原PO在「爆廢公社」分享了一張光禿禿的蝙蝠照片,展現了這個意外的訪客。


野生動物救援的責任由各縣市農業局(處)或其委託的民間機構擔負。若發現受傷的野生動物,政府機構應當提供協助,而不應當拒絕接受。對於那些尚未長出全部毛髮、正在學飛階段的幼蝠,雖然多半不會被長期收留,但多數機構仍提供免費的線上諮詢服務。一般人在野外發現這樣的幼蝠時,最好還是將其留在原地,讓牠的母親能夠返回照料。除非幼蝠有明顯的受傷或被遺棄的跡象,否則撿拾並將其帶回家中自行飼養的成功率極低,且對於幼蝠的成長並非最佳選擇。為獲得最佳瀏覽體驗,建議使用 Chrome、Firefox 或 Microsoft Edge 等瀏覽器。最近,一位網友在社羣平台上分享了一張照片,照片中是一隻頭頂沒有毛髮的幼蝠,看起來像是尚未完全發育的小生命。這隻幼蝠被誤認為是樹葉,直到拿起掃把掃動才發現其生動的樣貌。每年春夏之交,台灣的蝙蝠開始進入育幼期,她們會尋找食物豐富、棲息環境隱蔽的地方來撫育下一代。台北市立動物園由於保持了良好的自然林相,提供了各類蝙蝠理想的棲息環境,而且還棲息著一種神秘的蝙蝠——台灣大蹄鼻蝠。動物園指出,台灣大蹄鼻蝠習慣獨居,全台發現的數量和地點都不多,因此有關牠們的育幼行為資料相當缺乏。然而,動物園中有多個地方可以發現台灣大蹄鼻蝠的蹤跡,研究人員有幸拍攝到幼蝠學習獨立的行為。蝙蝠在白天通常會躲藏在洞穴、樹葉或建築物內休息。台灣已知蝙蝠種類有37種,其中最常見的是東亞家蝠,牠們會選擇房屋的縫隙作為棲息地。在這個繁殖季節,民眾如果在路上發現受傷或有困難的蝙蝠,可以立即聯絡地方動物保護單位或透過Facebook向台灣蝙蝠學會求救。台灣蝙蝠學會建議,如果發現的是尚未長出全部毛髮的幼蝠,可以將其放在原發現地的高處,並提供水和食物,讓母親有機會尋回牠。如果經過2到3晚後仍沒有母蝠來接回,則應通報相關單位進行專業處理。
家裡出現蝙蝠寶寶
有一天,我回到家裡,驚喜地發現家裡出現了一隻可愛的蝙蝠寶寶。牠正躲在客廳的角落裡,顯得有些害怕又好奇地張望著周圍的環境。這個突如其來的事件讓我驚訝不已,但同時也讓我感到興奮和好奇。
這隻蝙蝠寶寶是如何進入我們的家中呢?也許是因為窗户沒有關好,牠從窗户中飛進來的。這讓我深深地意識到,我們需要更加注意家中的安全,不能讓野生動物進入家裡。
看著這隻可愛的蝙蝠寶寶,我決定先為牠找個臨時的棲身之所。我找來了一個大型的紙箱,放在客廳的角落裡,裡面鋪上柔軟的布料。蝙蝠寶寶似乎對這個新家感到舒適,當牠躲在箱子裡休息時,撲通撲通的蝙蝠翅膀聲音成了陪伴我度過寂靜夜晚的音樂。
我開始研究如何照顧蝙蝠寶寶。通過閲讀書籍和網上資料,我瞭解到蝙蝠是一種夜行性動物,牠們主要以昆蟲為食,並且在夜間覓食。我開始在屋子附近的花園種植一些吸引昆蟲的植物,以確保蝙蝠寶寶有充足的食物來源。
我也照顧著蝙蝠寶寶的衞生需求。我每天用輕柔的毛巾蘸水輕輕地擦拭牠的身體,確保牠的毛髮乾淨整潔。我還為牠準備了一個小水盤供牠喝水,並定期更換水源以保持清潔衞生。
和蝙蝠寶寶相處的日子裡,我發現牠們不僅是美麗的生物,同時也是重要的生態環節。蝙蝠在生態系統中擔當著重要的角色,牠們能控制害蟲的數量,並幫助授粉植物。儘管蝙蝠常常被誤解和被排斥,但其實牠們對環境的貢獻是不可小覷的。
幾個星期過去了,蝙蝠寶寶漸漸長大,牠的翅膀張開已經能夠輕盈地在空中飛翔了。我認為現在是時候將牠放回自然環境中,讓牠能夠自由自在地生活。
我找到了一個適合的地點,這裡有大片的樹林和飛行空間,可以提供蝙蝠寶寶所需的一切。當我打開箱子,牠猶豫了一下,然後毅然決然地展翅高飛。我看著牠消失在天空中,心中感到一陣的興奮和感激。
家裡出現蝙蝠寶寶的這段經驗,讓我對自然世界有了更深入的瞭解和欣賞。我也明白到我們每個人都有責任保護和尊重這個共同的地球家園,保護每一種生物的權益和生存空間。
延伸閲讀…
撿到蝙蝠寶寶怎麼辦? 北市動物園一招讓媽媽帶牠回家
家裡出現蝙蝠怎辦?「畫面」曝光驚呆了!眾急喊「3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