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歲[參 1],是計算年齡方法之一,和周歲同為中國大陸、香港、澳門、台灣地傳統年齡計算方法,並自古代以來通行於中華文化圈。
計算方式為此人生活過農曆(如今日本、韓國、越南改為公曆)年份數總和。
虛歲不能精確計算一個人誕生後時間(日單位),但如果年單位,歲有義。


因此嬰兒出生時記為一歲,後一個春節(農曆正月初一)即增加一歲,而像周歲(稱實歲、歲)算法以當事人生日基準。
理論上,虛歲可以比周歲1歲或者2歲,稱為一歲或兩歲,但會出現虛歲和周歲情況。
事人出生日期,一年中虛一歲或兩歲天數。
例如農曆年末臘月(即格里曆隔年年初)出生孩子,一過春節記為兩歲,因此比周歲要兩歲。
此外,部分傳統農曆計算人士,會農曆生日那天計算,會虛歲作為年齡計算而非足歲年齡,例如農曆生日計算,該人舉行「六十大壽」時,若以歲計算該人年齡5859歲之間。
虛歲不能精確計算一個人誕生後時間(日單位),但如果年單位,歲有義。
例如,一個孩子大年三十出生,生下來(第)一歲,第二天正月初一加一歲,説,此人雖然生下第二天,是兩歲了。
而另一個孩子正月初一出生,生下來一歲,於有跨年,是一歲。
這導致兩個相差一天出生孩子年齡上相差了一歲。
端的情況是雙胞胎,大年三十亥時出生,而老二正月一日子時出生,虛歲上相差一歲。
這種計算方法是序數第幾歲,起點第一,不是基數周歲。
』」[需要解釋]
傳統歲計算,若事人出生日期位於出生那年公曆1月1日到當年農曆除夕之間,則每年:
傳統歲計算,若事人出生日期位於出生那年農曆正月初一到當年公曆12月31日之間,則每年:
現代歲計算,則每年:
韓國是中華地區以外,虛歲用途泛的國家。


延伸閱讀…
古人計算年齡時,採用虛歲和週歲情況有,有時同一個時代會採用計算方法。
比如,三國和魏晉時期人物,有採用虛歲計齡,有採用週歲計齡。
例如《三國志·蜀書·譙周傳》,《三國志》作者陳壽他老師譙周對話,並且這段話中提到了孔子年齡問題。
該傳後一段有寫「(泰始)五年,予嘗本郡中正,事訖,求休家,(譙)周別。
周語予曰:『昔孔子七十二、劉向、揚雄七十一而沒,今吾年過七十,庶慕孔子遺風,可劉、揚同軌,不出後歲,長逝,復見矣。
』」[需要解釋]
傳統歲計算,若事人出生日期位於出生那年公曆1月1日到當年農曆除夕之間,則每年:
傳統歲計算,若事人出生日期位於出生那年農曆正月初一到當年公曆12月31日之間,則每年:
現代歲計算,則每年:
韓國是中華地區以外,虛歲用途泛的國家。
延伸閱讀…
韓國虛歲公曆,每人一出生即一歲計算。
當元旦來臨,每人一歲(此時歲年齡比周歲年齡2歲),歲時減去(兩種計算方式年齡差降為1歲),所以一個1月1日生日人(例:樸成賢、裴格林、鄭美美)會當日元旦日而加上第二歲,但除夕生日人(例:PSY、林玄植),自己在世第二天(第二秒(23:59:59出生)),其歲是二歲。
法例上,雖然法定年齡多實歲主,但買煙酒合法年齡是20歲(虛歲)準。
韓國承認農曆生日。
2009年起,入學年歲分界,公曆4月1日(日韓開學日)改為元旦,「月份」輩分分割廢除。
假設今天是2009年2月21日,如果生日是1986年7月7日,今年沒有過生日,
因此實歲計算式是第2個公式:
2009-1986-1=22歲(實歲)。
虛歲是利用農曆生日來做判斷,有大部分人歲會歲多一歲,
但有些人會是虛歲歲多二歲,因為正確虛歲計算方式,出生時候算一歲,
不管嬰兒實歲是幾個月或是幾天,算一歲,且因為歲是農曆過年來增加一歲,
所以當一過完農曆年馬上要加一歲,有人因為出生農曆年尾,
國曆看起來是隔年一月或是二月,但農曆過年,則一出生一歲,
過幾天後過農曆年加一歲,到實歲一歲時,其實虛歲是三歲了,
所以變成虛歲歲多二歲,這是我們會聽到年尾小孩,虛歲會多二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