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此文詳細記載了1629年(崇禎二年)“己巳之變”,即後金皇太極率軍圍攻北京城的事件。事件起因是後金尋求與明朝議和,明廷態度強硬,拒絕了和親、割地的條件。皇太極遂決意揮師南下,避開袁崇煥等關寧軍防線,繞道蒙古地區,突襲北京。明朝反應遲鈍,直至皇太極攻破長城,才緊急調遣援軍抵抗。後金軍迅速攻陷遵化,並在北京城下與明軍展開激戰,明軍損失慘重。最終,皇太極主動撤軍,並與明朝達成和議。
- 背景
[原句1] 崇禎二年(1629年),後金皇太極率領大軍南下,兵臨北京城下,為“己巳之變”。
[原句2]皇太極率領大軍繞道 Mongolia 地區,避開明朝將領袁崇煥率領的關寧軍防線。


[原句3]明朝調遣援軍抵禦後金軍,但援軍反應遲鈍,後金軍已攻陷遵化。
- 攻城
[原句1] 後金軍在北京城下與明軍展開激戰,明軍損失慘重。
[原句2] 皇太極主動撤軍,並與明朝達成和議。
- 餘波
[原句1] 後金軍攻陷遵化後,明朝緊急調遣援軍抵抗。
[原句2] 明軍在北京城下與後金軍展開激戰,後金軍主動撤軍。
[原句3] 明朝與後金朝達成和議,結束了“己巳之變”。
己巳之變:清初三大案之首
前言
己巳之變,指發生於清朝順治十一年(1654年)的一次重大政治事件。其影響深遠,堪稱清初三大案之首。本文擬通過對己巳之變的起因、經過、影響等方面的闡述,探討其在清初歷史上的重要地位。
起因
己巳之變的起因主要為以下兩點:
- 皇權爭奪:順治帝登基之際年僅6歲,由其叔父攝政王多爾袞輔政。多爾袞權傾朝野,企圖廢帝自立。
- 滿漢矛盾:清朝入關之初,滿漢之間關係緊張。多爾袞奉行「重滿輕漢」政策,激起漢人官員的不滿。
經過
1654年,順治帝親政後,開始削奪多爾袞的權力。多爾袞發動政變,率兵入宮,企圖奪回政權。
順治帝得到寵臣蘇克薩哈等漢臣的支持,展開抵抗。經過一場激烈的宮廷爭鬥,多爾袞身受重傷,其黨羽亦被盡數誅殺。
影響
己巳之變對清初政局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 鞏固皇權:順治帝成功挫敗多爾袞的篡位陰謀,鞏固了自己的皇權地位。
- 滿漢關係緩和:順治帝在平定己巳之變後,任用了大量漢臣,改善了滿漢之間的關係。
- 政治格局變動:多爾袞勢力的覆滅,導致清初政治格局發生重大變動。蘇克薩哈等漢臣得以掌權,滿漢之間的權力平衡得到調整。
人物
己巳之變中涉及的主要人物及其角色如下:
延伸閲讀…
己巳之變
己巳之變的看法
人物 | 角色 |
---|---|
順治帝 | 清朝皇帝,親政後挫敗多爾袞的政變 |
多爾袞 | 攝政王,企圖廢帝自立 |
蘇克薩哈 | 漢臣,順治帝的寵臣,在己巳之變中立功 |
豪格 | 順治帝的叔父,曾企圖與多爾袞爭奪權力 |
結論
己巳之變是清初歷史上的一件重大事件。它不僅鞏固了順治帝的皇權地位,緩和了滿漢關係,還導致清初政治格局發生變動。己巳之變對於瞭解清朝初期的政局和滿漢關係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