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説 賞析】師説賞析:韓愈不為五斗米折腰的經典之作

【師説 賞析】師説賞析:韓愈不為五斗米折腰的經典之作

師道

自古求學之人,必得名師指引。師者,傳道受業,解惑授疑之人。吾輩凡人,非生而知之,怎能無困惑?若不從師求道,困惑不解,終身困擾。誠然,先賢固然見識卓然,猶虛心求教;今人遠不及前賢,卻妄自尊大,恥於拜師。如此,賢者愈賢,愚者愈愚。

師説 賞析 Play

世人常將師道淡忘。期望眾生無惑,實難矣。聖賢求道之切,從師不倦;凡夫井蛙之見,避師如虎。是故,凡人之愚昧與否,皆因罷課。父母為子女擇師,唯恐學業不精;自身求道,卻恥於為師,豈非謬謬哉?傳授筆墨,非吾所稱之傳道解惑。不通文理,求師解疑,小學而遺,吾未見其見解之明。營生技藝之輩,不憚拜師求益。世家子弟,標榜師徒之名,卻招致羣嘲。究其原因,乃因年齡相仿,道行相近,微賤者受之羞恥,高官者受之逢迎。嗚呼!師道式微,可見一斑矣。營生技藝之士,君子不齒,今其智慧竟不如之,豈不怪哉?

聖賢無常師,學無定法。孔子之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其道皆不及孔子。孔子言道:“三人同行,必有吾師。”故而,弟子不拘諸於師,師亦不尊賢於弟子。求道有先後,所學有專精,如此而已。

師説 賞析

原表

古代求學 疑惑解惑 孔子拜師
必有老師 不求教,惑不解 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
出生前者 從而師之 三人必有我師
出生後者 恥學於師 弟子未必不如師
因材施教 小學而遺 無師益愚
尊師重道 技藝不恥拜師 世家子弟羞拜師
師道久矣 巫醫樂師拜師 聖賢無常師
聖人拜師 先後術業專攻 弟子不必不如師
愚人不拜師 受教益賢 師不必賢於弟子

師説 賞析

唐朝文學家韓愈所著的《師説》,是一篇著名的教育評論專文,闡述了師生關係的要義,對後世教育思想影響深遠。以下就從文本內容、語言特色、敍事手法和思想影響等四個方面賞析《師説》。

文本內容賞析

《師説》全文分為四段:

第一段:開宗明義地提出「古之學者必有師」的觀念,強調學習的重要性與師承的必要性。

第二段:羅列歷代聖賢名士師承的例子,證明博學多師並非貶低自己,而是向優秀的人材學習以提升自我。

第三段:進一步説明師生的關係應建立在平等互尊的基礎上,不可侷限於傳統的師徒尊卑制。

第四段:論述「不恥下問」的精神,認為真正的學者應虛心求教於任何人,才能避免陷入孤陋寡聞的困境。

語言特色賞析

《師説》的語言明快有力,簡潔凝練,展現出韓愈散文的語體風格。文章中運用大量排比、對偶等修辭手法,增強了文章的氣勢和感染力。例如:

  • 「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
  • 「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

此外,韓愈還巧妙地運用反問、設問等語氣,強化論述的説服力。

敍事手法賞析

《師説》採用先述理、後舉例的敍事手法,先提出「不恥下問、博學多師」的觀點,再用歷代名人的例子加以佐證。這種敍事模式邏輯清晰,有説服力。

此外,韓愈在文中巧妙地融入對話、故事等元素,使文章生動活潑,增強了可讀性。例如,文中引用了孔子「三人行,必有我師焉」的故事,形象地説明瞭虛心求教的重要性。

思想影響賞析

《師説》對後世教育思想的影響深遠。它強調了師生的平等互尊關係,打破了傳統的尊師重道觀念,促進了教育的民主化。

此外,文章中提倡的「不恥下問」精神,也成為中國傳統教育中的重要思想。它鼓勵學生勇於向他人求教,打開視野,促進知識的傳承和創新。

延伸閲讀…

師説

翻譯及賞析、拼音版_韓愈文言文- 師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