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子上朝是一道特色傳統名菜,屬於魯菜菜系中很有特色的菜式。色澤深紅,肉質鮮香,汁濃味厚,酥爛可口。以花生為主要材料。砂鍋中放入鍋墊,再放上炸好的鴨子和鴿子,置入香料包、葱段、精鹽、醬油、黃酒、清湯,先大火燒開5分鐘,再改用慢火煨燉直至熟透。
取出鴨子和鴿子放在盤子中,鴿子放到鴨子的肚子裡。鴨鴿合烹做成一道菜,揚州菜叫三套鴨,山東孔府菜叫帶子上朝。三套鴨家鴨肥美,野味飄香,鴿肉醇厚。帶子上朝色澤深紅,肉質鮮香,汁濃味厚,酥爛可口。兩道美食都和清朝的宮廷有關,三套鴨是乾隆皇帝下江南時,品嚐到的揚州特色美食,另一道帶子上朝孔府家廚為了彰顯皇帝給孔家的地位而製作。揚州名菜”三套鴨”或山東孔府名菜”帶子上朝”。


特色傳統名菜帶子上朝
帶子上朝是一道源自魯菜的美味佳餚,以其深紅色澤、鮮香肉質和濃鬱的湯汁而聞名。這道菜的主材料是花生,烹製過程中,先將鴨子和鴿子炸好,然後放入砂鍋中,加入香料包、葱段、精鹽、醬油、黃酒和清湯,先用大火燒開,再轉用慢火煨燉至熟。最後取出鴨子和鴿子,將鴿子裝入鴨子腹中,形成一道精緻的菜餚。
歷史與名稱
帶子上朝的菜名源於清朝宮廷,而揚州名菜“三套鴨”則是由兩套鴨子創作而來。《調鼎集》中有記載,“肥鴨去骨,板鴨亦去骨,塞入家鴨肚內,蒸極爛、整供。”揚州廚師在這樣的基礎上,加入了野鴨和菜鴿,使用文火寬湯燉煮,形成了獨特風味的“三套鴨”。而山東孔府名菜“帶子上朝”,則是孔府家廚為了彰顯皇室對孔家的尊崇而創作。
食材特性與營養價值
鴨子和鴿子在禽類食材中不太起眼,這主要是由於它們的養殖條件較為苛刻,鴨子需要有充足的水源,不然肉質會變差,而鴿子的養殖空間需求較大,不飛翔的鴿子肉質也不會太好。此外,鴨子和鴿子天生具有較重的腥臊味,這讓很多人不適應。因此,在烹調過程中,需要去掉鴨尖、鴿尖和某些內臟,以減少這種氣味。
鴨子和鴿子都是養殖歷史悠久的家禽,早在戰國時期就有相關記載。鴨肉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和脂肪,且脂肪多為不飽和脂肪酸和低碳飽和脂肪酸,這種脂肪酸熔點低,易於消化。鴨肉還含有較多維生素B族和維生素E,以及核黃素、硫胺素和尼克酸等。中醫認為,鴨肉有養胃滋陰、清虛熱、利水消腫的功效,適合體內有熱、上火的人食用。不過,脾虛、腹瀉或外感未清的人不宜食用鴨肉。
飲食搭配與健康考量
在飲食搭配上,鴨肉不宜與楊梅、大蒜、木耳和整肉同食。此外,由於鴿子性質偏熱,因此燉煮時宜加入能補氣的食材,如西洋參。這樣既可補氣,又可避免鴿肉可能帶來的燥熱。
結語
總之,帶子上朝和三套鴨都是我國傳統美食中的精華,它們的製作工藝和食材搭配體現了我國飲食文化的豐富內涵。品嚐這些美味,不僅能夠滿足口腹之慾,還能夠享受到中醫養生文化的精髓。
帶子上朝,這個詞彙令人聯想到中國古代文化中一個重要的儀式。在古代中國,帶子是一種表達尊重和節制的象徵,它們被用於各種場合,尤其是朝廷儀式。帶著帶子上朝,代表著對國家的忠誠與敬意。
每天早晨,皇帝會穿著華麗的衣袍,戴著皇冠,並將帶子繫在身上,然後出現在朝堂上。這一儀式被稱為「帶子上朝」,寓意著皇帝的統治權力和責任。帶著帶子,皇帝站在寬敞的殿堂中央,聆聽朝臣的奏章,並下達各種政令。帶子在這裡不僅僅是一種裝飾,它具有著儀式性的意義。
在古代中國,帶子的種類和顏色代表著不同的職位和身份。例如,皇帝會佩戴紅色的帶子,以示至高無上的地位。大臣和官員則佩戴不同顏色的帶子,依據他們的職位和功勞。這些帶子的種類和配置是嚴格規定的,以維護社會等級和秩序。
帶子上朝儀式的重要性還體現在它對於國家統一和穩定的影響。皇帝的帶子代表著權力和統治,正式的出席朝廷儀式,象徵著穩定的政權和順利的治理。每一次帶子上朝,都是帝國權威和國家體制的一次展示。
今天的社會已經不再有帶子上朝的實際儀式,但這個詞彙仍然被人們引用和使用。它成了一個形容優雅和尊貴的詞語。例如,某個人的言行舉止優雅,我們可以説他「如帶子上朝」。這個詞彙承載著中國古代文化的意義,傳遞著對禮儀和優雅的嚮往。
帶子上朝,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是我們歷史的見證,也是我們價值觀的體現。在現代社會中,我們或許無法真正體驗到帶子上朝的儀式,但我們可以從中學習到尊重和節制的道理。無論是對自己還是對他人,這些價值觀都能夠指引我們向更高的目標努力。
總結:
帶子上朝是中國古代皇帝在朝堂儀式上所佩戴的重要標誌,象徵著對國家的忠誠和責任。每次帶子上朝都是一次正式展示皇權和穩定統治的機會。雖然現代社會已不再有這樣的儀式,但我們仍然能夠從中學習到尊重和節制的價值觀。
延伸閲讀…
帶子上朝
食譜/帶子上朝- 維基教科書,自由的教學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