庇應(Pigou Effect),稱財富效應或利率效應,古典經濟學家阿瑟·庇認為,凱恩斯效應考慮了價格下降,影響利率,進而影響私人投資,卻了價格下降消費影響。
消費不僅是實際收入函數,是私人部門財富實際價值函數。
可表示為:C=C(Y, W/P)。
達到完全就業情況下(經濟中存在較大量失業),工資和價格水平下降,會使得私人部門財富實際價值上升,從而拉動消費需求上升。
庇古在1930年代指出:實際貨幣餘額(M/P)是家庭財富一部分,物價水平P下降,實際貨幣餘額(M/P)增加,消費者會感到富有,並地進行支出(消費)。
這稱作是“庇應”,可以表示為:價格P下降-貨幣持有者富有-支出(發性消費)Ca增加-產出Y增加。
那麼,什麼叫環境污染呢?環境污染是指人類活動產生污染物或污染因素排入環境,超過了環境容量和環境凈能力,使環境構成和狀態發生了改變,環境質量惡化,影響和破壞了人們生產和生活條件。


貨幣這種金融資產作為財富(W)代表時,M=W。
污染所造成危害程度對排污者徵税,税收來彌補排污者生產私人成本和社會成本之間差距,使兩者相等。
英國經濟學家庇(Pigou, Arthur Cecil,1877—1959)《福利經濟學》(1920)中提出,這種税稱為“庇古税”。
庇古税是解決環境問題古典教科書方式,屬於直接環境税。
它污染物排放量或經濟活動危害來確定納税義務,所以是一種量税。
庇古税單位税額,應該一項經濟活動邊際社會成本於邊際效益點來確定,這時污染排放税率處於最佳水平。
庇觀點,導致市場配置資源原因是經濟事人私人成本社會成本,從而私人導致社會非。
因此,糾正外部性方案是政府通過徵税或者補貼來經濟事人私人成本。
只要政府採取措施使得私人成本和私人利益相應社會成本和社會利益相等,資源配置可以達到帕累託優狀態。
這種糾正外在性方法稱為“庇古税”方案。
庇古税是福利經濟學家庇古所提出控制環境污染這種負外部性行為一種經濟手段。
那麼,什麼叫環境污染呢?環境污染是指人類活動產生污染物或污染因素排入環境,超過了環境容量和環境凈能力,使環境構成和狀態發生了改變,環境質量惡化,影響和破壞了人們生產和生活條件。
環境污染既是一種行為,是一種物品,作為物品可以稱“受污染環境”。
於環境污染直接導致人們生活質量下降,因此它是一種厭惡品。
要是環境污染是一種厭惡品,那麼只要生產者不去生產它、消費者不去消費它。
因為,理性生產者總是追求利潤(商品生產)最大化,理性消費者謀求效用評價消費組合。
不幸的是,環境污染不僅是一種厭惡品,而且是一種厭惡公共品。
公共物品是外部性密切相關。
所謂外部性某經濟主體效用函數自變數中包含了他人行為,而該經濟主體沒有他人提供報酬或索取補償。
同時受到另外一個人控制某一經濟活動X[,m]影響,存在外部性。
外部性可以分為外部性和負外部性。
環境污染具有負外部性。
它表現私人成本社會成本、私人收益社會收益不一致。
實踐中,徵收環境税、提供補貼、發放污染許可證、收取押金是間接控制方法。


延伸閱讀…
當存在負外部性時,於某一廠商環境污染,導致另一廠商為了維持原有產量,增加成本支出(如安裝治污設施),這外部邊際成本。
私人邊際成本與外部邊際成本和社會邊際成本。
庇古税可以達到資源配置,能夠導致污染減少到帕累託優水平。
污染者權衡保持污染水平所支付税收和減少污染交税獲收益,控製成本於税率,則污染減少,直到二者相等時,達到污染水平。
這有動態和靜態兩方面優勢:靜態條件下,因為只要有污染會徵税,企業出於少交税目的要控污;其次動態方面,若税率不變,企業通過技術可以減少未來税收支付,庇古税這種提供進﹁步減少污染動態效率靜態效率一起認為是其他方式相比主要特點。
庇古税外部不經濟有矯正性功效。
它通過税收方式生產和消費中外部成本進行。
使產量和價格效率標準上達到,矯正邊際私人成本,使企業認識到社會層面上成本。
所以又名“矯正性税收”。
而作為矯正性税收另一角度優勢於,它避免了税收扭曲性效應。
比如個人所得税税率過時,人們會閑暇替代,有獎罰勤副作用,相反,庇古税對外部經濟調整經濟,是修正性,上避免了扭曲效應。
實踐中,徵收環境税、提供補貼、發放污染許可證、收取押金是間接控制方法。
延伸閱讀…
徵收環境税提供補貼相比,是阻止而不是鼓勵資源流人污染企業;無需確定污染基準點,只需確定單位排放量税金夠了;可附帶得到一筆財政收入。
徵收環境税發售許可證相比,許可徵發售有膨脹可能,存在炒買炒賣投機性。
徵收環境税收取押金相比,收取押金操作麻煩,且只能限於範圍內。
由此可見,徵收環境税確是一個理想環境保護手段。
庇是英國現代經濟學家,英國新古典學派後一個代表。
於環境污染這種負外部性存在,造成了環境資源配置上低效率不公平,這促使人們去設計一種制度規則來校正這種外部性,使外部性內部化。
庇古在研究外部性過程中,提出瞭解決外部性税收方法,即徵收庇古税。
庇古税即税收手段迫使企業實現外部性內部化:一個企業施加一種外部成本時,應它徵收一種税,該税收於該企業生產每一單位產品造成外部損害,即税收於邊際外部成本。
即污染者每單位污染活動支付税收,税額於負外部性活動其他經濟行為者造成邊際外部成本,即邊際社會成本邊際私人成本差額。
通過徵收這樣一種税收,污染者負外部性內部化。
1.西方發達國家利用税收政策來加強環境保護始於二十世紀七十年代。
許多國家探索和實踐證明,利用税收手段治理環境取得了社會效果,環境污染得到控制,環境質量有了進一步改善。
美國上世紀70年代開始徵收硫税,從徵收方法上看,主要能源產品含硫量或排放量計算徵收。
碳税芬蘭於1990年開徵,碳税是煤、石油、天然氣化石燃料其含碳量設計定額税率來徵收。
OECD成員國環境政策中應用經濟手段取得了可喜成果。
這方面,丹麥堪稱“楷模”。
推行生態税收制度不僅地保護了丹麥環境,而且為符合環保要求企業發展積累了資金,產生了經濟效益,使丹麥歐盟國家中成為經濟增長率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