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家祠堂】西螺廖家祠堂 |廖家祠堂 |廖家祠堂 |

【廖家祠堂】西螺廖家祠堂 |廖家祠堂 |廖家祠堂 |

  一家人或一宗人用來祭享祖先、惇宗睦族祖廟原稱家廟。

中國戰國時代始稱家廟祠堂,唐代稱宗祠。

  廖氏傳至十四、五世遷居台灣西螺。

廖家祠堂 Play

明代立廟標準放寬九品,並祀及曾祖;庶人庶士始得立始遷祖祠,歲時祭享。

但閩、粵兩地則多朱熹<家禮>而通稱祠堂。

  來説,祠堂和家廟,於祠堂多庶士或庶人所建,家廟有品秩或有封爵謚號者立。
廖家祠堂

祠堂只及於始遷祖或渡台祖;家廟奉及曾祖。

  廖氏傳至十四、五世遷居台灣西螺。

道光二十六年(西元一八四六年)下湳購地並於二十九年(西元一八四九年)創建祠堂,名為繼述堂,崇揚「七嵌葴規」。

  所謂七嵌葴規,原是廖氏後代熟知七條祖訓:生廖死張故曰張廖、食牛犬知恩無類、得正祀位籃轎八台、嗣續女繼絕先、制無茍且生戾氣、堂教修譜敦親睦族、遷籍修譜天下一家。

然而,子孫日繁以後,演變西螺二十三莊依人丁及經濟情況分為七區,每七年一次,輪流祭祖演戲、迎神賽會「西螺七嵌」。
廖家祠堂

西螺廖家祠堂,又名繼述堂,位於台灣雲林縣西螺鎮。

該祠堂是台灣張廖氏族發源點,崇遠堂前身[1]。

繼述堂成立後,成為七崁張廖氏族精神中心,但後來因人天候因素而傾圮。

廖家祠堂 Play

延伸閱讀…

廖家祠堂

西螺廖家祠堂

光緒17年因秋颱倒塌,日治15年(1926年),於昭和3年(1928年)年春完工,現存宗祠民國44年成果。

民國74年(1985年)內政部公告為指定台閩地區第三級蹟,民國96年(2007年)編為縣定蹟。
廖家祠堂

清朝康熙年間,張廖氏先民福建漳州一帶渡海來台,落腳於二崙一帶,隨後同鄉族人來台,散居於二崙、崙背、西螺、土庫二十五個地區開墾,發展出七部落氏族組織「七崁箴規」[3],基於宗族制度所形成「七崁文化」成為典型地方組織之一[1]。

道光26年(1846年)宗親廖秋紅八人遵行祖訓及加強族間族誼,合資購置下湳地區田產,道光28年(1848年)創建繼述堂,於翌年完工[1]。

繼述堂成立後,成為七崁張廖氏族精神中心,但後來因人天候因素而傾圮。

延伸閱讀…

廖家祠堂

西螺廖家祠堂

光緒初年,廖、李、鍾三氏白馬事件引發達兩年四個月「三姓械鬥」,造成宗祠失修。

而長年械鬥後,廖家經濟能力受到嚴重影響,加上宗族認為繼述堂風水,反現地整修,造成修復窒礙行。

光緒17年(1891年)繼述堂秋颱侵襲後倒塌,直至13年(1924年),廖重光、廖富淵、廖學昆、廖旺生、張崇嶽五人組成建築委員會主導,並於大正15年(1926年)秋天正式動工興建[1]。

當時許多匠師參與此次,如西屯廖老番負責廟體設計主持大木總工程,豐原張文貴負責泥作工程,廖伍負責剪工事。

昭和3年(1928年)春完成,耗時一年半,耗資壹拾肆萬元日圓。

1955年整建,1985年11月27日經公告為第三級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