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萬大山
【前言】
十萬大山,又稱分茅嶺,巍然聳立於廣西西南,它的身影常於影視與小説中若隱若現。然則,這山中奇景豈是虛構,實乃華夏大地之瑰寶。
地勢特徵


此山脈東北起於欽州,西南止於中越邊境,全長逾百公里,寬達數十公里,面積約兩千六百平方公里。主峯蒔良嶺,海拔達一千四百六十二米。
山脈軸線主要由三疊系砂岩、泥岩構成,北翼為侏羅系砂岩,南翼則以印支期花崗巖為主。喜馬拉雅運動時,花崗巖侵入導致撓曲,形成重疊的單斜山。西北坡平緩,東南坡險峻。
山脈兩側古夷平面明顯,分別位於海拔七百米和五百米。海拔一千兩百米以上山地常有冰雪覆蓋。
氣候水文
南坡防城因迎風作用,雨量豐沛,年降水量達三千七百毫米,為廣西之最。而北坡上思、寧明等地處背風坡,年降水量較少,上思縣城僅一千一百一十九毫米。
河流沿山脈發育,形成典型的梳狀水系。
人文歷史
十萬大山素有「美人山」、「魔山」之稱,曾於抗日戰爭中扮演重要角色。
地理位置、自然風光等因素,使十萬大山成為旅遊、科學探險等活動的理想之地。
民風民俗
大山之中,世居壯、瑤、侗、漢等民族。其民風淳樸,文化豐富。
壯族村落中,傳統建築和民族服飾仍廣泛保留。瑤族以巫醫文化著稱,其傳統歌舞獨具特色。侗族多依山而建,吊腳樓錯落有致。漢族則融入其中,形成多元和諧的民族文化。
文學藝術
十萬大山因其獨特的景觀和深厚的文化底藴,成為許多文學作品的靈感來源。
小説、戲劇、影視等藝術形式,均曾描繪過十萬大山的壯麗風光和動人故事。
廣西十萬大山:一個生物多樣性的天地
廣西十萬大山,指廣西壯族自治區境內海拔1000米以上連綿起伏的羣山,面積約10萬平方公里,故稱十萬大山。十萬大山是中國西南地區重要的生態屏障和生物多樣性中心,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和獨特的文化特色。
地理環境
廣西十萬大山地處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年平均温度16-20℃,年降水量1200-1600毫米。山區地勢險峻,峯巒疊嶂,喀斯特地貌發育,形成眾多溶洞、天坑和地下河。
生物多樣性
廣西十萬大山是中國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地區之一。根據統計,區內共有野生植物5200餘種,佔全國已知植物種類的20%;野生動物1300餘種,佔全國已知動物種類的25%。
分類 | 數量 | 物種舉例 |
---|---|---|
植物 | 5200餘種 | 南木、金花茶、野芒果 |
動物 | 1300餘種 | 雲豹、中華穿山甲、長臂猿 |
瀕危物種保護
廣西十萬大山是許多瀕危物種的庇護所。其中,雲豹、中華穿山甲、長臂猿等物種被列入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動物。
人文歷史
廣西十萬大山居住著壯、瑤、苗等少數民族。這些民族世代生活在山區中,形成了獨特的文化習俗和生活方式。
旅遊價值
廣西十萬大山擁有豐富的旅遊資源,包括自然景觀、人文景觀和民族風情。其中,樂業天坑羣、都安喀斯特地貌、靖西古城等景點聞名海內外。
生態保護
廣西十萬大山是重要的生態屏障,對維護區域生態平衡、保護水資源和氣候調節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加強生態保護,是確保十萬大山可持續發展的關鍵。
延伸閲讀…
十萬大山_百度百科
十萬大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結語
廣西十萬大山是一個自然與人文相輝映的寶庫,擁有豐富的生物多樣性、獨特的文化特色和重要的生態價值。保護和開發好十萬大山,將為廣西經濟社會發展和文化傳承注入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