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 簡稱】廣西壯族自治區 |我國各省的簡稱 |中華民國 |

【廣西 簡稱】廣西壯族自治區 |我國各省的簡稱 |中華民國 |

源於宋代所設「廣南西路」,元代置湖廣行中書省廣西兩江道,明代設廣西承宣布政使司,「廣西」成為省級行政名稱。

廣西省是一個內陸省份,全省轄境繼承自清代。

1947年全省土地面積21萬平方公里[1]。

東界廣東省,北鄰湖南省、貴州省,西界雲南省,南接越南。

1952年,懷集縣劃歸廣東省。

195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取消廣西省,設立自治區後,獲得欽州市、北海市全部及防城港市港口區、防城區和東興市,成為沿海省份,土地面積23萬平方公里。

民國元年(1912年)廣西有175萬8900户、916萬600人,民國37年(1948年)增加到296萬226户、1467萬2735人,增加68%、60%,每年增加3.3萬户、15.3萬人。

情況是:民國元年民國15年户數增加,民國16年民國27年户數有增有減,民國28年民國37年基本呈增加趨勢。

民國14年(1925年)7月各路滇軍殘部全部潰退回滇。

廣西 簡稱 Play

辛亥革命後,清廷廣西提督陸榮廷宣佈廣西立,投向革命;後排斥同盟會,取得省政主導權。

民國2年(1913年)二次革命中,陸榮廷支持袁世凱,鎮壓廣西省內起義革命派。

蔡鍔、唐繼堯發動護國戰爭,陸榮廷秘密做反袁世凱準備。

民國5年(1916年)3月,陸榮廷發表廣西省獨立宣言,加入護國軍,並取得廣東省管轄權。

孫文發動護法戰爭,廣州組織護法軍政府,陸榮廷率桂軍掌握了護法軍政府主導權。

民國9年(1920年)第一次粵桂戰爭爆發,桂軍逐出廣東,撤回廣西。

北京政府支援下,準備進攻廣東。

民國10年(1921年)第二次粵桂戰爭爆發,陸榮廷失敗逃往上海。

後來成為廣西省統治者。
廣西 簡稱

但是未能完全掌握廣西省,李宗仁、白崇禧、紹竑領導桂系所取代。

民國13年(1924年)5月,李宗仁發表「統一廣西宣言」,開始武力統一廣西。

李、黃、採用「合縱」策略,一鼓蕩平陸雲部;其後趁陸榮廷沈鴻英發生激戰,沈鴻英南北夾擊陸榮廷,同年秋擊潰陸榮廷部,攻佔省會南寧;展開沈鴻英決戰,民國14年(1925年)4月消滅其勢力,統一廣西。

舊桂系消滅。

桂系沈鴻英決戰期間,孫中山於北京病危逝世。

隨後滇系軍閥唐繼堯即聯絡廣東軍閥陳炯明、鄧本殷、劉震寰,準備東下入粵推翻廣州國民黨政府。

李宗仁拒絕唐繼堯合作,唐遂派龍雲、盧漢、唐繼虞率領7萬滇軍,分三路入桂。

歷經昆侖關、柳州、沙埔、南寧諸役,桂系三路滇軍擊潰。

民國14年(1925年)7月各路滇軍殘部全部潰退回滇。

名將蔡鍔一手訓練、裝備滇軍系統自此一蹶不振。

桂系統一廣西後,擁戴廣州國民政府中華民國唯一合法政府。

北伐期間,廣西軍建,桂系勢力高漲,功高震主。

北伐後,蔣中正決意「削藩」,南京開編遣會議,計劃裁軍。

民國18年(1929年),發生蔣桂戰爭,隨後爆發中原大戰,中央派軍攻打廣西,李宗仁人一度流亡安南。

後潛返廣西,展開兩廣連盟,與南京國民政府峙。

期間白崇禧則主持廣西軍政,致力建設廣西,不到七年,廣西一個貧窮落後省分一躍而成為全國「三民主義模範省」,受到胡適中外人士高度讚揚[4]。

民國26年(1937年)「七七事變」,廣西南京國民政府對峙因外而化解。

民國28年(1939年)底翌年初,白崇禧指揮桂南會戰,其中崑崙關戰役中統帥指揮徐庭瑤、杜聿明國軍反攻,兩度重挫消滅日軍鋭部隊,取得了抗戰以來首次攻堅戰勝利。
廣西 簡稱

民國33年(1944年),日本傾舉國之力發動「一號作戰」,入侵中國。

10月豫湘桂會戰中桂柳會戰是整個抗戰期間戰役之一。

攻佔戰略要地桂林,日軍集結了近7個師團,15萬兵力,300多輛坦克,30多架飛機,大量重炮,戰役後,廣西省包括桂林、柳州內土地日軍攻佔,但廣西軍民抵抗下,日軍第十一軍戰鬥力遭到打擊,恢復到會戰前水平。

[5]桂柳反攻作戰後,中國收復了日軍侵佔廣西土地。

抗戰期間,廣西出兵100萬,人數中國排第二,人口比例排第一。

廣西徵募士兵及勞工450萬,佔全省1200萬人之近40%,全國[6]。

同年10月31日,解放軍第四野戰軍發起廣西戰役。

11月22日,解放軍佔領廣西省會桂林;25日佔領柳州和梧州。

民國1819年(1929-1930年)間,廣西省局,廣西當局地方治安和對付清除共產黨,將治安、軍事建制民團區提升準行政建制,代行行政管理,於9月實行省、區、縣三級制,於當時中華民國各省省、縣二級制及省、行政督察區、縣三級制。

廣西 簡稱 Play

延伸閱讀…

廣西壯族自治區-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我國各省的簡稱

白崇禧個人撤至海南島,國軍主力部隊17萬多人殲滅,其餘殘部黃傑、武鴻卿各統一部撤入越南。

黃旭初策劃桂法合作「復國」計劃,潛伏廣西各地遊擊部隊建立「遊擊地」,配合中華民國政府「反攻大陸」。

民國39年(1950年),桂系領姚槐越南收集國軍殘部,法軍及白崇禧後空投武器裝備一大批物資下,擴充實力,建立「越桂邊區第一方面軍」,擔任軍長。

後襲擊崇善、思樂地,後解放軍追殲下,姚槐部損失,中越邊境堅持遊擊地。

桂系潰退前夕有計劃有組織留下來武裝、行政人員和特務,襲擾中共政權,殺死中共政權軍政幹部及平民多人,並於民國39年(1950年)2月邕寧縣建立廣西省政府,方一引任省政府副主席。

民國39年41年間(1950-1952),解放軍動用規軍兩個兵團、4個軍、17個師1個團,加上地方部隊和武裝民兵,投入總兵力超過100萬,廣西境內發動大規模剿匪作戰,殲滅廣西境內救國軍計512917人[7]。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發表聲明,警告局,不得庇護和利用國軍中越邊境進行中共活動。

在台灣蔣中正則通過黃傑控制了入3萬餘白崇禧部國軍殘部,於是黃旭初策劃桂法合作「復國」計劃胎死腹中。
廣西 簡稱

民國42年(1953年)夏,入越桂系國軍3萬餘人富國島運台灣,中華民國廣西省復存在。

辛亥革命後,清代設置各道廢除。

民國2年(1913年)2月,全省置邕南、鬱江、灕江、柳江、田南、鎮南6道[8]。

4月5日,任命觀察使[9]。

民國3年(1914年)5月,《道官制》,改置南寧道、蒼梧道、桂林道、柳江道、田南道、鎮南道。

民國14年8月,廣州國民政府掌管廣西省,軍政合一原則,廢除道級行政區[10]。

民國16年(1927年)11月2日,廣西省政府委員會第44次會議議決公佈《廣西各區行政督察委員暫行條例》規定,鎮南、田南、柳江、桂林道屬設置行政督察委員,直隸於省政府,督促及指導所轄區一切行政事宜, 並考核其成績呈報省政府核辦。

民國17年(1928年)正式設立,民國18年(1929年)2月裁撤。

民國1819年(1929-1930年)間,廣西省局,廣西當局地方治安和對付清除共產黨,將治安、軍事建制民團區提升準行政建制,代行行政管理,於9月實行省、區、縣三級制,於當時中華民國各省省、縣二級制及省、行政督察區、縣三級制。

延伸閱讀…

廣西省(中華民國)

廣西壯族自治區

劃定桂林、、柳州、宜山、邕寧、賓陽、、鬱林、龍州、靖西、百色、恩隆12個民團區[15]。

民國21年(1932年)4月12個民團區合併南寧、桂林、柳州、梧州、百色、龍州6個民團區。

民國22年(1933年)7月增設天保民團區,10月增設民團區。

民國23年(1934年)3月10日,廣西省政府委員會第122次會議決議公佈《廣西省行政監督督察章程》,8個民團區轄域劃定8個行政監督區,結束民團區這一準行政層次代行行政管理歷史。

各民團區如下:
廣西省廢道後,省境,地處邊疆,各民族雜居,於民國16年(1927年)國民政府呈送《廣西各區行政督察組織條例》,請核察備案。

國民政府於11月14日批示,《建國大綱》縣隸屬於省,受省政府直接監督牴牾,著準行。

此後,廣西省政府呈報,稱設桂林、柳江、田南、鎮南4個區行政督察委員,並呈相關文件,國民政府任不同意;廣西省政府復國民政府説設置理由後,獲得國民政府允准,備案。

其後,為提高行政效率起見,廣西省政府《廣西省政府組織綱》制定《廣西省行政監督督察章程》,於民國23年(1934年)3月10日公佈,行政督察民團指揮官兼任,不特設機構。

民國29年(1940年)11月正式實施行政督察專員制度前,各行政監督區如下:
我國共有34個省級行政區域,包括23個省,5個自治區,4個直轄市,2個行政區。

每個省份有自己對應,而省份由來,可以分為以下三種:比如,北京是“京”,天津是“津”,東北三兄弟是“黑吉遼”,這種簡稱,一共有20個,是:港、澳、台、、吉、遼、京、津、、藏、青、蘇、蒙、浙、甘、陝、川、貴、雲、寧。

滬(上海):時候,上海是個啥戲份漁村,那裏漁民發瞭一款捕魚工具叫做滬(滬),因此,當時上海稱為“滬瀆”,滬這個簡稱,便是由此而來。

桂(廣西):關於廣西由來,有兩種不服説法。

一種説法是,從宋朝開始,廣西行政中心,要麼是桂州,要麼是桂林府,所以簡稱“桂”;另一種説法是秦朝時期設立桂林郡,而廣西大部分地區屬於桂林郡,所以簡稱“桂”。

冀(河北)和豫(河南):大禹搞定了裝逼洪水後,天下分為九州,河北區域範圍相當於當時冀州,所以簡稱冀;而河南區域範圍相當於豫州,所以簡稱豫。

魯(山東):春秋時期,山東是魯國和齊國地盤,所以,山東稱為齊魯大地。

當時齊國雖然是春秋霸主,但圈內地位卻不如魯國,從封地首任領導,齊國是姜子牙封地,而魯國是周公地盤,不僅,而且苗紅,而且,齊國注重是國力發展,講究是經濟軍事兩手要,而魯國注重禮教,喜歡搞思想建設工作,所以,魯國比齊國更具逼格,山東因此簡稱“魯”。

古代國號有——山西和安徽。

山西是春秋時期晉國地盤,所以簡稱晉;安徽是安慶和徽州合稱,而安慶,春秋時期皖國舊址,所以安徽簡稱皖 。

閩(福建):周朝時期——福建地區出現了七個並足鼎立部落,合稱“七閩”。

後來,于越人楚國欺負得混不下去,跑到福建和閩人同居,並建立了閩越國,所以,福建簡稱“閩”。

鄂(湖北):早在夏商時期,湖北境內出現了鄂國,秦始皇統一中國後,鄂國舊址設立了鄂縣,隋朝後,鄂州是湖北地區政治文化中心,所以,湖北簡稱鄂。

粵(廣東):先秦時期,廣東地區雜居着大量小部落,中原大佬沒辦法這些七八小部落進行系統劃分,於是它們統稱“百越”,所以,廣東稱為百越地。

作粵,所以廣東簡稱“粵”。

廣西壯族自治區,通稱廣西,簡稱桂,是中國人口自治區。

位於中國西南,少數民族,其中主體民族壯族是中國第一大少數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