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徵 | 內容 |
---|---|
人物 | 張良、老人 |
時間 | 秦末漢初 |
地點 | 汜水橋 |
故事經過 | 1. 張良幫助老人拾鞋穿鞋,體現尊重長輩的品德。 |
2. 老人三次和張良約定在橋上相見,前兩次張良都遲到,體現了遵守約定的重要性。 | |
3. 第三次張良提前守約,老人贈予其《太公兵法》,鼓勵其學有所成,體現勤奮刻苦的精神。 | |
故事寓意 | 1. 尊老愛幼,尊重他人。 |
2. 守時守信,按時赴約。 | |
3. 勤奮努力,不輕言放棄。 | |
4. 機遇垂青有準備的人。 |
張良拜師的傳奇故事
張良拜師
張良,漢初三傑之一,以其智謀著稱。他的拜師經歷更是一段傳奇佳話。
1. 黃石公邂逅
公元前236年,秦滅六國,張良痛心疾首,立志刺殺秦始皇。一日,他行經下邳圯上,偶遇一位白髮老翁,頭戴黃石冠,手持竹杖。老人遺失一雙鞋子,正好落在張良腳旁。


老人對張良説:「小夥子,可否替老夫拾鞋?」
張良二話不説,恭敬地拾起鞋子,雙手奉給老人。
2. 授書試劍
老人穿好鞋子,忽然對張良説:「你雖然是位豪傑,但是志大才疏,難成大事。」
張良羞愧之餘,向老人請教。老人拿出三卷書,遞給張良,並囑咐他:「十年後,你要到濟北穀城下的黃石下等我。」
老人離開後,張良打開書卷發現,上面盡是兵法韜略,於是潛心研讀。三年後,張良武藝大進,劍術絕倫。
試練與等待
3. 刺秦失敗
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起義,張良認為時機已到,決定實施刺秦計劃。他重金打造了一把一百二十斤重的鐵錘,趁秦始皇東巡之際,在博浪沙伏擊。然而,刺殺失敗,秦始皇受傷,張良也重傷逃走。
4. 等待十年
刺秦失敗後,張良回到故里,等待老人的消息。此間,他經歷了艱難困苦,但他始終不忘老人的約定。
5. 重逢與拜師
十年後,張良如約來到濟北穀城。果然,他在黃石下找到了老人。老人對他大加讚賞,並正式收他為徒。
張良拜師後,勤奮好學,悉心鑽研兵法。三年後,老人忽然消失,留下遺言:「我乃太上老君化身,你當輔佐明主,一統天下。」
張良輔漢
6. 佐劉邦
張良拜師後,投奔劉邦,成為其首席謀士。他多次在關鍵時刻獻計獻策,助劉邦取得楚漢爭霸的勝利。
7. 匡扶漢室
劉邦建立漢朝後,張良繼續輔佐漢高祖,制定政策,穩定政局。他還勸説劉邦執行「約法三章」,輕徭薄賦,休養生息,為漢朝的長治久安奠定了基礎。
8. 晚年隱居
公元前195年,張良功成身退,歸隱山林。他晚年潛心修道,傳授兵法,成為一代兵學大師。
張良拜師的影響
- 表現了良師益友的重要性。
- 説明瞭勤奮好學和堅持不懈的力量。
- 詮釋了智謀與謀略在歷史中的作用。
張良拜師大事年表
時間 | 事件 |
---|---|
公元前236年 | 張良偶遇黃石公 |
公元前209年 | 張良刺秦失敗 |
公元前202年 | 張良重逢黃石公,拜師學習 |
公元前201年 | 張良投奔劉邦 |
公元前195年 | 張良功成身退,歸隱山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