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彌勒佛代表什麼】你若懂了 |便豁達了 |大肚彌勒佛究竟代表什麼 |

【彌勒佛代表什麼】你若懂了 |便豁達了 |大肚彌勒佛究竟代表什麼 |

彌勒菩薩(藏語:.mw-parser-output .uchen{font-family:”Qomolangma-Dunhuang”,”Qomolangma-Uchen Sarchen”,”Qomolangma-Uchen Sarchung”,”Qomolangma-Uchen Suring”,”Qomolangma-Uchen Sutung”,”Qomolangma-Title”,”Qomolangma-Subtitle”,”Qomolangma-Woodblock”,”BabelStone Tibetan Slim”,Jomolhari,”Yagpo Tibetan Uni”,”DDC Uchen”,”DDC Rinzin”,Kailash,”TCRC Youtso Unicode”,”Tibetan Machine Uni”,Wangdi29,”Noto Serif Tibetan”,”Noto Sans Tibetan”,”Microsoft Himalaya”}.mw-parser-output .ume{font-family:”Qomolangma-Betsu”,”Qomolangma-Chuyig”,”Qomolangma-Drutsa”,”Qomolangma-Edict”,”Qomolangma-Tsumachu”,”Qomolangma-Tsuring”,”Qomolangma-Tsutong”,”TibetanSambhotaYigchung”,”TibetanTsugRing”,”TibetanYigchung”}བྱམས་པ།;梵文:मैत्रेय Maitreya;巴利語:Metteyya),義譯慈氏,音譯梅呾利耶、梅怛儷藥,是釋迦牟尼佛繼任者,未來娑婆世界降生成佛,成為娑婆世界下一尊佛,賢劫千佛之中是第五尊佛,尊稱當來下生彌勒尊佛或彌勒佛。

三世佛稱三寶佛、縱三世佛之一未來佛彌勒佛大乘佛教中稱他現為後一生菩薩,是八大菩薩之一,大乘經典中稱阿逸多菩薩。

他是唯識宗鼻祖,其思想體系,《瑜伽師地論》為代表,無著、世親菩薩闡釋弘揚,深受中國佛教師道安和玄奘推崇。

記載彌勒菩薩具有自性光明,為三界導首,三界眼目,佈施求回報,、忍辱、寬容德性。

[1]
五代十國後,相傳布袋和尚彌勒佛轉世,中國開始以其形象塑像。

彌勒梵文Maitreya是常見婆羅門姓氏,字根源梵文Maitrī,意為[2]。

唐朝時玄奘到印度求學時,見到梵文原本,所以譯梅呾利耶。

以上三部經,合稱「彌勒三部經」,若加上描述彌勒下生內容
瑜伽行唯識學派傳説彌勒菩薩作五部論書「偈頌」,無著親受傳出,稱為「慈氏五論」[3][4]。

玄奘之前,後漢及三國時期早期譯經家,見到佛經是西域輾轉得到。

現代語言學研究認為,吐火羅文Metrak,故譯彌勒[10]。

《彌勒上生經》中,記有「彌勒五護法」,寶幢大神、華德大神、香音大神、喜樂大神、正音聲大神。

[11]
佛教史上,彌勒記載起源,很可能第一次結集時出現,上座部佛教長部14經和長部26記載未來人壽八萬歲時會有彌勒佛出世,漢譯《阿含經》中可見於説一切有部《中阿含經》,和法藏部《長阿含經》。

「未來人壽八萬歲時。

名彌勒如來。

」[14]這是各個佛教部派認可基本共識,但是細節上有許多説法。

上座部佛教《部·經集》「彼岸道品」(波羅延品)中,帝須彌勒(Tissa-metteyya)阿耆多(Ajita,譯阿逸多)是佛陀兩位弟子[15]。

《中阿含經》記載佛陀授記他們兩位,一位成佛,一位成為轉輪聖王[16]。

大乘經典中,彌勒是姓,阿耆多是名[17],與上座部傳説,可能是來眾部傳説[18]。

説彌勒出身於南天竺婆羅門家庭[19],鳩摩羅什(344-413)翻譯《法華經》説彌勒初名「求名」,經佛陀教化,後「做佛,號名曰彌勒」。

他是釋迦牟尼佛弟子,修行菩薩道,現住兜率天[20]兜率內院[21]修行、説法[22]。

《雜阿含經》,兜率天天人壽命是四千歲,於人間5.76億年[23],這是萬萬億,如果千萬億[24]則有如《彌勒上生經》中五十六億年這樣記載,時機後,他會繼承釋迦牟尼佛而降生人間,印度尼泊爾一帶雞翅城(譯翅頭城、雞頭城)[25]出家修道,覺悟成佛[26]。

傅大士只是宣揚大乘佛教,並未有政治運動或者暴動叛亂之舉。

弥勒佛代表什么 Play

大乘佛教由此發展出人間淨土觀念[28],認為彌勒菩薩降世,祂會來人間救渡眾生脱離痛苦,乃至帶給乃至,永恆。

彌勒信仰古印度流行。

據巴利文《大史》記載,公元前2世紀有錫蘭王杜多伽摩尼(duṭṭhagāmaṇī)臨蒙眾天神駕車迎往兜率天[29];據《大唐西域記》、《婆藪槃豆法師傳》記載,無著、世親、獅子覺發願往生兜率淨土。

大乘佛教早期經典《曰雜》記載了阿羅漢遇到世友菩薩問,入定神通上兜率天,彌勒求教[30]。

大乘佛教中期,一羣修習瑜伽行主大乘修行者稱為瑜伽行派,尊奉彌勒祖師。

無著、世親後,進一步發展成為瑜伽行唯識學派,並記載無著入定上升兜率內院聆聽彌勒教誨、回來弘揚《瑜伽師地論》[31]。

4世紀5世紀間中觀派中,由僧護弟子解脱軍傳出的《現觀論》,是《般若經》註解,説彌勒傳。

其後師子賢作《現觀論釋》、《現觀般若波羅密多釋》,視為早期中觀瑜伽行兩派調合論者。

清辨門下寂護、蓮花戒論師時,清辨中觀派理論,加上瑜伽行派教義,成立了順瑜伽行中觀派,他們尊奉彌勒《現觀論》。

此派後傳入西藏,藏傳佛教產生影響。

彌勒菩薩下凡救世預言,佛教各派別的經典中有描述,故彌勒菩薩成為佛教徒救世主寄託。

漢字文化圈,隨著漢傳佛教普及,彌勒信仰華人民間信仰吸收,信仰者限於佛教徒,發展出白蓮教、一貫道民間宗教,相關經典有《佛説彌勒救苦》。

漢傳佛教相信彌勒菩薩是釋迦牟尼佛欽定繼承者,日後下凡普渡眾生,中國人尊之為「彌勒如來」、「當來下生彌勒佛」,並且有佛國於兜率天內院,晉朝以來,彌勒淨土信仰日益盛行,且阿彌陀佛西方淨土信仰和樂融融。

淨土宗慧遠導師道安,因為經文原義問,發願上升兜率天聽彌勒菩薩説法。

玄奘、窺基一代高僧以往生兜率內院臨終之大願。

隋唐後,彌陀信仰愈盛,但彌勒兜率淨土不衰,平民和士大夫中大有傳播。

唐朝文豪白居易便是彌勒信徒。

他組織了「上升會」,希望這個會成員能生兜率淨土。

白居易本人《畫彌勒上生幀記》雲:「願當來世,與一切眾生,同彌勒上生,隨慈氏下降。

生生劫劫,慈氏俱;永離生死流,終成無上道。

」白在晚年言志詩中也説:「吾學空門非學仙,君説吾是傳。

海山不是吾歸處,歸即應歸兜率天。


隋唐之際,彌勒信仰阿彌陀佛西方淨土信仰有所衝突,雙方信徒,形成淨土信仰兩大流派,彌勒淨土宗相持不下。
弥勒佛代表什么

但是隨著許多民間信仰信徒彌勒降世號召,對朝廷反抗起事,故彌勒信仰遭官家大力打擊,明清後,讓位彌陀淨土信仰,於是漢傳佛教中式微。

彌勒法門牽扯上各式各樣政變起事,,但衰而不絕,但漢地傳承不止。

清代廣州南海寶象林沙門、曹洞宗高僧弘贊編寫了《兜率龜鏡集》一書,記載了歷代彌勒法門修行者事跡。

中國歷史記載,於佛典中有彌勒佛到來人間救苦救預言,借彌勒下生信仰,曲解經文而意圖發起動亂或篡奪政權事例有很多。

隋煬帝大業九年(613年),扶風人宋子賢、向海「帶兵作亂」,「自稱彌勒佛出世」,借彌勒下生説起事作亂,唐宋後不絕如縷。

唐朝武則天時期有中國人編造《大雲經》,認為武則天是彌勒下生,從而成為武周奪取李唐政權輿論工具。

五代以前,漢字文化圈彌勒像有菩薩形和如來形兩類。

《彌勒上生經》和《彌勒下生經》製作。

菩薩形彌勒像主要表現彌勒兜率天諸天神祇説法情景。

菩薩裝束,兩腳交叉而坐或左腳下垂。

如來形彌勒,是彌勒下凡後,龍華樹下繼承釋迦如來救世責任,形象如來。

五代後梁時期江浙開始出現契此和尚為原型塑成笑容可掬大肚比丘[32]。

於契此和尚圓潤、滿口堆笑,手持布袋,坦胸露腹,前,留下偈頌:「彌勒真彌勒,化身千百億,時時示時人,時人自不識」,因此認為是彌勒菩薩化身,所以此後彌勒菩薩塑像塑成福態笑、大度形像,稱為笑佛、歡喜佛、大肚彌勒佛。

聯:「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事,開口笑笑世上可笑人」,菩薩胸懷和態度描繪得惟妙惟肖、淋漓盡致。

此形象隨著漢傳佛教東亞各地傳播而見於日本、朝鮮半島、越南、琉球地,其塑像禪宗、淨土宗寺廟安置山門或者天王殿中,並成為定製。

而彌勒佛塑像背後安置護法韋馱菩薩塑像,其形象是身披盔甲、手執金杵武士。

華北傳説,姜太公前妻馬娘娘封為「窮神」掃帚星,執掌是厄運。

從除夕到正月初四,眾人貧窮、倒楣扯上關係,沒人祭拜馬娘娘,馬娘娘一怒之下,説要到人間興風作浪。

釋迦牟尼佛當時天上人間大事交由彌勒佛處理,彌勒佛了安撫馬娘娘她所屬四個女仙,命世人初五祭拜,故稱「送五」、「送娘娘」,彌勒佛有財帛星君玄壇真君兩神護法,於是彌勒佛安排玄壇真君率五路財神本日巡遊人間,他們福氣來抵擋晦氣,避免世人,是稱破五節。

不過日子了,神馬娘娘還是遺忘,民眾們是認真祭拜五路財神[33]。

彌勒教於梁武帝時期創立,創始人傅大士自稱「雙林樹下當來解脱善慧大士」,暗示他本人即為勒轉世化身,廣弘菩薩道,門下有傅宣德人。

傅大士只是宣揚大乘佛教,並未有政治運動或者暴動叛亂之舉。

唐朝後,彌勒下生作信仰而發動民變層出不窮。

中國內地形成了一種類似猶太教、基督教彌賽亞救世思想,農民起義軍利用這種迷信,打着「彌勒下生,明王出世」口號起義。

其中是元末紅巾軍起義兩個教派彌勒教和白蓮教,而出自波斯摩尼教,受到這樣影響,打着「彌勒降世」旗號活動。

於和民變存在牽連,朝廷帝王彌勒信仰放心,支持這個信仰,唐玄宗發布《禁斷妖訛敕》,對那些「白衣髮,託彌勒下生,因為妖訛,廣集徒侶,稱解禪觀,説災。

作小經,詐雲佛説,蓄弟子,號和尚」不法僧人,命按察使採訪,「嚴加捉搦」。

這紙敕令彌勒下生信仰打擊;此外,彌勒信仰還遭到佛教內部阿彌陀佛西方淨土信仰衝擊,此雙重壓力下,彌勒信仰衰落,民間秘密宗教逐併合。

宋仁宗慶曆七年(1047年),貝州(今河北清河)人王「釋迦佛衰謝,彌勒佛當持世」口號起義。

因為,佛教菩薩之中,彌勒菩薩代表慈——給予人們;觀音象徵大悲——可以救苦救。

所以,彌勒有一個名稱:慈氏菩薩。

彌勒佛(即彌勒菩薩)(梵文Maitreya,巴利文Metteyya),意譯慈氏,音譯梅呾利耶、梅怛儷藥,佛教八大菩薩之一。

大乘佛教經典中稱為阿逸多菩薩,是釋迦牟尼佛繼任者,未來娑婆世界降生成佛,成為娑婆世界下一尊佛,賢劫千佛中是第五尊佛,尊稱當來下生彌勒尊佛。

唯識學派奉為鼻祖,其思想體系無著、世親菩薩闡釋弘揚,深受中國佛教大師支謙、道安和玄奘推崇。

彌勒佛稱未來佛,代表了明天和希望。

所以彌勒佛生日那天可以點一盞燈,一方面是彌勒佛祝壽之用,同時還藴含了長壽、和吉祥寓意。

彌勒佛,歷史上確實有其人。

他出身於古印度一個婆羅門家庭,其父親迦波利是波羅柰國宰相,他少年時期隨釋迦牟尼出了家。

然而,他作為佛聲聞弟子——出家比丘,、不修禪定、不證羅漢道——因為,他靈根宿植、累劫修行——釋迦牟尼四十大劫,經是一位等覺菩薩了。

所以,釋迦牟尼授記他續自己道統,紹自己佛位,來娑婆世界作佛。

因此,過去、現在、未來三個時空之中,彌勒屬於未來(三世佛:過去佛燃燈、現在佛釋迦牟尼、未來佛勒),代表着明天。

他於釋迦牟尼入滅,上生到兜率陀天彌勒內院,等待將來機緣,下生人間,龍華樹下得道成佛,弘揚佛法,廣度眾生。

《佛説彌勒下生成佛經》(鳩摩羅什譯《彌勒大成佛經》)記載,彌勒下生時,我們生活這個世界會變得環境,四海,國土富盛,五穀豐登,祥和,社會安寧。

那時人民,相貌美若天仙,壽命長達八萬餘歲,無病無災,福樂安康……這説,彌勒代表着希望,是象徵,他兜率陀天下生,人間帶來一片淨土——一個前所未有理想世界。

古代中國,佛教弘傳,西晉時期彌勒經典翻譯,彌勒淨土信仰十分流行,“彌勒出現,國土”觀念深入人心。
弥勒佛代表什么

不但下層勞苦大眾,彌勒淨土無限神往,期盼,安、玄奘這樣一代宗師,嚮彌勒內院,祈求生兜率陀天。

現今世界上彌勒佛像,彌勒佛轉世布袋和尚法像普遍。

他那笑容滿面、長長耳垂、圓圓大肚、袒胸露腹、手持布袋、容態,人人見了,故人通稱彌勒佛笑佛、歡喜佛。

人們勒佛視為是象徵,所以稱其幸運佛。

笑容滿面──彌勒佛笑容,充滿了無盡,無論男女、老少,不分國籍、信仰,人人只要一看到 彌勒佛笑容,人人跟著笑了!人人歡喜!長長耳垂──彌勒佛,慈耳善聽善解一切言語,縱使人家罵來不生氣。

圓圓大肚──彌勒佛無量,大肚能容天下一切事,無論智、愚、賢、不肖,彌勒佛都,執著。

袒胸露腹──代表彌勒佛赤子心懷,真誠無欺、不二。

彌勒布袋──代表彌勒佛慈大愛妙法,布袋能裝天地間一切寶,能帶世人光明,能解決一切污穢髒。

看似──表面看似,其彌勒佛無盡慈大愛大智大慧,因為是化解一切爭鬥、計、、嫉妒無上妙法,大智若愚,慈若愚極!書院成立於1995年 ,讀經班設立於1998年,隸屬崇德光慧經典教育推廣中心系列,曾於科工館慈香庭餐廳設班,現於十全.上. 龍華. 勝利,仁武‧中山‧福山國小有設班。

書院每週另開成人經典解讀講授及每月一次小天使品格孝行課程,家長不成長,教育做一半,歡迎牽小手ㄧ參與。

歡迎初到家長們,請先觀視讀經教育理念家長老師心得內之文精神是所有諸佛菩薩具有情懷。

含義:眾生並給予(樂),稱為;同感其,憐憫眾生,並拔除其(拔苦),稱為,二者 合稱。

諸佛菩薩乃是眾生苦為己苦之同心同感狀態,故稱同體大悲。

其悲心廣大無盡,故稱無蓋大悲(無有、、於此悲者)。

於慈 悲,諸多經典中有所論述。

如大智度論卷二十九、悲賅攝於四無量心中,而稱為慈無量悲無量。

諸佛菩薩中,彌勒菩薩心來待人典範。

彌勒菩薩故事中所載,彌勒轉世布袋和尚平日背一個布袋到處化緣,不論別人什麼 他不介意。

經常有小孩子見到他背著布袋樂呵呵樣子,鬥他取樂。

有人他布袋中投入石塊或者小魚不符合出家人應收東西時,他絲生 氣,喜笑顏開地孩子們他物品收下。

即使一些大人他戲弄,他改笑容。

偈雲:是非憎愛世偏多,仔細思量奈我何。

弥勒佛代表什么 Play

延伸閱讀…

彌勒菩薩-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彌勒佛

這彌勒菩薩 慈悲心顯現。

《華嚴經·普賢行願品》雲:「菩薩若能隨順眾生,隨順供養諸佛;若於眾生承事,承事如來;若令眾生歡喜者,令一切如來歡喜。

」彌 勒菩薩隨順眾生,令眾生生起歡喜心,他認為能夠令眾生歡喜使諸佛菩薩歡喜。

彌勒菩薩之所以這樣做眾生懷有心,寧願自己受點 嘲諷,願讓眾生痛苦。

彌勒菩薩眾生另一體現是,化緣所得東西,他並不是用來自己享用,相反,他心繫那些處於痛苦中人們,自己化緣所得東西分發那些需要幫助窮人,幫助他們擺脱現世生活困境。

彌勒菩薩眾生生起慈悲心表現是,他兜率內院弟子説法,勸化多苦海眾生生彌勒淨土,將來下生到彌勒人間淨土度化多眾 生。

《彌勒上生經》和《彌勒下生經》説,彌勒率淨土和彌勒人間淨土是國土,無有眾苦,但受諸樂國土,生到彌勒淨土人,不僅受輪 迴,而且還可以仰仗彌勒菩薩法力度化多人離苦海。

我們現世生活中,彌勒菩薩之所以擺放在寺院山門殿堂內,讓我們看到菩薩形象,能夠想到彌勒菩薩心。

從而彌勒菩薩慈悲心 中得到啟示,使自己能懷著一顆心,多想想周圍人痛苦,盡自己能力幫助他們解決遇到問題。

使別人生活能夠過得。

作為一個學佛人,應當具有一種忍辱精神。

這是一個學佛者應當具備基本品格。

縱觀佛教歷史,諸佛菩薩到歷代祖師大德,無一不是從忍辱中 磨練出來。

佛教教主釋迦牟尼因地修行時,救度眾生不僅有捨身飼虎、割肉喂鷹佈施行,而且救拔一個眾生痛苦,挖去了自己雙眼,但 不能令眾生滿意,還受到這個嗔心眾生一頓罵,這樣大辱,佛陀沒有眾生生起嗔恨之心。

作為菩薩中忍辱代表,彌勒菩薩忍辱有其典型意義。

彌勒菩薩轉世布袋和尚,到處化緣,化來物品分給窮苦大眾。

他化緣過程中,遇到 很多人白眼,但他並不作辯解,不以意,而是忍受下來。

他彌勒偈語中説:「一缽千家飯,孤身萬裏遊。

青目睹人,問路白雲頭。

」本偈語表現 了他善於忍辱精神。

偈語中「缽」是和尚化緣碗。

頭兩句説他行萬里路,吃千家飯,是個遊方僧人。

「青目」是眼珠子放在,視人表示人喜愛和熱 情,與「白眼」。
弥勒佛代表什么

這句是説布袋和尚化緣中遭到冷遇,連問一下路有人不理不睬。

因此他白雲問路。

這首偈語人生哲理是:世態,人 社會,會遇到一些慣用白眼看人人。

布袋和尚不以眼眼,牙牙,生氣計,而是風趣方式——問路白雲頭,一笑置之。

他這種忍辱 方式,不僅人難堪,還使自己保持了心態。

彌勒菩薩忍辱是常人想像。

於彌勒菩薩忍辱,彌勒《忍辱偈》中有云:「老拙穿衲襖,飯腹中飽。

補破遮寒,萬事隨緣了。

有人罵老拙, 老拙説。

有人打老拙,老拙睡倒。

涕唾面上,隨他自幹了。

他省力氣,我無。

這樣波羅蜜,便是妙中寶。

若這知消息,何愁道不了。

」這首偈語不僅表明彌勒菩薩生活知足,一切隨緣,而且能夠忍受常人承受大辱——當有人罵他時,他説;有人打他,他自睡倒。

有人 吐痰臉上,他任其自幹。

並且心中沒有絲毫嗔恨心。

彌勒這種忍辱行,於我們凡夫俗子來説,是做到。

所以,彌勒菩薩之所以能夠這樣做, 是告訴我們,於別人強加自己侮辱,我們要有忍能忍,能行忍辱精神,這樣能夠使自己全身禍,而且可提高自己心性修養。

彌勒菩薩不僅具有超人忍辱精神,而且勸人要學會忍辱。

他另一首《忍辱偈》表達了勸人忍耐哲理思想。

偈雲:是非憎愛世偏多,仔細思量奈我何。

延伸閱讀…

大肚彌勒佛究竟代表什麼?你若懂了,便豁達了

關於彌勒佛的知識,你又知道多少?

肚皮忍辱,放開笑聲消磨。

若逢知己,縱遇冤家共和。

能使此心無罣礙,徵得六波羅。

這首偈語通俗易懂,中心思想是辱。

它包含哲理是:我們在生活中應當不過分計個人恩怨,做到「以責人之心責己,心待人」。

而且 平時生活中,於別人有意或加給自己屈辱,要學會忍耐,切不可怒髮衝冠,本來可以消滅萌芽狀態東西,弄得一發不可收拾。

於一個修行人來 説,學會忍辱,不僅能夠提升人人格修養,而且會有助於道業成就。

所謂寬容別人不予計,給予原諒。

諸佛菩薩是善於寬容別人典 範。

佛教教主釋迦牟尼住世時,一個外道聽説他講修行,並且影響了一大批弟子他修行,這個外道心裡憎恨。

於是佛陀眾弟子説法時,指著佛陀破 口罵。

佛陀聽著外道咒罵默不作聲,等到這個外道罵夠了,佛陀口吻説:「你送別人東西,別人若不收,這些東西是誰?」外道説:「是我 。

」佛陀説:「你罵我,我收,你罵屬於你自己個了。

」外道啞口無言,佛陀道歉。

面外道責罵,佛陀不是人那樣牙牙,而是採取了態度來對待。

於佛陀了外道,並且採取了方法來對待外道,使外道認識到自己,從而自己行為懺悔。

作為諸佛菩薩中形象代表,彌勒菩薩著稱。

如上面偈語中介紹,他別人他打罵和侮辱,非但不予回覆和説,反而任由別人所為, 這是一種忍辱表現,對他人。

彌勒菩薩展現我們形象是大肚能容形象,告訴世間眾生,別人做各種令自己 行為要學會。

只有了別人,才能顯示出自己高尚修養。

同時能讓別人你行為中得到教益。

於彌勒菩薩這種,很多寺院楹聯中有 描述。

如:「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事;慈顏笑笑世上可笑人。

」「處己何妨真面目;待人總要大肚皮。

」「行布袋,坐布袋,放下布袋,何等 ;定含笑,動含笑,開顏含笑,相見有緣。

」這些聯勸人人處世要懷有心量。

寬容別人並不是表明自己無能,而是表示一個人高尚 仁愛之心和大無畏精神,即能他人過失,能容納各種見解,能利益他人忍受痛苦犧牲自我。

我們説,「海納百川,有容乃大」以及「虛心能容 萬物,大海不擇細流,學會生公説法,喚起頑石點頭」,説要我們學會彌勒菩薩這種精神。

彌勒菩薩有首《插秧偈》説:「手捏青苗種福田,頭見水中天。

六根方成稻,退後是向前。

」這首詩歌農夫插秧勞動這一後退是向前動 作,來啟示我們這樣人生哲理:我們人時,應多別人懷有心。

是人發生爭,應當學會退讓。

很多時候,你別人退讓並 不是表明你無能,而證明你大度。

你做出謙讓之舉時,往往會使方受到感化,從而學會人。

這是一種「此時無聲勝有聲」教育。

彌勒菩薩有很多詩偈勸人要學會。

他詩偈中説:「我有一布袋,虛空無罣礙。

展開遍十方,入時觀。

」詩偈彌勒布袋能容萬物作比喻,來告訴我們人要懷有一顆心。

很多時候,人給自己。

我們現實生活中,有很多人因為學會了對人,產生了許多流傳後世佳話。

清代禮部尚書張英京官時,張英家人修治府第,地界問題鄰居發 生了爭執,兩家當地是名門望族,誰不甘示弱。

家人修書此事告訴了張英,張英知道此事後,遂即修書一封:「千里修書牆,讓他三尺何妨。

萬裏 城今,不見當年秦始皇。

」張英家人接信後他意思,原地界上讓出了三尺土地,以示相爭。

鄰居看到張家其爭執,並且主動讓出了三尺土地,有之處, 遂倣傚張家讓出了三尺土地。

於是張英家人門口出現了一個六尺巷道。

一時間,兩家處理鄰裏糾紛做法傳為美談。

,這個六尺巷成為安徽桐城旅 遊景點,到那裡參觀人,會受到退讓教育。

彌勒菩薩展現人另一種象徵意義是勸人不論身處何境,要保持一種心態。

布袋和尚作為彌勒菩薩應化身,過著「一缽千家飯」居 無定生活。

他每天行蹤無定,一個布袋。

雖然漂泊,生活並,但他心態來人處世,所到之處人帶來無窮。

彌勒佛(即彌勒菩薩摩訶薩)(梵文Maitreya,巴利文Metteyya),意譯慈氏,音譯梅呾利耶,大乘佛教經典中,稱為阿逸多菩薩摩訶薩,是世尊釋迦牟尼繼任者,未來娑婆世界降生修道,成為娑婆世界下一尊佛(叫未來佛),即賢劫千佛中第五尊佛,稱為“當來下生彌勒尊佛”。

唯識學派奉為鼻祖,其思想體系無著菩薩、世親菩薩闡釋弘揚,深受中國大乘佛教大師支謙、道安和玄奘推崇。

一些漢傳佛教寺院裏,見到大肚彌勒(或大肚比丘)布袋和尚為原型塑造。

此在佛教作為表法教育,表示“量福大”,提醒世人學習包容。

你進寺院佛門,第一個見到是天王殿。

天王殿正面是佛陀;天王殿兩旁是四大天王;佛陀護法神韋馱菩薩當中,手上拿着金剛寶杵,面佛陀。

佛説這個賢劫中,有一千尊佛這個世界示現。

釋迦牟尼佛是第四尊,彌勒菩薩來示現成佛,是第五尊,千佛後一尊韋馱菩薩。

韋馱菩薩發願護千佛法,所以他後成佛。

我們道場,第一個接觸到是天王殿。

這是入佛門,入佛門學什麼?學一個笑面迎人。

因為你一入佛門,頭一個看到是彌勒菩薩。

彌勒菩薩笑嘻嘻,這教你,你要學佛,第一個心量拓開,小心量沒有資格學佛,心量要;第二個是笑口開,笑面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