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擁抱德國風情,探索德累斯頓的美麗」

【德】「擁抱德國風情,探索德累斯頓的美麗」

「德,首先是大道的法則和規律,是大道賦予天地萬物的行為規範和行為準則,是萬事萬物遵道而行的行為表現,以及唯道是從的品格素質。」

「德」的字形由「心」、「彳」、「直(本作直)」三個部件組成。「心」表示與情態、心境有關;「彳」表示與行走、行為有關;「直」,「值」(本作値)之本字,相遇相當之義。(洪頤煊《讀書叢錄》:“值本作直。”段玉裁《説文解字注》:“凡彼此相遇相當曰值…古字例以直為值。”)

德 Play


「直」同時也是「德」原來的讀音,這通常意味着「直」(值)才是「德」字的成義要件。字形本意為「心、行之所值」,是關於人們的心境、行為與什麼水準或什麼狀態相當的判斷。説某人具有某德就是説某人在某一評價空間中到達哪裏或站。」

德:大道的法則與規範

德,乃大道之規範,是大道賦予天地萬物的行為準則。它不僅是外在的行為表現,也是內在的品格素質。在這篇文章中,我們將探討德的深層含義,以及它們如何體現在我們的生活和社會中。

德

德的字義與構成

  • 德的字形由“心”、“彳”、“直”三個部件組成。“心”代表心境、情感,“彳”意味着行走、行為,而“直”字本義為相遇時的相應與對等。因此,“德”的字形本意可解為“心、行之所值”,即心境、行為與何種標準或狀態相匹配的評價。

  • 德字的演變從甲骨文的“徝”(從彳從直),到金文的“惪”(從心從直)或“德”(從心從彳從直),最終定型的“德”字,似乎是對心境與行為兩者兼顧的綜合與折衷。

老子與德的關係

老子的時代,五行之“德”觀念盛行,因此在他的著作中多次運用這個概念來描述道的特性。他認為,透過對德的辨別,可以最恰當地觀察道。而道的特點則是似存非存、深奧玄妙,其中有真信。正是由於人們注重名譽和德的辨別,才體現出道的存在。

德的階梯

階段 行為準則 實質
上德 不強調德,自然而然(無為而無以為) 有德
下德 刻意保持德(不失德) 無德
上仁 為政仁慈(為之而無以為) 行為自然
上義 行為合乎義(為之而有以為) 有所目的
上禮 推行禮制(為之而莫之應) 強制推行,失去道的基礎

老子的這段話表明,最高的德是不自覺地表現出美德,而較低的德則需要努力保持。在社會中,道德水平逐漸降低,從仁、義到禮,反映了人們對於道的背離。因此,他提倡“去彼取此”,即捨棄表面的禮節,回歸深厚的道德基礎。

關於德的重要性

德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它在我們的生活中扮演了很多角色。無論是個人德行,還是社會道德準則,德都是我們所追求的目標。

首先,個人德行是建立在自律和責任感的基礎上的。只有具備良好德行的人,才能在家庭和社會中發揮積極的作用。每個人都應該時刻保持良好的道德標準,這樣才能建立起和諧的人際關係。

德還體現在社會道德準則中。社會道德準則是一個引導我們行為的指南,它確保了社會的正常運作。每個人都應該遵守社會的道德規範,否則社會秩序將陷入混亂。

是我們的內心所追求的東西。它代表了對他人的關心和尊重,以及我們的良知提醒我們應該做出正確的選擇。這種不僅僅是一個概念,它是我們行動的指南。

德使我們和諧共處,並且促進社會的繁榮。只有在擁有良好德行的基礎上,我們才能建立起一個更美好的世界。

總結來説,德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價值觀。它在個人和社會層面上起到了關鍵作用。我們應該時刻保持良好的個人德行,並且遵守社會的道德規範。

延伸閲讀…

德- 維基詞典

辭典檢視[德: ㄉㄜˊ]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