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行表現】德行的表現 |德行的表現 |宣化上人 |

【德行表現】德行的表現 |德行的表現 |宣化上人 |

學習佛法人,這兒開始種子種到地下去。

種子種下後,能不能生出?要看各種緣。

諸緣具足了,種子能順利生出。

假若各方面助緣,有可能變成焦芽敗種。

看我們發菩提心時、種菩提種子時,種得夠不夠??

若是種得夠而且結實,那麼來種子會生根發芽,可是要想結菩提果,有一段時間,這看你用功得如何。

要是用功上路,開悟證果,成就覺道,這才算是收成。

種子生根發芽、抽葉、開花、結果過程中,時間,培養、灌溉、加肥料。

道德於日月,於天地,於人性命。

德行表現 Play

修行要處處道德,不妨礙道德為戒條。

儒教雲:“德者,本;財者,末。

”德行是人,而財是一種末梢之物。

修道人處處要惜福節約,不浪費金錢物質,如此日積月累,才能培養出自己德行,所生出來枝葉會,累累。

如果加肥料,用功去培養灌溉,枝芽花果很會而死,所以修道人,第一戒條“注重德行”。

德行處做起。

“毋以善小而不為”,你不要以為小善去做,而着做善,大善沒有那麼多。

“山”是一粒一粒微塵積成,微塵雖小,但積多了會變成一座山。
德行表現

德行雖小,但積多了,會變成一座德行山。

違背道德德行,不妨礙他人德行。

無論做什麼,要幫助他人本份。

若於利益上、時間上、文化智慧上,或其他種種事情上,對他人有所妨礙,不能利益他人,是於道德有所違背。

所以我們、一言一行,總以違背道德為箴規。

想要修道,先要培德;沒有德行,不能修道。

有人想修道,魔障來找,這因為沒有德行緣故,所以説:“德者本,財者末。

道德於日月,於天地,於人性命。

沒有道德於沒有性命,沒有日月天地一樣。

什麼是道德呢?利益他人主,不妨礙他人為宗旨,內心“仁、義、禮、智、信”。

   (一)仁:有心,會殺生。

   (二)義:具足一種知識,做什麼事到處,到中道,過會不及,偏左偏右,事事合乎中道。

懂“義”,會偷盜。

講義氣人會偷他人東西。

   (三)禮:禮是一種禮貌、禮節。

尚禮節會淫。
德行表現

偷盜是因為合乎義禮,違背現象。

   (四)智:有智慧人會喝酒、吃迷魂藥。

愚痴人才會做出種種顛倒事。

   (五)信:有信用會打妄語。

仁、義、禮、智、信,五常了,這道,德。

所以道德是心中生出,它我們人心裏頭,但生出來有種顏色。

這種顏色不是青、黃、赤、、,而是一種德行表現,是德行光澤,故韓愈〈原道〉文中,有一段説着:

博愛之謂仁,仁而宜謂義,由是而之焉謂道,足乎己無待於外謂德。

有德行人會發脾氣,遇到什麼境界來了,是處泰然,沒有問題。

德行表現 Play

延伸閱讀…

德行的表現

德行的表現

有德人面上有所表現,其背上洋溢着德光,於四肢上能顯現出來。

這種德相雖然描述不出來,但人人能明白。

德行表現,才是功夫學問,這種德行不能假裝,虛假會騙人一陣子,不能。

修道要修道德,不妨礙他人,不怕他人妨礙自己。

誰妨礙自己接受,逆來順受;誰自己,或講道理,是自己善知識。

能“逆來順受”,橫逆能處泰然,見出你忍辱功夫,不要讓別人一句話動了。

有些人“不動”是無慚無愧,這是。
德行表現

你要修的“不動”,是能忍人所不能忍,這才是真功夫,否則,頭練起。

罪業是什麼?是在外邊,你人發脾氣,瞪眼睛,這是有罪業。

人有脾氣,是有罪業。

沒有罪業,他沒有脾氣。

你看佛什麼時候噘過嘴?什麼時候人發過脾氣?他呵斥人説:「咄咄胡為寐,螺螄蛤蚌類; 一睡幾千年,聞佛名字。

」這只是喝斥,並不是發脾氣。

他會阿修羅脾氣,人瞪眼睛,所謂「缺德帶冒煙」,冒煙發脾氣,缺德發脾氣。

有德行人會發脾氣,遇到什麼境界來了,是處泰然,沒有問題。

延伸閱讀…

宣化上人:德行的表現

德行的表現

可是不能麪皮厚厚的,説:「什麼不管了。

」這,你麪皮有核子工廠牆那麼,什麼原子彈打不破,那是沒有用。

所以你罪障消滅了,善業才能成全。

人德行不夠,脾氣,無明萬佛城是聖人修道之處,所以魔王要來擾修道人心。

魔王想戰勝聖人,獨霸一方,所以處處找麻煩,令聖人投降,俯首稱臣。

各位要有堅忍不拔意志,絕不能豎白旗,要奮鬥,後勝利屬於我們。

所謂「要成佛受魔,要學冤孽找。

」人不夠德行,隨風飄蕩,墮落了;有足夠德行,會魔王所搖動。

什麼?因為生生世世所修的根基深厚,什麼魔來不怕。

我們所犯毛病,是人家讚歎,愛戴高帽子。

如果有人讚歎一句,感覺飄飄,迷迷糊糊,怎樣成佛?若能持戒修定,有了智慧,能譭譽動心。

誰毀謗你,心中沒有一個;有人讚歎你,心中沒有一個。

其讚歎或毀謗是世間一種風,所謂「八風吹不動」,何謂八風?稱、譏、、樂、利、衰、毀、譽。

如果八種風一吹,心動搖了,那是你地基沒有打好。

什麼叫地基?德行。

人德行不夠,脾氣,無明。

若有德行,脾氣沒有了,無明化了,化成智慧。

所以我們修行培植德行。

學佛人,要注重德行,不可做缺德事,這修行真諦。

想要消除業障,要供養。

供養可以培福培慧,要修道修德,不然話,六度沒有用處。

六度是修道德而設,修行若是注重道德,造業!不但在外沒有脾氣,內邊要沒有脾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