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聽到“懸壺”、“懸壺濟世”,那麼懸是什麼壺呢?《詩經》中記載:“匏”、“瓠”、“壺”、“甘瓠”,指是葫蘆,只是品種罷了。
”唐朝杜甫《寄司馬山人》:“家家迎薊子,處處識壺公。


可是,什麼行醫賣藥要葫蘆作為標誌呢? 元朝張昱《拙逸詩》“賣藥不二價,懸壺無姓名。
”唐朝杜甫《寄司馬山人》:“家家迎薊子,處處識壺公。
”這兩首詩可發現,“懸壺”這個典故名稱由來了,而且裏面有個神話故事哩! 《後漢書‧費長房傳》上載,河南汝南(今河南上蔡西南)有個市掾小官費長房。
到了天黑人潮散後,壺公會跳進葫蘆裏休憩,市集上沒有人發現,不過費長房樓上看得一清二楚。


延伸閱讀…
他賣藥還價,服了他藥不管什麼病能治好,十分靈驗。
到了天黑人潮散後,壺公會跳進葫蘆裏休憩,市集上沒有人發現,不過費長房樓上看得一清二楚。
延伸閱讀…
他吃驚,不過知道此人是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