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辰】戊辰之謎:揭開氣運輪迴的奧秘

【戊辰】戊辰之謎:揭開氣運輪迴的奧秘

戊辰年:歷史與變革

戊辰,為干支之第五位,屬陽土五行。其納音五行是大林木,寓意著生機盎然與茁壯成長。

戊辰年與中國傳統文化

戊辰 Play

中國傳統紀年以干支循環,戊辰為其第5個年份。與之相符應的太歲為趙達大將軍,寄託著福祚綿延與吉祥安康。

戊辰戰爭:日本明治維新的序曲

戊辰

1868年,日本步入戊辰年。在此歷史背景下,爆發了一場改變日本命運的內戰——戊辰戰爭。戰爭起因於幕府的軟弱外交與西方勢力的入侵,導致武士階級與貴族的不滿。

在天皇的支持下,以薩摩藩、長州藩為首的西南武士組建軍事聯盟,發起尊王攘夷運動,以驅逐洋人。幕府將軍德川慶喜被迫大政奉還,將權力交還天皇,試圖保留德川家的影響力。

然而,隨後的軍事衝突使德川慶喜發起兵變,一度奪回京都皇居。經過激烈的戰鬥,江户開城,德川慶喜親降。幕府忠於勢力移往東北部與北海道,建立蝦夷共和國,企圖維護幕府統治。

明治政府在箱館戰爭中取勝,徹底粉碎了幕府的復闢夢。戰爭共動員69,000人,約8,200人喪生。

戊辰戰爭的影響

戊辰戰爭標誌著日本幕府時代的終結和明治維新的開始。新政府放棄了逐出洋人的目標,致力於現代化和與列強談判不平等條約。前德川幕府領導者與武士受到寬大處理,融入新政府。

戊辰戰爭雖造成一定傷亡,但相較於日本人口規模,其屬「不流血革命」。戰爭的發生為日後西南武士階級與革新派的衝突埋下了伏筆,最終導致了更為血腥的西南戰爭。

戊辰戰爭大事記

時間 事件
1868年1月27日 鳥羽伏見之戰爆發
1868年1月30日 德川慶喜逃往江户
1868年3月 會津戰爭
1868年4月 箱館戰爭爆發
1869年5月 箱館戰爭結束

1868年戊辰戰爭:明治維新的轉捩點

戊辰戰爭爆發於1868年1月,是日本歷史上的一場重大內戰,對明治維新產生深遠影響。

背景與起因

1867年11月,日本天皇頒布《王政復古大號》,宣佈推翻德川幕府,恢復天皇親政。然而,德川幕府拒不接受天皇詔令,雙方衝突一觸即發。

主要參戰方

戊辰戰爭主要參戰方可分為兩大陣營:

陣營 主要勢力
朝廷軍 薩摩藩、長州藩
幕府軍 德川幕府

戰爭進程

戊辰戰爭分為三個階段:

  1. 鳥羽伏見之戰(1868年1月):朝廷軍在京都附近擊敗幕府軍,控制京都。
  2. 東北戰爭(1868年3月-9月):幕府軍敗退至東北地方,與朝廷軍展開拉鋸戰。
  3. 函館戰爭(1868年10月-1869年5月):幕府軍殘餘勢力退守北海道,最終投降。

戰爭結果

戊辰戰爭以朝廷軍的勝利告終,德川幕府滅亡。天皇親政得以實現,明治維新進入新階段。

戰爭影響

戊辰戰爭對日本產生深遠影響,包括:

延伸閲讀…

戊辰年

戊辰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