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扣槳捫燭」是北宋蘇軾的一個日喻故事,描述了一個生而眇者對太陽的認識。他先聽説太陽像銅槃,於是敲擊木盤,得到聲音,以為是太陽的形狀。後來他聽到鐘聲,誤以為那是太陽,但被糾正太陽也會發光,於是他摸了蠟燭,豁然開朗。這個故事提醒人們不要僅憑猜測下斷語,而要深入瞭解事物的本質。
扣捫錯覺
盲人問答
有一人自出生即盲,不識太陽。他詢問有目者,有人告訴他太陽的形狀像銅盤。於是,他敲擊銅盤以確定其聲響,將其聲音牢記於心。某日,他聽到鐘聲,便認為那是太陽。


日之狀如銅槃。
另一人告訴他太陽的光亮如同蠟燭,他便撫摸蠟燭以確認其形狀。日後,他觸摸到一枝籥,即小笛,便以為找到了太陽。
日之光如燭。
槃,古時為木部,現為皿部,因古時盆多由木製。這段故事被引申為「扣槃捫燭」,比喻因認識不清而錯下結論,如「瞎子摸象」,勸誡人們應全面瞭解事物,避免憑片面資訊推斷。
成語解釋
- 扣:敲打。
- 捫:撫摸。
- 全句意指敲打盤子,撫摸蠟燭。
- 比喻對事物認識不清而隨意猜測,易導致差錯。
- 與「瞎子摸象」意義相同。
結論
我們應當從盲人的錯覺中學習到,要對事物有全面而深刻的認識,不能僅憑片面的資訊或外表的相似性就輕易下結論。這樣的行為不僅可能會引發笑話,還會影響到我們對事物的準確理解與把握。因此,在面對任何問題時,我們都應該努力尋求全面和準確的信息,以避免類似的錯誤。
扣槳捫燭是什麼意思呢?這個成語來自於古代的航海時期,形容船員在黑夜中努力地航行、使用槳和燈光引導方向。這個形象意味著在困難和不確定的情況下,我們必須努力前行,並尋找燭火的指引。
在生活中,我們經常遇到各種挑戰和困難。有時候,我們感到迷失和無助,就像在黑暗中漂流的船隻一樣。然而,如果我們意識到自己內在的力量,我們就能夠像船員一樣使用扣槳和捫燭,找到前進的方向。
扣槳捫燭的意義不僅止於物理行動,也可以引申為情感和思想上的努力。當我們面臨困境時,有時候我們需要用心去感受,去理解自己的處境,並思考應對的方法。就像捫燭一樣,我們要點亮內心的火焰,帶著希望和堅定的信念前行。
這個成語的精神也可以應用在學習和成長的過程中。學習新知識和技能並不總是容易的,有時候會遇到挫折和困惑。然而,如果我們能夠保持努力和毅力,像船員一樣扣槳捫燭,我們就能夠克服障礙,繼續前進。
扣槳捫燭是一種向內反思的態度,在困難中尋找解決方法,同時也是一種對生命的信任和對自己的肯定。它提醒我們,無論面臨什麼困境,只要我們堅持不懈地努力,就能夠照亮前方的道路。
讓我們牢記扣槳捫燭的意義,每當我們遇到挑戰時,就像船員那樣用心把槳扣緊,點亮燭火,堅持不懈地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