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希均指出,改善「V型」選擇的七個因素,是台灣人民共同的挑戰與責任,必須面對,不能逃避。我們熱切地盼望:2024年1月13日能選出一位清廉的、能做事的、兩岸交流的總統,台灣終於能夠勇敢地啟程出發。亞馬遜創辦人傑夫.貝佐斯(Jeff Bezos)曾説,經常有人問他,未來10年有什麼事會改變。「幾乎沒有人問過我『未來10年有什麼事不會改變?』」他説:「我要告訴你的是,第二個問題其實比第一個問題還要重要。」
我們都很熟悉摩擦生電的效應。撫摸貓的毛髮時,我們會聽到礔啪的火花聲,在不很明亮的房間對鏡梳頭時,我們會聽見也看見電的火花。穿著皮鞋在地毯上-
摩擦起電原理-,同樣會產生靜電。


台灣政治的未來與挑戰
清廉、能幹、促進兩岸交流的領導人
高希均先生指出,改善台灣政治的關鍵要素,是台灣人民的共同挑戰與責任,必須勇於面對,不可逃避。我們期待在2024年1月13日,能夠選出一位清廉的、有能力的、能夠推動兩岸交流的總統,為台灣開啟一條勇敢前行的道路。
摩擦生電:日常生活中的靜電現象
我們對摩擦生電的現象並不陌生。當我們撫摸貓的毛髮、在不太亮的房間裡對鏡梳頭,或者穿著皮鞋在地毯上行走後觸碰到金屬門把時,都會經歷到這種效應。在車內移動身體或滑過塑膠椅墊時,我們也會感受到靜電的累積。這些情況都是由於不同的物質相互摩擦,導致電子轉移的結果。
電子可以通過簡單的觸碰從一個物體傳遞到另一物體。當一個帶電的棒子接觸到中性的物體時,部分電荷會傳遞過去,這種充電方式稱為接觸充電。如果該物體是良好的導體,電荷傳過去後會立即在物體表面分散到各個部位,這是因為同性電荷互相排斥的原理。如果該物體是不良導體,就需要帶電棒子在不同部位接觸,才能使電荷分佈得比較均勻。
當一個帶電的物體接近導體表面時,即使不實際接觸,導體表面的電子也會移動。如圖所示,兩個金屬球A和B在不帶電時彼此接觸。當一支帶負電的棒子接近A球時,A球的電子被棒子的負電荷驅趕,導致過量的負電荷移動到B球,使得A球帶上了過量的正電荷,從而使兩個球上的電荷重新分佈。在這個過程中,兩個球產生了感應電荷。在接下來的步驟中,我們將A球和B球分離,然後移走帶電的棒子。此時,兩個球均帶有相同量但不同極性的電荷。他們都是由於感應而充電的。帶電棒子沒有實際碰到球,因此仍然保留了原來的電荷。
摩擦起電原理
摩擦起電原理是指當兩種不同材質的物體通過摩擦產生電荷分離的現象。這種電荷分離是由於摩擦過程中,兩種材質間的電子在物體表面上進行轉移而引起的。
摩擦起電原理是一個重要的物理現象,被廣泛應用於電學和電子學領域。它是許多電子設備和電路的基礎,也是我們日常生活中使用的許多電子產品的工作原理。
摩擦起電原理的典型例子是使用橡皮擦擦拭塑料桌子時,橡皮擦和塑料桌面之間會發生電荷分離。根據電荷的性質,會有正電荷和負電荷在兩者之間產生。這種電荷分離可以被捕捉和利用,例如用來點燃椰子油燈或操作靜電風鈴。
除了橡皮擦和塑料桌面之外,還有許多其他物質也可以通過摩擦產生電荷分離。例如,玻璃棒和絲質布之間的摩擦,金屬導線和塑料絕緣體之間的摩擦等等。
這種電荷分離產生的電荷量可以通過計算來估算,並且可以通過實驗來驗證和觀測。通過摩擦起電原理,我們可以更好地理解物質和電荷之間的關係,並應用於各種實際應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