撿骨稱做「撿金」。
傳統土葬幾年後,有先人遺骨棺木中取出洗淨整理,奉金甕(現説骨灰罐)安裝,有會葬入原墓穴中,有晉塔,遷入寶塔中安奉供養。
一方面是希望先人風水得宜,身後。
一方面是確保先人過程化解成仙,免得狀態。
撿骨時間各地風俗,但科學角度判斷,要五年以上。
主要依據是地方或是族親長輩流傳下來習慣。
確定要進行撿骨後,要做一些準備工作1. 要擲杯問過先人意見2. 要請專業地理風水師和撿骨師選定日期並進行相關儀式3. 撿骨前應備齊祭拜用品,這個部分可向地理風水師或撿骨師請教4. 撿骨師即是遺骨棺中移出,撿、洗淨,依序安放入骨灰罐專業人士。
全程應肅穆,以示對先人尊崇和敬愛。
四、 撿骨後,各家有安放處置,或入葬或晉塔,一切規範進行。
以上是撿骨介紹,有任何相關問題歡迎聯絡晶品禮儀,有專人您服務。
輓幛是四字,如「德望常昭」、「音容宛在」詞,直式書寫於七尺白布。


今人弔喪,輓聯、花圈(減少)、花籃、罐頭塔或是蘭花盆栽外,大都會包「奠儀」,金錢。
「奠儀」稱「賻贈」或「楮敬」。
「賻贈」是親友些許金錢協助喪家殮葬(辦理喪事)意思。
「楮敬」是供喪家買香燭銀紙於靈前焚燒使用。
於來問喪弔唁親友賓客,古時候喪家應於卒哭或靈之後,分胙於弔者,即祭拜肉分來弔喪親友享用。
台灣早期是豬肉、龜粿分親友餉,誌謝悃,稱為「答紙」或「答紙禮」。
現今喪家於親友賓客弔祭,會準備一些禮品回贈,但不是祭拜豬肉或粿品,而是其他物品替代。
這些回贈禮品,稱為「答禮物品」。
答禮物品普遍毛巾和手帕了。
毛巾價格每條50.元,手帕20.元。
另外,於近親弔祭,有所謂「貼拜」。
即近親(宗親、姻親)弔祭,仍保留傳統形式,依禮應具備牲禮粿品來祭拜亡者。
但這些親備牲禮粿品,而委由喪家代辦(實際是禮儀社代辦)。
於這些親給奠儀,改稱「貼拜」,意即補貼祭拜。
而喪家回贈答禮,改稱「貼拜禮」。
羅馬柱
羅馬柱是鮮花另一種呈現方式,一羅馬柱子,上頭放盆鮮花。
於羅馬柱,顯著,用花多,價格,5,000.~8,000.元。
蘭花盆
數株蘭花合種成盆,使用白色蝴蝶蘭。
於蘭花高尚,且久放凋謝,因此許多人喜歡送蘭花盆。
蘭花盆有五株、七株或九株,價格,2,500~3,500.元。
輓聯
時弔喪時,書於白布,懸掛於靈堂哀弔文詞有輓幛、輓軸、輓額及輓聯多種。
輓幛是四字,如「德望常昭」、「音容宛在」詞,直式書寫於七尺白布。
若寫於立軸,稱「輓軸」;若是橫寫,稱為「輓額」。
至於輓聯,是兩聯句輓詞,如「流水夕陽千古恨 淒風苦雨百年愁」、「歸去來兮,夜月樓台花萼影 行不得也,漫天風雨鷓鴣聲」。
今人四字橫書「輓額」稱為「輓聯」。
現今贈送輓聯者,機關團體、政府官員、民意代表,或是有身分地位者。
奠儀
奠儀古稱「賻贈」或「楮敬」。
「賻贈」是親友金錢協助喪家殮葬(辦理喪事)意思。
「楮敬」是金錢供喪家買香燭銀紙於靈前焚燒使用。
無論什麼名稱,是現金意思。
奠儀多寡,視交情遠近而,但原則是要奇數,不能雙數。
金額大都是1,500.~5,000.元之間(團體或交情例外)。
牲禮
宗親或姻親依傳統禮儀,應於出殯前一天備牲禮亡者靈前祭拜。
牲禮有三牲(豬鴨魚或豬雞魚),有用五牲(豬鵝雞魚魚或豬鴨雞魚豆乾)者。
不過,現今喪家代為購買祭拜,而宗親或姻親奠儀方式付現金,稱為「貼拜」。
「貼拜」金額會和奠儀或多一些,彼此關係是宗親或姻親,且有牲禮「代辦費用」。
陣頭
陣頭種類很多,樂隊、花車、獅陣,在出殯隊伍前陣頭屬。
陣頭不是喪家自己僱請,而是出嫁女兒或朋友出資聘請。
所以會陣頭顯示喪家交遊人脈。
不過,於時代,且陣頭吵雜和影響交通,現今人使用。
鎮頭費用視陣頭人數而,花車1,500.元,到數萬元舞龍舞獅陣有。
紙紮是過去陪葬「明器」演變而來,種類包括房屋、汽車、金山、銀山、電氣用品、生活用品及男女傭人。
這些紙紮是在出殯前一天功德法會中焚燒,目的是要化亡者陰間使用。
台灣傳統喪俗認為,每個死者(亡魂)有其專有財庫。


延伸閱讀…
於作工,價格。
現在紙紮使用,仍南部為主要。
北部及中部大都簡化為用紙板印製折成,尺寸,種類,價格很多。
南部使用傳統紙紮,主體是房屋,房屋大小及,價格有差異。
一般而言,一座紙紮房屋價格10,000.~30,000.元。
有大型華麗莊園屋宇,一座要價十餘萬元。
紙錢源於漢代「瘞錢」。
漢朝時候盛行錢幣隨葬,以象徵財富。
當時使用是使用銅錢,但王公貴族,百姓怎有那麼多銅錢拿去陪葬?因此有了泥土製冥錢代替,稱為「瘞錢」。
後來紙張發明後,有了紙製「瘞錢」。
魏晉時期佛教傳入中土,到了隋唐時期,佛教盛行於中國,而佛教葬俗民間傳播開來。
於佛教倡導荼毗火葬,原本是埋葬「瘞錢」改為焚燒,祭拜燒紙錢習俗這樣流傳。
相傳唐朝王璵擔任「祠祭使」時,發明焚燒紙錢。
而唐代詩人張籍<北邙行>詩中,有「寒食家家送紙錢,烏鳶作窠銜上樹」詩句。
白居易<寒食野望吟>有「風吹曠野紙錢飛,古墓累累春草綠」詩句,顯見紙錢唐時普遍。
紙錢後來為了更具體,紙上黏貼張金箔紙或銀箔紙,而有了「金紙」及
「銀紙」。
紙錢或以版印方式,印上各種圖案,或紙錢裁製成尺寸,而賦予紙錢各種功用,是紙錢後來發展了。
在台灣傳統喪禮中使用紙錢,主要是銀紙(冥紙)和庫錢(庫銀)。
銀紙即是紙錢上黏貼張銀箔紙,認為這是鬼魂或是陰間使用紙錢,所以稱冥紙(金紙是認為是神佛使用紙錢,因此供佛或拜神使用金紙)。
庫錢(庫銀)銀紙相似,是鬼魂陰間使用紙錢。
但是庫錢特指是鬼魂陰間財庫裡錢,稱庫銀。
台灣傳統喪俗認為,每個死者(亡魂)有其專有財庫。
延伸閱讀…
親人死亡,家人要焚燒足夠庫錢裝滿其財庫。
而陰間財庫要存放多少庫錢足夠?自是愈多。
因此,在台灣南部燒庫錢是喪葬事務裡一件大事。
庫錢(紙錢)一張代表一佰元,一百張庫錢白紙包成一塊,一百塊庫錢包成一支庫錢,一支庫錢即代表一佰萬元。
在台灣南部,燒庫錢是「支」計算。
一場喪事要焚燒2~300支以上庫錢,即要焚燒2~3億元以上冥錢亡者。
至於一佰萬元庫錢(一支),要多少新台幣購買?庫錢價格一支50~80元左右(視庫錢品質而有)。
説一場喪事庫錢部分,要燒掉一萬元以上新台幣。
眾所周知「棺木(棺材、大厝、大壽)是裝死人」。
但是,遺體外,台灣傳統習俗棺木內放置什麼東西?依習俗,棺內物品包括:
1. 庫錢(銀紙)
庫錢或銀紙放置棺木底層,目的是吸屍水用。
舊時有用稻草灰、炭末、木屑、茶葉或紙,現今有許多人採衞生紙。
棺底鋪庫錢、銀紙、木屑、茶葉或衞生紙,這是土葬或「打桶」才有使用。
現在大都是火化,棺木工廠做好出廠時,棺內已有很漂亮裝潢,棺底鋪有墊布,遺體直接放入,鋪墊其他物品。
2. 七星板
棺底鋪庫錢或銀紙後,舊時上面會放一塊木板,上繪北斗七星或鑿七孔(左三右四),稱「七星板」。
七星板源於魏晉南北朝,盛行於隋唐五代時期。
七星板意義死者北斗引路或方向之用,有鎮煞之意。
七星板流傳,部分土葬外,今人有人使用七星板矣。
3. 棺席(底)
七星板上鋪一層用麻、薴、白布合縫布,稱為棺席。
這是時或傳統土葬才有做法,今人不用。
4. 屍枕
屍枕是遺體入殮時頭枕。
屍枕銀紙填充物,外覆以白布及紅布。
依傳統禮俗,枕頭裡面要放雞毛和狗毛,稱為「雞枕」,是喻雞啼狗吠,讓亡者知道晨昏時間。
(屍枕或雞枕兩端,中間凹下,形如菱角或元寶,故有稱菱角枕或元寶枕者)。
5. 水
覆蓋屍體被子,白布中綴紅布,現今有陀羅尼經被覆。
6. 桃枝 柳枝
意謂供亡者陰間路上驅狗或拄杖使用,今人多不用。
7. 過山褲
是一件褲管縫一反縫褲子,意謂供亡者陰間路上遇有鬼攔路時,丟對方穿緩兵計。
褲管一反無法穿上,亡者可逃離。
今人多不用。
8. 石頭 豆鼓 雞蛋或鹹鴨蛋
意謂若石頭,豆鼓發芽,雞蛋(鴨蛋)孵出小雞(鴨),才能回來家人相聚。
即兩隔,能見面之意,今人多不用。
9. 手巾 扇子 梳子
供亡者擦汗、扇涼和梳理,同時有喻傷心離散之意(扇、散同音;手巾拭淚;梳,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