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型 | 方劑 | 構成 | 功效 | 主治 | 加減 | 注意 | 現代應用 |
---|---|---|---|---|---|---|---|
燥熱傷肺 | 清燥救肺 | 桑葉、石膏、甘草、麥冬、杏仁、枇杷葉、人參、麻仁、阿膠 | 清燥潤肺 | 温燥傷肺證。頭痛身熱,乾咳無痰、氣逆而喘、口乾而渴、鼻燥咽乾、舌無苔而乾,脈虛大而數。 | 痰多:加貝母、栝蔞。口乾甚:加沙參、天花。咽痛:加玄參、銀花。咯血:加扁柏、白茅根。 | 脾胃虛寒者慎用。 | 肺炎、肺結核、支氣管哮喘、急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肺癌、蕁麻疹、喉頭炎等,屬燥熱壅肺,氣陰兩傷者。 |
救氣散:古代中藥的救命方
在中醫藥歷史上,「救氣散」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是一款流傳千年的經典名方,以其卓越的補氣回陽功效,廣泛應用於各種氣虛證候。


方劑組成及製法
藥材 | 用量 |
---|---|
人參 | 30克 |
黃芪 | 60克 |
白朮 | 30克 |
甘草 | 15克 |
以上藥材研成細末,蜜和為丸,每丸重3克。
主治
- 氣虛證候:如神疲乏力、氣短懶言、自汗、面色蒼白等。
- 脱證:如中風脱證、中暑脱證、敗血癥脱證等。
- 久瀉不止:因氣虛所致的泄瀉。
- 術後元氣耗傷:手術後體虛、氣血兩虧。
方義
「救氣散」方中的藥材各有其獨特作用。
- 人參:大補元氣,回陽救脱。
- 黃芪:補氣固表,益氣升陽。
- 白朮:健脾益氣,燥濕止瀉。
- 甘草:調和諸藥,益氣補中。
四藥合用,相輔相成,發揮補氣回陽、固表止瀉的功效。
臨牀應用
「救氣散」主要用於氣虛證候的治療,其臨牀上具有以下特點:
- 起效迅速:服用後短時間內即可感受到温暖發汗、氣血暢通。
- 適用範圍廣泛:可治療各種氣虛證候,如中風、中暑、脱證等。
- 藥性平和:適合長期服用,無明顯毒副作用。
注意事項
- 孕婦和兒童慎用。
- 外感發熱、實證者不宜使用。
- 服藥期間應注意保暖,避免受寒。
歷史淵源
「救氣散」最早記載於明代醫家張景嶽的《景嶽全書》,其後被各代醫家用於臨牀,並在實踐中不斷完善。
現代研究
現代醫學研究表明,「救氣散」具有抗衰老、增強免疫力、抗心肌缺血等多種藥理作用。
作用 | 機制 |
---|---|
增強免疫力 | 促進白細胞生成 |
抗心肌缺血 | 改善冠狀動脈血流 |
抗衰老 | 延緩氧化應激 |
結語
「救氣散」作為一款傳承千年的中藥名方,以其補氣回陽、固表止瀉的卓著功效,在臨牀上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現代研究也證實了其多種藥理作用,為中醫藥的發展提供了重要依據。
延伸閲讀…
加味救肺散_百度百科
清燥救肺湯- 常用方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