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界北】新界東北新發展區 |

【新界北】新界東北新發展區 |

北區[註 1](英語:North District),因其香港十八區中最北區議會分區而得名,於1979年大埔區拆分獨立成區,是香港兩個陸地連接中國大陸區份之一(另一個元朗區)。

北面廣東省深圳市深圳河、沙頭角河及中英街作邊界,香港和內地其中四條邊境過境通道(文錦渡、羅湖、沙頭角、香園圍邊境管制站)都位於北區,西面與新界元朗區,南面和大埔區。

傳統上,北區分為上水、粉嶺、沙頭角和打鼓嶺四個部分,故獨立成區前稱為上粉沙打地區,此外還包括大鵬灣吉澳、鴨洲離島。

北區香港傳統鄉村文化保存地區之一,新界五大氏族中鄧姓、侯姓、廖姓和彭姓上水和粉嶺一帶有大型聚居地,大族多香港十八區中有,而打鼓嶺和沙頭角公路沿線亦分佈有大量規模氏族村落,故北區保存中國傳統鄉村歷史建築。

2020年中人口統計,新界北區人口有314,500人[1],佔全港人口4.3%,每平方公里內人口數目2,310人,為香港人口密度行政分區之一,中約26萬人居住於粉嶺/上水新市鎮,其餘5萬人則分佈於鄉郊多條村落和低密度別墅區;而2021年家庭住户每月收入中位數統計,北區家庭每月收入中位數為24,400元。

2021年,行政長官林鄭月娥任內後一份施政報告中提出構建面積達300 平方公里、涵蓋北區「北部會區」,佔香港陸地總面積近三成。

1979年10月1日前,北區大埔區一部分[註 2],而屬於後來北區部分當時分為四個區域:上水、粉嶺、沙頭角、打鼓嶺,統稱「上粉沙打」地區。

獨立後北區面積136.53平方公里,是九龍三倍,香港島1.7倍,是香港第四行政區,與新界西貢區,但政府標示區內地方地址時大致上沿用「上粉沙打」時期內部區劃[註 3],使北區成為數有內部分界地區,而當地居民普遍認可這種「官方分區」。

北區目前有117條鄉村,是能保留傳統新界鄉郊特色地區之一,而北區有四分之一區域位於全港第二平原粉嶺地,境內流淌梧桐河及其多條支流,故農業和養殖業發達,清代中葉起數百年間後發展出多個墟市[註 4]。

港英政府於1970年代末開始於粉嶺地上建立粉嶺/上水新市鎮,雖然政府規劃中單一市鎮,但粉嶺/上水新市鎮是一個「二元結構」市鎮,即具有兩個中心,北面上水部分九廣鐵路上水站中心點向外輻射,市鎮建設大致上環繞火車站進行而成一個圓形,結構,而南面,粉嶺部分雖然九廣鐵路粉嶺站中心,但受地形及原有發展影響,居住區分成四個相連部分,位處方位,同時原安樂村一帶發展工業區,而上水粉嶺兩個市中心之間傳統圍村、低密度住宅、休憩用地和天然山崗分隔。

大體而言上水市中心商業活動發達,而粉嶺行政中心和工業中心。

然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及冷戰開展,兩地政府開始邊界設立關卡,香港於1951年設立邊境禁區。

新界北 Play

北區深圳區界深圳河中心線而劃分。

然則自1997年2006年間開展「深圳河治理工程」後,部分河道拉直,雙方交換拉直後香港和深圳靠近新土地。

1997年5月頒佈、提及香港行政區行政區域界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令第221號》中,特有一段提及「深圳河治理後,新河中心線作為區域界線。

」[3]接近羅湖一段拉直工程於2003年完成後,雙方羅湖界線河道劃分。

然則每四年一度更改區議會劃界工作上,工程完竣後未有邊界變更而作出修改,導致北區河道界線,部分管轄地方位於深圳市上,而港方獲取土地歸入北區範圍。

[4]目前雙方該兩塊土地作出任何發展,於綠化狀態,但2018年傳真社掲發廣東防部隊佔用沙頭角邊境禁區內面積約兩萬呎土地6年,引起報導[5]。

市鎮發展,北區保留景觀。

印洲塘海岸公園是物種棲息地,具保育價值;塱原主要為種植通菜和西洋菜水耕農田和紅蟲塘,是香港而一片淡水濕地,落馬洲支線工程而引起關注;蓮麻坑蓮麻坑河和蓮麻坑鉛礦場列入具科學價值地點,擁有稀有淡水魚類品種以及香港十分蝙蝠棲息地,餘一條連接內地和香港生態走廊。

蓮麻坑昔日有鉛礦開採,蓮麻坑鉛礦場於19世紀末已有葡萄牙人經營開採,為香港採礦地方,開採出產鉛、鋅、黃鐵礦、黃銅礦礦產。

北區部分地方劃入林村郊野公園、船灣郊野公園和八仙嶺郊野公園,而紅花嶺郊野公園規劃。

於地處平原,北區地方於雨季會出現水浸,多處為香港水浸黑點,香港天文台會因此而發出新界北部水浸報告,渠務署於北區進行多項防洪工程。

氣候方面,打鼓嶺地處新界內陸受地形影響,冬天低温時常有結霜現象,農作物結霜令農民有所損失,此現象冬季時香港傳媒報導,而因應農作物結霜情況,香港天文台監察新界打鼓嶺草温;而夏季時打鼓嶺其他地區。
新界北

年温差較香港其他地方大。

上水孔嶺、上水華山、吉澳地發現新石器時代及靑銅器時代文物,至於先秦時期和兩漢時期文物,而沙頭角谷埔以及上水華山發現。

唐宋時期,本區有了進一步發展,南宋寶祐六年( 西元一二五八年),本區龍躍頭村人士鄧炎龍中舉,成為香港地區首名舉人。

清代嘉慶二十四年( 西元1815年)刊行《新安縣志》記載古洞村以及上水村多條北區村落。

北區上水及粉嶺一帶古時名為雙魚市,因為區內上水北面雙魚河而得名。

新界五大氏族其中上水侯氏、上水廖氏、粉嶺彭氏及龍躍頭鄧氏公元10世紀起移居現時北區。

英國租佔於新界後,1899年準備接收新界,但遭受新界居民聯合抵抗,上水、粉嶺地村民參與其中。

正式接管後,港府北區劃分為上粉沙打區,上水、粉嶺、沙頭角及打鼓嶺各取頭一個字組成。

廖氏其後1930年代設立石湖墟,而粉嶺、打鼓嶺、沙頭角以及部分大埔區鄉民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設立聯和墟,成為新界北區兩個墟市。

於英國租借新界初期,雙魚河地區是英國人以及一些香港名人渡假、狩獵勝地,渡假別墅築成。

香港中國大陸邊界,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少量哨崗外,基本上設防,香港市民可以北區出入邊界,文錦渡、羅湖和沙頭角主要地點。

然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及冷戰開展,兩地政府開始邊界設立關卡,香港於1951年設立邊境禁區。

時任警務處處長麥景陶自1948年於邊界建設了多座稱為麥景陶碉堡混凝土碉堡作為監察深圳河岸用途。

1950年代起至1980年代,於中國共產黨中國大陸發動大躍進以及文化大革命等令大量難民湧到香港,引發逃港偷渡潮,大批難民陸路經位處香港邊界新界北區湧到香港。

其中1962年5月一次大規模逃港潮中,有3萬多名難民聚集新界上水華山,香港市民前往華山接濟。

除此以外,六七暴動期間,中國大陸民兵過邊界攻擊新界沙頭角警崗,爆發沙頭角槍戰。

邊境禁區於2012年才開始開放。

1970年代,香港開始制定行政區劃。

北區原屬大埔區,1980年才大埔區分拆成北區。

1978年政府北區發展第二代香港市鎮,名粉嶺/上水新市鎮。

1980年代到2000年代20年間,上水和粉嶺迅速建立起現代化社區和商業中心,樓林立,不過其建築密度和人口密度較大部分市鎮。

打鼓嶺大致上維持村郊為主狀態。

沙頭角區沙頭角鎮內中英街「一街兩制」情況,1978年中國大陸實行改革開放後,迅速成為全北區商業活動地,其時內地結束文化大革命,物資,大量內地民眾爭相前往中英街「英界」一側香港沙頭角居民開設店鋪搶購港貨,當時香港家庭月收入中位數不到五千元,中英街「英界」一間衣服店日收入達到一千元[6],大量居於邊境禁區能進入沙頭角墟沙頭角居民因此起來,與此同時衍生大量跨境走私和(內地法律而言)非法貨幣流動現象,沙頭角鎮於1980年代中國內地享有「天下第一鎮」美譽,這種熱潮直到2003年「行」政策開通後告終止。
新界北

[7]
2003年4月,香港爆發非典疫情,北區雖然並非疫情災區,但零售市況因此陷入蕭條。

2003年7月,內地開放港澳個人遊計劃,放開內地旅客個人身份到訪香港旅遊,上水因其深圳接壤且有地鐵連接邊境口岸地利條件,區內各大購物商場迅速成為內地旅客和深圳居民購物熱點,2010年前後內地民眾收入提高,加上多次爆出嬰幼兒奶粉國產品牌存在質量問題,內地民眾港貨及其他進口貨品需求日益,造成代購活動和水貨活動增長,而靠近上水站石湖墟變成水貨熱門商品集中地和商店街,每天有大量事水貨活動和代購活動香港本地和內地民眾攜帶行李箱出入石湖墟和上水市中心各大商場,並通過東鐵線貨物帶入深圳。

2009年中央開放深圳市户籍居民「一簽多行」政策,深圳市居民可以前往香港購物,上水商業發展推向峯。

從正面而言,內地旅客個人遊消費和代購及水貨活動一方面刺激上水商業發展,石湖墟於2014年建成達13層購物商場上水匯,而蓬勃商業活動區內學歷本地居民和新來港移民提供大量零售業、飲食業、服務業、旅遊業、物流業、運輸業工作崗位,有很多長者及不諳粵語而香港求職困難內地移民通過事水貨活動賺取收入,上水區內樓市水漲船,石湖墟大量住宅出租作貨倉之用,持有該物業業主因此得到收入,上水出售受水貨活動歡迎商品商店,如藥房和食品店經營者賺得盤缽,內地人通過經營水貨產業及提供港貨代購服務賺取收入。

從而言,劇增「內地需求」使區內業主加租,無論是購物商場是石湖墟,絕大部分滿足本地居民生活需求為小店無法承受高昂租金而結業,取而代之是大量滿足「內地需求」店鋪,如連鎖化妝品店、連鎖金銀珠寶店、連鎖服裝品牌店、連鎖電器產品店、藥房、進口食品店,平民化餐館高級貴價餐館取代,生活有關店鋪減少、店鋪單一化使居民感到生活不便,物價上漲大大增加了居民生活成本,北區居民平均收入全港十八區中屬於低水平,有人口,追上市區物價人口造成負擔;而於上水本身是緊湊型市鎮,區內居民日常生活離不開市中心地段,劇增旅客和水貨客使居民生活行人通道和天橋變得擁擠,時有居民水貨客行李箱和貨物撞傷,進一步激化區內部分個人遊政策得益居民、商户經營者、持有鋪位業主、水貨客、內地旅客、乃至內地港貨消費者之間多重利益矛盾,是階級矛盾。

上水存在矛盾成為2010年後演越香港內地矛盾其中一個組成部分,其中水貨活動情緒引發了2012年「光復上水站」事件,上水元朗及屯門地出現性質相近社會矛盾是日後「香港本土化運動」乃至「香港獨立運動」一個社會背景因素。

2014年10月香港發生「佔中事件」、2015年4月中央人民政府應香港特區政府請求深圳市居民「一簽多行」改為「一週一行」,加上近年來發生內地遊客香港遭遇「本土派」人士辱罵、購物,多次負面事件造成大量內地民眾認為香港歡迎內地人以及認同國家,造成整體內地訪港旅客人數減少,但上水市中心一帶內地旅客及水貨活動要直至2020年春節起2019冠狀病毒病疫情爆發,港府中國內地封關後見減少。

商業活動以外,上水於回歸後發展主要體現上水南住宅區興建和落成。

經歷建築公司施工負面消息,上水南首個屋苑清河邨於2007年開始入夥,後該區建成御皇廷、祥龍圍邨屋苑,而保榮路遊樂場和保榮路體育館落成標誌上水南社區建設完成。

上水站西北方工貿大廈2010年後變成區內水貨貨物貨倉和集散地,每天由來水貨客大廈領取貨物後通過東鐵線帶貨到深圳,雖然有意見批評該區工貿大廈用作水貨倉是推動區內水貨活動發展且違背了該地設立工貿大廈[8],但這種現象了水貨活動上水市中心一帶造成人流壓力。

上水相比,粉嶺回歸後發展,主要體現居民人數增長。

而位於沙頭角吉澳吉澳公立學校,2004年度7人,減至2005年度1人。

新界北 Play

延伸閱讀…

北區(香港)

北區

安樂村工業區香港工業北移大勢而多轉型貨倉。

粉嶺南政府綜合大樓於2014年落成及粉嶺南公共圖書館於2016年啟用,粉嶺市鎮建設大致上宣告完成。

2016年底和2017年初,粉嶺後有兩間戲院粉嶺名都和聯合墟新建逸峯廣場開業。

於粉嶺距離深圳,且區內商業區並集中,無論內地旅客還是事水貨活動人士而言,其程度不及上水,故2003年後個人遊政策開放和水貨活動增長粉嶺產生影響上水小。

受惠於區內居民增長,粉嶺聯和墟有具有特色餐館開業,出現數間酒吧,其發展態勢上水石湖墟截然不同,商業發展滿足本地居民消費需求主,2010年後譽為「北區美食天堂」[9]。

沙頭角中英街熱潮港澳個人遊政策開放、內地旅客可以通過申請個人遊簽證出入香港而。

於香港沙頭角為鄰深圳市鹽田區本身並非深圳市中心地段,且遠離各大火車站,未通地鐵,當內地民眾需要依靠中英街香港一側商店採購港貨時,地旅客吸引力大大降低。

然而2012年後香港禁區邊境開放,有香港市民沙頭角一帶位處禁區、外人進入而保存村落和生態感興趣,開始出現「前邊境禁區遊」深度旅遊項目。

現任北區民政事務專員賴子堅先生,於2023年7月31日出任該區專員。

[11]
北區區議會是香港區議會,於1982年成立,共有22個議席,當中包括18位民選議員及4位議員,管轄包括上水、粉嶺、沙頭角和打鼓嶺四個分區。

北區區議會負責該區社區設施、衞生環境、運輸及交通、房屋政策及居住環境改善事宜,政府反映意見。

第六屆北區區議會有18名民選議員及4位議員,現任北區區議會主席是羅庭德先生,副主席李冠洪先生。
新界北

北區區議會是香港十八個區議會之一,負責協助處理北區事務,共有22名議員,現屆北區區議會建制派主導,現任11名議員當中4名民主派議員,建制派有7名議員。

北區區議會成立4個委員會討論及跟進北區交通及運輸事務、社區建設、文化及康樂事務、社會服務、勞工及經濟事務,以及地區小型工程及環境改善事務外,北區區議會設立一個地區設施管理委員會,積極參與管理部分地區設施,包括圖書館、社區會堂、休憩場地、體育場所及游泳池。

2011年人口普查資料[12],北區人口資料如下:
北區有70%人口居於公共房屋。

為配合北區發展,香港房屋委員會於1982年已計劃興建公共屋邨。

落成公共屋邨是位於東鐵上水站附近彩園邨,於1982年落成,設4座舊長型住宅大廈及2座三座工字型。

第二個公共屋邨為祥華邨,於1984年落成。

另一方面,興建公共屋邨是皇后山邨, 於2021年落成。

截至2015年,北區共有20間中學。

於區內適齡學童,學校面臨殺校問題,這由其村校。

2005年度學年,打鼓嶺各村各共有四間小學,但到2006年度,當中有兩家會停辦,而另外一家因為有一新生而行摺校。

而位於沙頭角吉澳吉澳公立學校,2004年度7人,減至2005年度1人。

延伸閱讀…

新界東北新發展區- 主頁

新界北發展- 初步概念

這名學生畢業後,學校完成其歷史使命而結束。

結果2006年學年開始前,沙頭角及打鼓嶺多家村校宣佈結束,並教師及學生分配同區其他學校讀及職。

另一方面位於市區有新校落成,學校一分二,並遷入發展區。

例如:位於清河邨梅千禧學校一個例子。

而上水宣道小學,放棄了位於石湖墟教會用地而遷往聯和墟仁濟五中舊址。

北區是香港數有屠房分區,即是上水屠房。

北區郊遊去處,設有船灣郊野公園、八仙嶺郊野公園以及林村郊野公園三個郊野公園以及印洲塘海岸公園,而紅花嶺郊野公園正在規劃中。

此外,香港世界地質公園新界東北沉積巖園區於北區範圍內。

衞奕信徑第九段以及第十段途北區,為市民提供遠足選擇。

北區香港少數保存農田地區,其中有主要種植通菜和西洋菜農田塱原。

除此以外,北區保留了傳統村落、寺廟以及其他歷史建築,其中包括建於1751年法定蹟全港祠堂廖萬石堂、同為法定蹟,建卡1762年居石侯公祠以及香港目前保存客家圍村松柏塱。

區內設有香港第二條文物徑,龍躍頭文物徑。

石湖墟和聯合墟保存五六十年代建築傳統墟市且區內商業活動中心之一。

內地於2003年開放港澳個人遊後,作為距離內地最近香港市鎮上水成為內地個人遊遊客和深圳居民購物熱點,帶動整個上水市中心商業活動轉型以內地旅客需求為,區內龍頭購物商場上水廣場深圳羅湖口岸一帶展示廣告吸引旅客,上水市中心儼然成為實質性「香港邊境購物城」,不過商店種類轉變、人流量劇增和物價上漲區內居民帶來不便,使部分沒法相關發展得益居民,認為這種改變損害他們利益和生活度。

粉嶺安樂村工業區及上水站西北工貿樓建築羣,以及分佈郊區小型廠房
北區是香港少數有農業生產地區,主要生產花卉、生菜、白菜、芥蘭以及菜心。

漁農護理署支援香港農業發展上水蓮塘尾設有隴實驗農場。

粉嶺設有北區臨時農產品批發市場。

但農業式微,目前北區共有1861公頃農地。

漁業方面,沙頭角是漁業重鎮,為昔日「香港八大漁港」之一。

目前沙頭角、鴨洲、吉澳、澳背塘、西流江以及灣州海魚魚類養殖區。

沙頭角有漁民建成棚屋。

現香港鐵路有限公司營運東鐵綫前身九廣鐵路英段,於1910年10月1日通車,當時於粉嶺設站,而1930年於上水設一站。

現時東鐵綫上水/粉嶺市鎮內設粉嶺站及上水站;而羅湖站屬北區,但則市民提供過境運輸服務。

北區於1912年1928年建有沙頭角支線連接沙頭角,但客量偏低以及沙頭角公路通車而停運。

另外,1949年1983年間設和合石支線運送遺體和合石火葬場及墳場以及於節和重陽節為掃墓市民提供服務。

1986年香港鐵系統擴展研究計劃討論鐵路伸延水及粉嶺,但計劃獲接納。

政府當局90年代進行「全港發展策略檢討」中,首次提出新界東北具有策略性增長潛力。

其後當局1998年委聘顧問進行「新界東北規劃及發展研究」(下稱「新界東北研究」)確定了古洞北、粉嶺北和坪輋/打鼓嶺適合開拓發展區。

當局2007年發表《香港2030:規劃遠景策略》(下稱《香港2030》)建議進行古洞北、粉嶺北和坪輋/打鼓嶺以及洪水橋發展區發展計劃和開拓洪水橋發展區,應付本港房屋需求,並提供就業機會。

隨後《200708年施政報告》公佈上述發展區發展計劃列為十大項目之一,推動經濟增長。

土木工程拓展署聯規劃署於2008年6月委聘顧問展開「新界東北發展區規劃及工程研究」,古洞北、粉嶺北和坪輋/打鼓嶺訂立規劃及發展綱領。

這項研究土木工程拓展署及規劃署聯合委託,其主要目的是探討新界北部地區發展潛力及所需基礎,同時審視發展一個規模粉嶺/上水新市鎮相若現代化市鎮。

研究會制訂具發展潛力地區概括土地用途和發展規模,並確定其發展可行性及可持續性,包括工程、交通和其他基礎設施承受能力,以及環境和生態影響。

這項研究會探討粉嶺高爾夫球場及行政長官粉嶺別墅發展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