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時把日、月、火、水、木、金、土七星稱為七曜(曜,音耀,有光芒,照耀的意思),故後來當把這七個星體的名稱分配一週中的七天時,便把這七天分別稱為日曜日、月曜日、火曜日、水曜日、木曜日、金曜日和土曜日。
據説中國在二世紀時曾出現過「七曜曆」,但未能確定是否包含「七曜記日法」。又八世紀時,摩尼教徒從中亞將「七曜記日法」傳入中國,但自古以來中國曆法所著重的記日法單位是旬(十日)、和朔望(十五日)等,似乎七日記日法並未普遍流行。


反而在深受中國文化影響的日本,卻沿用七曜之名來分別稱呼一星期的七天,日本日曆金木水火土如懂日本語,便知道日本語稱星期日至六正是用日曜日等七個名稱。
通常日曆上日曜日會在月曜日前面,不符合人們一到七」
星期制度的起源與傳播
星期制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巴比倫和古猶太國一帶。猶太人將這一週的七天分別獻給七位星神,並從上古的巴比倫人那裡學會了這套紀念日制度。巴比倫人的七星壇祭祀將每一天都分配給了不同的星神,這些星神包括太陽、月亮、火星、水星、木星、金星和土星。
“七星壇分七層,每層有一個星神,從上到下依次為日、月、火、水、木、金、土七個神。七神每週各主管一天,因此每天祭祀一個神,每天都以一個神來命名。”
星期制度的傳播
這套星期制度逐漸傳播到古埃及,再由古埃及傳到羅馬。公元三世紀以後,星期制度隨基督教傳入我國。因此,星期制度的形成是一個跨文化的過程,它融合了多個古老文明的宗教和天文觀念。
星期制度的應用
儘管中國古代曆法並不強調以七天為單位的記日法,但這種制度在日本得到了沿用,並且用來命名每星期中的七天。而中國在近現代對曆法的改進中,採用了簡明實用的“星期一”到“星期六”的命名方式,並且為了方便和國際接軌,將最後一天命名為“星期日”。
在這裡值得一提的是,古巴比倫人的七星壇祭祀並不是為了創造一個新的紀念日制度,而是為了紀念他們的神祇。然而,這種祭祀形式最終演變成了對後世星期制度的影響。
日本日曆金木水火土是日本傳統曆法中的重要元素。曆法是人類社會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用來確定時間、節氣、節日等。而日本傳統曆法更是具有獨特的特點和文化意義。
日本日曆金木水火土
日本曆法中的金木水火土是指一週七天的名稱。他們分別代表了不同的元素和意義。金代表金屬,象徵堅固和財富;木代表植物,象徵生機和成長;水代表水流,象徵流動和清潔;火代表火焰,象徵熱情和力量;土代表土地,象徵親和力和穩定性。
日本曆法的由來
日本的曆法最早傳自中國,但隨著時間的推移,發展出了自己獨特的形式。日本曆法的基準是以皇帝在位的年號為準,並以天皇的生日作為新年的開始。同時,日本曆法還注重自然的變化,例如節氣和季節的變化,這與日本的農業文化有著密切的關聯。
在日本曆法中,金木水火土這七個名稱被用於指定一週七天的序列。這不僅是一種時間的劃分方式,還反映了日本文化中對自然和宇宙的尊重。人們通過對這些元素的崇敬,來感受宇宙的力量和活力。
日本曆法在日常生活中有著廣泛的應用。人們通過曆法來安排節日和假日,來指導農作物的種植和農務活動,以及確定適合舉辦特定活動的時機。此外,曆法還被用於宗教節日和傳統活動的舉辦,使得日本的文化傳統得以延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