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理】易理的概念 |易理易學 |周易掌握易理的意義 |

【易理】易理的概念 |易理易學 |周易掌握易理的意義 |

《經》,中國古典文獻之一,是古代中國巫師於推演未來吉凶禍福卜筮書,漢代開始尊奉為“五經”之一;《經》一套符號形式系統描述事物變化,表現了中國古典文化哲學和宇宙觀。

它中心思想,是陰陽符號構成卦象代表世間萬物運行狀態。

卜筮者神明問事,求得卦象,藉此預測事情(例如:戰爭、政事、農收)成敗吉凶[1]。

作為卜筮之書,《經》影響並限於占卜和術數,古代中國哲學、宗教、政治、經濟、醫學、天文、算術、文學、音樂、藝術、軍事和武術各方面,可見到陰陽變化思想寓於其中。

十七世紀開始,《經》天主教耶穌會傳教士引介歐美國家。

《》説有三種:連山、歸藏和周易,合稱三易[2]。

《連山》和《歸藏》失傳,《周易》是唯一有傳後世文獻。

相傳《周易》是依循周文王主編《》著述而來,成書西周時期。

這段記載中,知莊子並沒有占卜,而是直接引用師卦爻辭。

易理 Play

[3] 有人懷疑《歸藏》、《連山》未存在過,出土是古易書《易繇陰陽卦》。

[4]
三易唯《周易》傳世,因此《經》就是指《周易》。

《易傳》是早期儒家學者《周易》“卦、爻辭”所作出系統性解釋,展現了先秦儒家《周易》作君子道德修養指引解釋方式,共有十篇,通稱“十翼”。

後人《經》及《易傳》作註解版本眾多,具代表性是王弼、韓康伯《周易注》以及朱熹《周易本義》。

李鼎祚《周易集解》收有漢、唐間諸家易注。

《經》“經”字是指經典。

漢武帝尊《周易》、《尚書》、《詩經》、《儀禮》、《春秋》為《五經》,因此《周易》稱為《經》。

《漢書·藝文志》所載“術數”中,第四種是“蓍龜”。
易理

龜指龜甲,龜甲佔,這種方法叫“卜”。

蓍指蓍草,這種草佔,叫做“筮”。

《經》本來是筮[10]。

蓍草佔得某一卦某一爻後,查《經》,看其卦象,卜定吉。

後來,有些人即使卜卦,會引用卜辭和爻辭話,加以引申發揮,作為自己論述。

《左傳》中記載,晉國和楚國戰爭中,晉國將領不服命令,渡河追擊楚軍,知莊子説:“此師殆哉,周易有,師(䷆)之臨(䷒)曰,師出以律,否臧[11]”。

意思是,出兵紀律主,如果部隊遵守紀律,會帶來災禍。

這段記載中,知莊子並沒有占卜,而是直接引用師卦爻辭。

《繫辭傳》中寫道,“是故君子居則觀其象而玩其辭,動則觀其變而玩其佔。

是自天佑,吉無。

”意思是,君子什麼時候行動,佔個卜預知吉;沒有行動時候,仔細體會《經》卦象以及卦中爻辭意思,這樣可“吉無”。

這表明《經》不僅是一個占卜書,可作為一本道德教訓書。

孔子和荀子引用《經》中卦和爻辭,並其引申發揮。

比如,《論語·子路》中寫道:子曰:“南人有言曰:‘人而無恆,可以作巫醫。

’善夫!”“不恆其德,或承之羞。

”子曰:“佔而已矣。
易理

”[12]其中,“不恆其德,或承之羞”是恆卦(䷟)九三爻爻辭,孔子以此引證人有恆心,説“佔而已矣”,意為占卜可以引用這一爻作教訓。

荀子引用易經例子可見於《荀子·非相篇》和《荀子·大略篇》。

部分研究易經學者們認為,六爻具備概括事物完備性[13]
,通過“檢驗指標取值而確定潛變量取值”方法來獲得卦象,從而預測未來吉,解析系統發展規律和因果,可以將易經應用擴展現代研究各個方面[14][15]。

中醫業者和中醫理論研究者們普遍相信中醫學理論體系形成發展《經》哲學思想密切相關[16][來源請求]。

《周易》或稱《經》,幾種早期文獻(例如《論語》、《莊子》、《左傳》)中稱《》。

“周易”名見於《周禮》(原稱《周官》,成書戰國時代)。

周易成書時間歷來多爭論。

《詩》、《禮》毛、鄭,《公羊》何休,傳注具存;《尚書》、《左傳》,偽孔氏全採馬、王,杜元凱賈、服;唯《周易》,漢學全。

易理 Play

延伸閱讀…

易理

易理的概念:周易掌握易理的意義

到了商朝,六十四卦次序重新排列,記載《歸藏》一書,“坤”為第一卦。

司馬遷《史記》記“囚羑里,蓋益易八卦為六十四卦。

”,後人因此認為《周易》是商朝末年、西周初時候確立,是周文王奠定了《周易》“乾”為第一卦,併每一卦寫下“卦辭”(卦象解釋)。

周文王子、周武王弟周公旦認為是“爻辭”(每一爻解釋)創立者。

卦辭和爻辭內容影響周朝歷史,影響到“詩經”文學風格。

《周易》起源,相傳“文王拘而演周易”,所以坊間認為西周初年文王所著,因此較春秋時代哲學著作(老子和孔子論語)早。

廣義《》包括《周易》和《易傳》。

於《周易》文字含義代演變,內容春秋戰國時讀懂,因此孔子撰寫了《十翼》,稱為《易傳》,解讀《周易》。
易理

現今學者多認為《周易》七卷書中《易傳》是戰國時代作品。

《史記》,春秋時期孔子對《周易》有所闡述解釋,參與了〈彖傳〉(上下兩篇)、〈象傳〉(上下兩篇)、〈繫辭傳〉(上下兩篇)、〈文言傳〉、〈序卦傳〉、〈説卦傳〉、〈雜卦傳〉篇章編輯[17]。

共有十篇,稱為“十翼”。

到了漢武帝後,“十翼”稱為《易傳》,並列為《經》一部分。

《易傳》為孔子所作,但有學者認為是集體創作。

宋代歐陽修提出《易傳》不是同一人所作。

清初學者惠棟説:“棟四世鹹通漢學,以漢近古,去聖故。

《詩》、《禮》毛、鄭,《公羊》何休,傳注具存;《尚書》、《左傳》,偽孔氏全採馬、王,杜元凱賈、服;唯《周易》,漢學全。

延伸閱讀…

易理易學

易經-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18]。

當代學者認為《易傳》裏面篇章出現於中國戰國時期,但有部分篇章是西漢年代所著。

近五十年,出現了《經》歷史研究,西方和中國學者商、周朝占卜獸骨和龜甲上甲骨文,青銅器上鐘鼎文以及其他史料研究。

1973年,湖南長沙西漢馬王堆出土了、公元前二世紀《經》、《道德經》和其他書籍,是現存《經》版本,並包含了以前認為是孔子所著〈繫辭傳〉上、下,但並包括《十翼》其他部分。

當代學者懷疑周文王、孔子並非《經》全部作者,部分學者認為六十四卦概念八卦形成。

學者過長沙馬王堆出土《經》和周朝鐘鼎文後,認為《周易》不是周文王一人所著,可能成書日期應是西周後期,公元前九世紀末。

現時認為《經》是集體創作,《周易》起源並非任何一個傳説或歷史人物著作,而是西周時期占筮文字編纂而成。

汪寧生,八卦是古人舉行筮法時所用一種“表數”符號,龜卜有源流。

西南少數民族中,普遍流行“數”占卜,一種是通過投擲、刻劃方式,看物正反或數奇偶,判斷吉凶,數蓍草而卜問吉筮法,有若干相似之處。

四川涼山彝族占卜方法“雷夫孜”,其數分奇偶,而卜必三次,得到八種結果,和八卦類似[19]。

另外,張政烺提出周原甲骨所發現數字組成符號,可能是西周早期卦畫原形,為古代使用“數字”卜卦遺留痕跡[20][21]。

相傳秦始皇焚書坑儒之時,李斯將《周易》列入醫術占卜之書而得以倖免。

後各個朝代有人研究《周易》,包括漢代京房、鄭玄,魏晉時代王弼,唐代陸德明、李鼎祚、孔穎達,宋代邵雍、程頤、朱熹。

宋代興起了易圖研究,像人知河圖、洛書、先天八卦圖、後天八卦圖、太極圖(含陰陽魚圓形圖案),是《經》原著中所無、後人《經》理解添加進去。

歷代研究周易可分為兩個學派:義理派和象數派。

義理派強調八卦和六十四卦卦名涵義來解釋卦爻象和卦辭、爻辭。

象數派注重從八卦所象徵物象來解釋卦爻象和卦辭、爻辭。

有人認為義理派發掘周易哲學價值,象數派將周易於占卜。

前者如王弼、程頤,後者如京房、邵雍。

易者,變化,易理是指客觀變化前提下形成規律,只有客觀性質變化,才能叫“”,易之一切強調客觀。

“”核心是變易,但是“唯變適”並非沒有確定性基礎。

易道之基本構成歸結到二爻,交錯和推蕩便是變易動因。

感謝您對易理讀書會支持,我們五術教學之外、有提供教室其餘時段出租、以及講師邀約演講授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