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辰制
古時中國將一晝夜按地支劃分為十二時段,每個時段稱作一個時辰,相當於現今的兩小時。時辰循序為:


時辰 | 起始時間 | 結束時間 |
---|---|---|
子時 | 23:00 | 01:00 |
醜時 | 01:00 | 03:00 |
寅時 | 03:00 | 05:00 |
卯時 | 05:00 | 07:00 |
辰時 | 07:00 | 09:00 |
巳時 | 09:00 | 11:00 |
午時 | 11:00 | 13:00 |
未時 | 13:00 | 15:00 |
申時 | 15:00 | 17:00 |
酉時 | 17:00 | 19:00 |
戌時 | 19:00 | 21:00 |
亥時 | 21:00 | 23:00 |
時辰制的起源模糊,推測始於先秦時期。記載於《左傳》中的一日十時制和漢代依序命名的十二時制,應是此時期不同的時辰劃分方式。
秦漢古簡中如《日書》和《歷譜》,證實了時辰制在戰國末期至秦漢間的實行。有趣的是,在同時期也出現了十六時制,並持續至漢代。
魏晉南北朝盛行二十四時辰制,以地支和八幹四維結合組成時段名稱,創造出時辰表示上的豐富性。
隨著曆法革新,時辰制漸趨精準,漢代確立了十二時制的規範。而隨著時鐘的普及,時辰制逐步退出日常使用,融入中國傳統文化的歷史長河中。
時辰意思:古代時間計算單位
時辰是中國古代常用的時間計算單位,用來表示一天中的具體時間。一個時辰等於現代的兩個小時。古代將一天分為十二個時辰,每個時辰都有專門的名稱,具體意思是:
時辰 | 意思 | 解釋 |
---|---|---|
子 | 23:00 – 01:00 | 夜半 |
醜 | 01:00 – 03:00 | 雞鳴 |
寅 | 03:00 – 05:00 | 平旦 |
卯 | 05:00 – 07:00 | 日出 |
辰 | 07:00 – 09:00 | 食時 |
巳 | 09:00 – 11:00 | 隅中 |
午 | 11:00 – 13:00 | 日正 |
未 | 13:00 – 15:00 | 日傾 |
申 | 15:00 – 17:00 | 夕食 |
酉 | 17:00 – 19:00 | 日落 |
戌 | 19:00 – 21:00 | 黃昏 |
亥 | 21:00 – 23:00 | 人定 |
時辰在古代生活中的用途非常廣泛,不僅用於計時,還可以根據時辰意思進行相關活動。例如,在「子時」(晚上23:00 – 01:00),通常是人們就寢的時間;而「午時」(中午11:00 – 13:00),則是太陽當空正中的時刻,也是一天中最熱的時候。
使用時辰來表示時間,不僅準確,而且具有文化意義。時辰的十二種名稱,反映了古代中國對天體運行的觀察和對時間的劃分。這種古老的時間計算單位,至今仍被廣泛應用於中醫、風水和傳統文化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