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漏與有漏的探討
在佛教的語彙中,漏是一個重要的術語,意指煩惱,與無漏相反。
佛教將漏歸因於五藴,認為世間萬物皆有漏,而超脱世間的法則方為無漏。透過觀察無常、修持戒定慧,可達致漏盡,即成為阿羅漢,斷絕一切煩惱。
在阿毘達摩論典中,漏常被等同於煩惱,意為世間一切有煩惱的事物。漏與無漏同時出現時,漏有時會被譯為有漏。


《大毘婆沙論》解釋漏義為留存、儲蓄、流派、禁錮、魅惑、醉亂。此概念起源於瀑流、軛、結縛的含意,在佛教中被理解為心中的染污向外流淌,引發煩惱。
耆那教也使用漏這個術語,但解釋為染污由世間流入,附著於自我。
漏的反義字為無漏,指證悟者心中無有煩惱,超越自我與執著。
印度哲學家將漏概括為煩惱,而漢語則意譯為有漏,指佛語中一切會引發煩惱的事物。例如,「有緣不復勞烹飪,有漏從教老歲華。」(唐朝詩人)
淨宗大德曾論及放生與釣魚的關係,強調放生者與釣魚者各有因果,不應因他人的行為而停止放生,而應堅守善行。
引文
“諸法因緣生,緣謝法亦滅,彼生彼滅已,寂滅為樂。”——《佛説涅槃經》
一、有漏法與無漏法
“有漏”指存在遷變、生滅的現象事物。“漏”意為破損、瑕疵,表明有漏法充滿了缺陷與不圓滿。相反地,“無漏”是指不生不滅、恆常不變的真如實相,沒有任何破損與瑕疵。
特徵 | 有漏法 | 無漏法 |
---|---|---|
生滅 | 生滅 | 不生不滅 |
本質 | 虛幻 | 真實 |
苦樂 | 苦 | 樂 |
因果 | 輪迴 | 涅槃 |
二、有漏的表現
有漏法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並表現為各種形式。
表現 | 例子 |
---|---|
身體 | 生老病死 |
情緒 | 喜怒哀樂 |
心理 | 貪嗔痴慢疑 |
物質 | 成住壞滅 |
境界 | 得失榮辱 |
三、有漏輪迴
因受無明、執著等煩惱所惑,眾生不斷造作善惡業,在有漏法中流轉輪迴。輪迴中充滿了生老病死的苦惱,無有出期。
四、證悟無漏
透過智慧的觀照與修行,眾生可以證悟無漏的真如實相。此時,煩惱熾然,輪迴自止,證得究竟的解脱。
五、由有漏至無漏
從有漏而至無漏,需要經歷斷除煩惱、清淨業障的過程。這需要依賴清淨的戒律、專注的禪定、透徹的智慧。戒律能止息惡行,禪定能調伏妄念,智慧能照破無明。
六、證無漏之益
證悟無漏具有無量功德。
利益 | 説明 |
---|---|
出離輪迴 | 脱離生老病死之苦 |
究竟解脱 | 證得涅槃寂靜 |
無上智慧 | 具備圓滿無礙的智慧 |
大慈大悲 | 普度眾生 |
總結
延伸閲讀…
漏(佛教)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人間萬事8-人間的能源 – 星雲大師
有漏法是現象界的虛妄不實,而無漏法是真如實相的究竟依止。眾生因無明流轉於有漏輪迴之中,而透過修行可以證悟無漏,解脱生死苦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