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員們前僕後繼,五代人長達135年漫長歲月,累積了財富,打破了「不過三代」魔咒,成為中國百富榜中唯一一個「百年家族」。
公佈《2023年胡潤富豪榜》,該家族1,350億元財富,名列中國富豪榜第16、世界富豪榜第77名。
這個家族,掌握著「李錦記」李氏家族。
與一些富豪們張揚個性,李氏家族成員們非常低調,山露水,以至於很多人沒有聽説過他們名字。
但他們故事,會有一些值得我們借鏡、參考地方。
李氏家族崛起,可以追溯到1888年光緒年間。
當時李錦裳26歲,廣東珠海漁村開了一家小吃店,專門賣煮蠔。
地人喜歡吃蠔,新鮮蠔肉汁液一起煮,煮熟後可以直接吃,可以曬乾烘乾做成蠔豉,受歡迎。
一次,李錦裳於,煮蠔時忘了關火,忙完後揭開鍋,蠔煮得稀爛,鍋底沉積著一層棕褐色汁液。
他懊惱了,端起鍋子打算倒掉,但鍋中飄出來陣陣香氣,讓他下來。
他用湯匙沾了一些放到嘴裡,沒想到味道。
這樣,世界上第一鍋蠔油誕生了。
李錦裳興奮地招呼周圍人品嚐,人們嚐過後稱讚。
村民們攛掇下,李錦裳開始做起了蠔油生意。
他白天從村民手中收蠔,晚上熬蠔油,作為調味料販賣。
味道,讓蠔油一推出受追捧,許多人慕名前來購買,成了當地特色產品。
李錦裳創辦「李錦記蠔油莊」,生意越做越,廣州、江門、澳門地客商到這裡來取貨。
明明是烹飪上失誤,卻造就了一個影響數億人飲食習慣產品,失敗轉換,便是如此得猝不及防。
其實,許多發明和發現源自於生活中「」,李錦裳發明蠔油類似,日本池田菊苗是蒸發後海帶湯中發現了味精。
「禍兮福倚,福兮禍所伏」,有時候換一種思路,會發現生活中有「柳暗花明又一村」和確幸。
李錦裳生意火之際,1902年,一場大火,將包括蠔油莊內大半街道化為灰燼。
十多年積蓄毀於,李錦裳站廢墟上絕望。
家業,他帶著妻兒背井離鄉,到澳門闖蕩。
其中不言而喻,但李錦裳低頭。
1945年,李文達開始幫父親忙,騎着單車酒樓、雜貨鋪送貨,進一步打響了李錦記蠔油聲譽,高檔酒樓指名道姓李錦記蠔油。


1920年,李錦裳三兒子李兆南接手管理家族業務,成為李錦記第二代掌門人。
李兆南帶領下,李錦記事業版圖開拓到了美國。
兩年後,半生操勞李錦裳辭世,享年60歲。
他家業分給了三個兒子:李兆榮、老二李兆登、老三李兆南,希望三兄弟能夠守望相助,將家族產業發揚光大。
然而,於生意上分歧,三兄弟之間滋生了矛盾,且矛盾日益激化。
終於,1971年,一場家族內戰爆發。
李兆榮、李兆登聯手來,意圖收購李兆南股份,踢李兆南出賽。
這場家族內戰僵持了半年,,李文達和父親分期付款方式,460萬元鉅款收購了全部股份,家業這保留下來。
接手公司後,李文達進行了大刀斧改革。
他國外引進現代化生產設備,建立之管理體系,一步步李錦記傳統作坊打造成了現代化公司。
,熬製蠔油費時費力、成本高昂,產品只能走高端路線,專供高級酒樓及民眾。
李文達接手後,蠔油產量提升,走進了千家萬户,百姓能買得到、吃得起,並銷往全球100多個國家和地區,成為世界知名華人品牌。
但好景不長,家族第二次內爆發了。
彷彿一場鬧劇,1982年,李文達唯一弟弟李文樂,突然提出要分家。
原因是李文樂罹患了鼻咽癌,妻子擔心他過世後,自己會家族掃地出門,讓他和哥哥分家。
此時李錦記正在全球擴張,李文達不久前投入大筆資金,購買了大片土地建造廠房;同時,打開北美市場,大量商品「賒銷寄售」方式發往北美,資金沒有回籠。
這種節骨眼遭到親兄弟背刺,李文達氣得頭暈目眩。
可李文樂了妻子,執意分家,不惜撕破臉,與哥哥簿公堂。
這場「家族鬧劇」折騰了足足兩年,後,李文達賣掉了部分廠房,並四處借款,湊夠了8000萬巨資,買下了弟弟手中全部股份。
企業因此遭受重創,面臨現金流斷裂風險,過了關。
兩次經歷「親人反目」,讓李文達意識到,家族企業發展,於是,他定下了「家族憲法」。
國無法不治,民無法。
這部「家族憲法」看起來冰冷、毫無親情味,人性規定了準繩,防止企業毀自家人手中。
有着“蠔油大王”稱李文達一生具傳奇色彩,帶領家族式小工廠晉升為世界級調味品王國,讓李錦記家族成為香港標誌性家族之一。
李錦記集團7月27日公佈,家族第三代傳人、主席李文達於26日離世,享年91歲。
李錦記集團訃告中稱,李文達家人陪伴下安詳離世,他帶領李錦記香港走向世界,讓百年品牌煥發生機,成為國際知名醬料和調味品品牌。
有着“蠔油大王”稱李文達一生具傳奇色彩,帶領家族式小工廠晉升為世界級調味品王國,讓李錦記家族成為香港標誌性家族之一。
於他離世,香港政商界人士表示哀悼。
香港特首林鄭月娥日前李文達逝世表示哀悼。
她説,李文達是商人及出工業家,祖業發展成一家家喻户曉中式醬料王國,產品銷售到全球,成就卓越;他多年來致力弘揚中國傳統飲食文化,並熱心公益,關心國家發展,內地參與建設,扶貧助學,2018年獲頒“銀紫荊星章”,“謹代表香港行政區政府,他家人致以慰問”。
李文達地位,李錦記集團商業上,以及他個人獲得物質財富充分彰顯。
儘管李錦記對外公佈財報,但業內人士估算,集團每年營收接近100億美元。
而2021年福布斯中國香港富豪榜顯示,李文達174億美元資產位居第6位。
李文達走了,但他身後李錦記家族故事,以及他家族治理探索,當作經典載入史冊,成為各類華人家族研究文獻中出現案例。
李錦記這個品牌,距今已有133年歷史,有信史可查,不是某些牽強附會“老字號”可比。
19世紀80年代,李錦裳出生廣東珠海一個漁村,喪父他,跟着母親東奔西走。
説,母親營過一個茶水攤,售賣茶水和煮生蠔生。
有一次,李錦裳因為打瞌睡,忘記了鍋裏煮着生蠔,於煮蠔時間過長,剩下了一鍋黑色湯汁,卻得、。
李錦裳開始琢磨這種湯汁。
能讓湯汁美味,他反覆熬煮、調製,“發明”了一種味道醬油、夾帶生蠔鮮味調味品,併它取名為——蠔油。
於蠔油味道,搶購一空,李錦裳索性辦起了調味鋪,並取名李錦記售賣蠔油。
這樣,製作蠔油,李家有了一筆家業。
李錦裳1922年去世,兒子李兆南、李兆登繼承了他蠔油生意,,這只是個小生意。
其中,李兆南李文達父親。
經營家業過程中,李兆南和李兆登改進了父親工藝並開闢了貨源,讓一個小作坊現代企業進行轉型。
是,李錦記蠔油包裝開始注重品牌辨識度。
李兆南上世紀30年代將家族蠔油生意帶到香港,相比廣東腹地,這裏局勢穩定,營商環境。
這個時期,李文達登上了家族歷史舞台。
1945年,李文達開始幫父親忙,騎着單車酒樓、雜貨鋪送貨,進一步打響了李錦記蠔油聲譽,高檔酒樓指名道姓李錦記蠔油。
李文達1949年到澳門創業,短短幾年澳門開了六家工廠。
上世紀50年代,李文達聽父親安排,回到香港加入李錦記。
1972年,他正式父親手中接過主席一職。
儘管企業化運作,但這時李錦記,是一家公司,職工不到30人。
直到李文達接班後,李錦記開始了世界化路,成就了一個“醬料王國”。
相比中國內地,香港搭上了全球化風車,有技術有理念,但本地市場狹小,這是個瓶頸。
上世紀80年代後,中國內地經濟局勢日益,李文達開始內地市場投放產品,同時建設工廠。
1993年,李錦記廣州黃埔設立了加工廠,此後新會和濟寧生產基地投產。
內地設立生產基地並打開銷路後,李文達開始琢磨“內外結合”,開始海外發力。
他李錦記商標換為英文商標,然後引進了自動化生產設備。
僅用了幾年時間,李錦記打開了東南亞和日本市場,隨後進軍北美和歐洲市場。
李文達掌舵下,李錦記如今香港佔80%以上市場,美國佔90%以上市場,而日本銷量位居第二。
同時,李錦記蠔油這樣單一產品,發展出蠔油、醬油、蝦醬、XO醬、芝麻油幾十個品類,因此稱為“醬料王國”。
不僅如此,李文達開展多元化業務,涉及中草藥製品、保健食品、物業管理以及投資業務,業務遍及全球100多個國家和地區。
於李錦記和李文達生平傳奇,香港TVB此拍了一部電視劇,名《醬園》。
相比名動香江家族事業,李錦記家族內部出過問題,比如港媒熱炒所謂“三次家變”。
第一次家變,發生李文達父親李兆南掌舵時期,當時李文達接班,一些叔叔伯伯有影響力。
上世紀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香港經濟開始起飛,金融、旅遊、地產是熱門行業,醬料行業看好。
一些家族成員認為,應該考慮其他投資,還有人腦子想着移民,醬料生意只要維持現狀,沒冒險。
不過,李兆南選擇支持兒子李文達做生意,他支持下,李文達後出面買下了叔伯們股權,從此實現家族重整,李錦記此後發展奠定了基礎。
第二次家變,發生李文達兄弟之間,過程,一些人視作華人家族分家反面教材。
李文達兄弟姐妹共8人,其中男孩李文達和李文樂。
1987年,李文樂患癌,並提出了分家想法。
於李文樂並全部精力放到家族事業上,當時李兆南出的分配比例6:4,即李錦記40%股權李文樂,但李文樂滿意,他要求兩兄弟五五分。
當時有港媒披露,面丈夫患癌以及無法治癒可能,李文樂妻子擔心丈夫病逝後無法留下遺產,因此多次慫恿他哥哥李文達分割財產。
這段時期,李文達忙於一個項目,此時李文樂告訴哥哥自己要求分家,讓李文達吃驚。
多年兄弟情誼面臨崩潰,即使李文達多次勸誡弟弟不要急於求成,自己撐過目前經營關再説,可李文樂堅持分家,雙方未能達成協議,導致簿公堂。
雖然法院支持李文樂要求,但李文樂提出了8000萬港元現金回購方案。
,李文達出賣了黃竹坑廠房,並舉債完成了這筆收購。
當時,8000萬港元可不是數目,加上李錦記位於香港大埔工廠正在籌建,急需資金支持,可能出現現金流危機。
這場家變,李錦記一度陷入財務困難,發展停滯不前,家族事業險些葬送。
是,李文達、李文樂兩兄弟由此來,兩兄弟父親李兆南遭受打擊,於1988年去世。
此外,李錦記家族第三次家變(未遂),是近來受到媒體關注一次,直接原因來李文達四兒子李惠森。
2008年金融海嘯後,李錦記提出關閉直銷業務,這引起了李惠森,一怒之下想要自立門户。
李惠森當時媒體表示,他覺得,“這些年我做了那麼多事情,這麼突然決定做了”。
但李文達勸説下,李惠森最終迴心轉意,且直銷業務得以保留。
他迴心轉意,讓家族沒有分裂,了李文達深深觸動,如何避免類似情況發生,成了他當務急。
李文達某次表態説:“我經驗中,家族要為家庭爭付出代價,我弟弟因為家族業務我意見分歧,以至我,我十分痛心過。
”“我希望下一代有我這個經歷,無論如何,要家族先,沒有家庭,不能延續家族,沒有可延續發展家族事業。
”他説。
此,李文達着手建立家族委員會並打造了家族契約,部分內容包括:A.家族委員會每三個月開會一次,每次會議持續四天,討論家庭內部事務。
如果有不同意見,投票,票數相等,投骰子決定。
B.不準離婚,不準搞婚外情。
違反者踢出委員會。
説,有一條不準晚婚規定,但是這條有爭議。
如此嚴格家法,防堵家變而設。
C.第五代家族成員開始,在外工作三年才能加入公司。
目前,李文達於家族治理探索,成為各類華人家族研究文獻中出現案例之一。
福布斯2021中國香港富豪榜上,李文達174億美元財富排在第六位,前面李嘉誠、李兆基、鄭家純、楊建文和林惠英、呂志和。


延伸閱讀…
李文達明確提出“家族第一,企業第二”觀念,強調“家族利益於企業利益”,致力於“通過家族延續實現企業延續”。
上述第三次分家危機當事人李惠森多個場調:“許多家族公司關注公司延續,我們關注如何讓家族延續。
”李錦記家族傳承企業接掌分離開來,並前者放在位置,意在建立和發展家族治理結構,傳承創業精神,以期代際持續創業提供制度上和文化上保證。
事實上,華人社會於盛行財產均分繼承制度,家族積聚財富經歷幾次分家後或是分割過散,或是消散殆盡,家族財富分割成為企業持續創業和成長現實約束。
而李錦記家族以往經歷,程度上印證了這一情況。
於有着經歷,李錦記家族重視家族治理與家族。
其家族憲法這種正式治理手段引入家族治理結構中,文化價值觀強化來之配合,將二者結合起來治理家族成員之間關係,目前受到了許多華人家族領域觀察者推崇。
《香港華人家族企業:本土化國際化》一書給予了李錦記家族高度評價。
該書認為,李錦記家族將正式契約引入家族治理,是中國傳統大膽突破,其深層意義於家族現代契約精神吸納借鑑。
相比家族物質積累,李錦記家族基於教訓留下“家族第一”觀念,以及於家族治理持續探索,是一種家族財富。
原標題:兩次家變,一次家變未遂,李錦記家族有多少感悟?有着“蠔油大王”稱李文達一生具傳奇色彩,帶領家族式小工廠晉升為世界級調味品王國,讓李錦記家族成為香港標誌性家族之一。
李錦記集團7月27日公佈,家族第三代傳人、主席李文達於26日離世,享年91歲。
李錦記集團訃告中稱,李文達家人陪伴下安詳離世,他帶領李錦記香港走向世界,讓百年品牌煥發生機,成為國際知名醬料和調味品品牌。
有着“蠔油大王”稱李文達一生具傳奇色彩,帶領家族式小工廠晉升為世界級調味品王國,讓李錦記家族成為香港標誌性家族之一。
於他離世,香港政商界人士表示哀悼。
香港特首林鄭月娥日前李文達逝世表示哀悼。
她説,李文達是商人及出工業家,祖業發展成一家家喻户曉中式醬料王國,產品銷售到全球,成就卓越;他多年來致力弘揚中國傳統飲食文化,並熱心公益,關心國家發展,內地參與建設,扶貧助學,2018年獲頒“銀紫荊星章”,“謹代表香港行政區政府,他家人致以慰問”。
李文達地位,李錦記集團商業上,以及他個人獲得物質財富充分彰顯。
儘管李錦記對外公佈財報,但業內人士估算,集團每年營收接近100億美元。
而2021年福布斯中國香港富豪榜顯示,李文達174億美元資產位居第6位。
李文達走了,但他身後李錦記家族故事,以及他家族治理探索,當作經典載入史冊,成為各類華人家族研究文獻中出現案例。
李錦記這個品牌,距今已有133年歷史,有信史可查,不是某些牽強附會“老字號”可比。
19世紀80年代,李錦裳出生廣東珠海一個漁村,喪父他,跟着母親東奔西走。
説,母親營過一個茶水攤,售賣茶水和煮生蠔生。
有一次,李錦裳因為打瞌睡,忘記了鍋裏煮着生蠔,於煮蠔時間過長,剩下了一鍋黑色湯汁,卻得、。
李錦裳開始琢磨這種湯汁。
能讓湯汁美味,他反覆熬煮、調製,“發明”了一種味道醬油、夾帶生蠔鮮味調味品,併它取名為——蠔油。
於蠔油味道,搶購一空,李錦裳索性辦起了調味鋪,並取名李錦記售賣蠔油。
這樣,製作蠔油,李家有了一筆家業。
李錦裳1922年去世,兒子李兆南、李兆登繼承了他蠔油生意,,這只是個小生意。
其中,李兆南李文達父親。
經營家業過程中,李兆南和李兆登改進了父親工藝並開闢了貨源,讓一個小作坊現代企業進行轉型。
是,李錦記蠔油包裝開始注重品牌辨識度。
李兆南上世紀30年代將家族蠔油生意帶到香港,相比廣東腹地,這裏局勢穩定,營商環境。
這個時期,李文達登上了家族歷史舞台。
1945年,李文達開始幫父親忙,騎着單車酒樓、雜貨鋪送貨,進一步打響了李錦記蠔油聲譽,高檔酒樓指名道姓李錦記蠔油。
李文達1949年到澳門創業,短短幾年澳門開了六家工廠。
上世紀50年代,李文達聽父親安排,回到香港加入李錦記。
1972年,他正式父親手中接過主席一職。
儘管企業化運作,但這時李錦記,是一家公司,職工不到30人。
直到李文達接班後,李錦記開始了世界化路,成就了一個“醬料王國”。
相比中國內地,香港搭上了全球化風車,有技術有理念,但本地市場狹小,這是個瓶頸。
上世紀80年代後,中國內地經濟局勢日益,李文達開始內地市場投放產品,同時建設工廠。
1993年,李錦記廣州黃埔設立了加工廠,此後新會和濟寧生產基地投產。
內地設立生產基地並打開銷路後,李文達開始琢磨“內外結合”,開始海外發力。
他李錦記商標換為英文商標,然後引進了自動化生產設備。
僅用了幾年時間,李錦記打開了東南亞和日本市場,隨後進軍北美和歐洲市場。
李文達掌舵下,李錦記如今香港佔80%以上市場,美國佔90%以上市場,而日本銷量位居第二。
福布斯2021中國香港富豪榜上,李文達174億美元財富排在第六位,前面李嘉誠、李兆基、鄭家純、楊建文和林惠英、呂志和。
延伸閱讀…
作為家族企業傳承第三代,李文達創新產品,改革渠道,開拓市場,經歷兩次分家痛苦,祖業發揚光大。
如今,李錦記事業延續到了第四代與第五代,而且並沒有因為李文達離世而影響到企業發展。
於華人家族企業傳承而言,李錦記具有樣本和借鑑意義。
鮮為人知是,「醬料王國」之外,李錦記有一個「直銷帝國」——無限極。
作為李錦記另業務,無限是國內直銷企業,入選「全球直銷百強企業」,不過,飽受爭議。
是名聞遐邇醬料業務,是爭議直銷業務,一個「雙面」李錦記。
李文達離世後,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表示哀悼:「李文達是商人傑出工業家,承傳祖業發展一家家喻户曉中式醬料王國,產品銷售全球,成就卓越。
」雖然李錦記產品家喻户曉,但是,於李文達家族,知之者並多。
這是因為,這個香港富豪家族向來低調,悶聲發大財,堅持企業上市,不向資本低頭。
李錦記始於李文達祖父李錦裳,他地發明瞭蠔油。
李錦裳是廣東省新會縣七堡鄉湧瀝村人,早年間,為躲避霸欺壓,他逃到了珠海南水,當地煮蠔賣,維持生計。
一次,李錦裳煮蠔時候,於煮時間過長,聞到了一股香味,揭開鍋蓋,見一層厚厚的濃汁沉在鍋底,入口,無比。
李錦記第一鍋蠔油,是中國食品業第一鍋蠔油,這樣誕生了。
1888年,李錦裳南水創立李錦記,正式開售蠔油。
生意剛步入正軌之際,一場火災燒燬了蠔油莊,於是,李錦裳舉家遷往商貿活躍澳門,頭開始他蠔油事業。
李錦裳去世後,三個兒子李兆榮、李兆登和李兆南商量了一下,總部遷到了香港。
李兆南有兩個兒子,李文達、李文樂。
1972年,李文達作為李錦記第三代領導人,正式接手家業。
李錦記發展,李文達手裏。
因此,他稱為「蠔油大王」。
海外市場李兆南時期開拓,李文達時期迎來了發展高潮。
李文達繼承家業同年,恰逢尼克松訪華,中方贈予了對方禮物——作為友誼大使大熊貓「玲玲」和「興興」,它們乘專機抵達了華盛頓國家動物園。
這個事件美國引起了轟動,開館第一個月,參觀者多達100餘萬人。
這時,李文達嗅到了商機。
他推出了「熊貓牌」蠔油,並其定位平價產品,進一步打開了海外市場。
當時,李錦記是通過金山莊蠔油銷往美國。
李文達發現,依靠金山莊弊於利:金山抽成,直接影響到了產品價格和李錦記利潤;金山莊只是代理商,會李錦記促銷;李錦記顧客之間隔着金山莊,使得公司無法及時獲得客户反饋,或者反饋。
小店資金多,新產品會有。
李文達要考慮是,如何讓這些小店闆們欣然接受。
具生意頭腦李文達想出了一招——「賒銷寄售」,即「先貨後款」。
,「熊貓蠔油」成了搶手貨。
李文達接手時,李錦記是傳統作坊式生產模式,管理十分落後和保守。
他手裏幾十年,研發生產,到營銷渠道,到管理傳承,李錦記發生了翻天覆地變化。
如今,李錦記產品銷售到了全球100多個國家和地區,成為了一個名副其實「醬料王國」。
2019年,李錦記銷售額約700億元,於3.5個海天味業。
「有華人地方有李錦記」,這是李錦記早期宣傳語。
後來,這句話變成了「有人地方有李錦記」。
李文達宏願是,這盤家族生意無止境地延續,超越千年。
,李錦記傳承了133年,而且越做越。
實際上,雖然李文達去世前是李錦記集團主席,但是,他退居幕後多年,集團事務交由兒子們打理。
李錦記家族傳承,打破了「不過三代」怪圈,是眾多華人家族企業傳承「取經」對象。
李文達經歷過兩次分家痛苦,一次是父輩們,一次是兄弟們。
這兩次分家,對家族事業衝擊。
第一次分家是上世紀七十年代,李文達大伯李兆榮二伯李兆登動了移民念頭。
但是,父親李兆南認為,祖業不能背棄。
如果李兆南兩位兄長股份購入,需要460萬元。
李兆南父子拿不出來。
僵持半年後,了儘套現離開,他們讓李文達全購股份且分期付款,這使得家業得以保留。
第二次是上世紀八十年代,弟弟李文樂突然提出,要分家清算股權。
當時,李錦記處於關鍵時期,一方面,購入了大片土地還在建廠;另一方面,美國市場藉「賒銷寄售」方式,雖然打開了銷路,但是大批資金未能及時回籠。
弟弟要求,讓李文達措手不及。
不顧李文達和父親李兆南多番勸説,李文樂堅持分家。
這一次,雙方不惜公堂。
,與第一次分家一樣,李文達回購股權且分期付款,兄弟倆分道揚鑣。
經歷了兩次分家痛苦,李文達開始考慮,怎樣才能「治危機於發」?,李錦記引入了現代化傳承交接班安排新機制,「家族委員會」與「家族憲法」成為了家族治理方案。
2003年,李錦記成立了家族委員會,能代表家族利益核心成員組成,包括李文達夫婦及他們五個子女。
委員會下設有家族辦公室、家族投資公司、家族基金、家族培訓中心。
作為全體家族成員定期交流平台,家族委員會每3個月開一次會,每次會議持續4天,讓每位家族成員有權參與會議和決策,有關家族事務事宜,比如規劃家族建設,包括制定家族憲法、樹立家族價值觀、培養下一代,家族委員會上討論。
通過這個平台,家族成員可以地瞭解各方觀點,減少誤會,增進情感。
達成共識後,方針可寫入家族憲法,作為家族治理基本規章,以此約束家族成員行、保障利益。
家族委員一個職責,幫助家族成員區分角色——家族成員、股東、董事、管理層。
這有利於避免家族成員過分幹擾企業事務。
家族委員會核心成員,並沒有完全進入董事會,比如李文達夫人女兒集團董事會。
李錦記家族沒有公佈過家族憲法內容,有媒體訪談相關報道整理了一部分。
比如不要晚結婚、不準離婚、準有婚外情,如果發生,自動退出集團董事會;家族成員年65歲要退休;憲法內容制定和修改,需要75%以上支持率才能確定……家族企業交接班向來。
李錦記規定,於是否接手家族生意,下一代可自主選擇。
不過,如果要進入家族企業,滿足三個條件:要讀到大學畢業,且外部公司工作3年;應聘程序和入職後考核,非家族成員,而且基層做起;如果無法勝任工作,可以一次機會,若沒有起色,可以走人了。
李文達表示,成立家族委員會,主要是希望通過這個制度放權,同時,通過家族憲法,他珍視核心價值觀,嵌入其中。
2016年,李文達夫婦主動退出了委員會,,第五代多人進入,成員增至九位。
李文達權力進一步下放,同時,想地讓第五代熟悉家族文化與制度。
李文達有四個兒子——李惠民、李惠雄、李惠中、李惠森,一個女兒——李美瑜。
早在上世紀八十年代,留學美國五個子女畢業後,進入到了家族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