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鵑花中毒怎麼辦?當遇到這種情況時,保持冷靜並迅速採取行動是至關重要的。首先,立即停止接觸杜鵑花及其相關產品,避免進一步的中毒。接下來,尋求醫療援助,可以撥打當地急救電話或直接前往最近的有毒物專家醫院的急診室。在等待醫療援助到達的同時,可以嘗試催吐或沖洗接觸杜鵑花的部位,以減少毒素的吸收。此外,若有可能,應將杜鵑花的樣本或照片提供給醫生,以協助診斷和治療。請務必遵循專業醫生的指導,以獲得最佳的治療效果。
- 1. 立即呼救
- 撥打當地急救電話(如中國大陸的120,台灣的119)或立即前往最近的醫院。
- 2. 催吐
- 如果中毒者清醒且能夠合作,可以嘗試催吐。可以通過讓中毒者喝大量的水,然後將手指伸入口腔刺激咽喉部位,引發嘔吐反射。注意要小心操作,避免誤吸入肺部。
- 3. 清除毒物
- 盡可能清除毒物,例如剪掉受污染的指甲,從口腔中清除未吸收的毒物。
- 4. 保持呼吸道通暢
- 確保中毒者的呼吸順暢,如果需要,可以進行人工呼吸。
- 5. 給予適當的急救
- 如果有相關的急救知識,可以根據情況給予中毒者適當的急救措施,如進行心肺復甦術(CPR)。
- 6. 提供準確信息
- 在等待急救人員到來的過程中,盡可能提供有關中毒情況的準確信息,包括中的是
杜鵑花酸:從「杜鵑花醇」的誤解到皮膚科抗痘新寵
改寫前:
相信深受痘痘粉刺困擾的女孩們,對酸類並不陌生,當中杜鵑花酸更是目前皮膚科常見用藥,廣泛使用於酒糟性皮膚炎、痘痘及粉刺治療,刺激性較低卻有不輸人功效的特性,在PTT及Dcard引起高度討論。有個美麗名字的它跟杜鵑花關係為何?跟另一個皮膚科痘痘常用藥「外用A酸」又有什麼不一樣呢?杜鵑花酸真的如傳言,是從杜鵑花根莖中萃取出來的成份嗎?其實它真正學名叫壬二酸 (Azelaic acid),是種原本就存在於生活環境中的有機化合物,由於英文學名跟杜鵑花(Azalea)神似,長期口耳相傳下而被誤用。杜鵑花酸是種極弱酸,卻在皮膚科文獻中被高度證實效果多元,對痘痘、粉刺、酒糟性皮膚炎治療有不錯成效,且刺激性及光敏感性低,使用上較不受限制。同時,因可以阻斷黑色素細胞過度活化,在美白、淡化痘疤方面也有出色表現。雖然名字相似,但杜鵑花酸使用安全,不會引起化學性白斑,和日本品牌佳麗寶於2013年發生的化學性白膚症事件主角—「杜鵑花醇」,是兩種從結構、用途到效用都完全不同的成分,千萬別搞混囉!杜鵑花酸對致痘常見兩種細菌—痤瘡桿菌(Propionibacterium acnes)和表皮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epidermidis)都能達到抗菌、抗發炎效果。它也能抑制皮膚角質化、溶解角質及降低粉刺相較外用A酸,杜鵑花酸以温和特性見長,使其成為臨牀應用上的靈活選擇。儘管兩者在初期反應和潛在副作用上相似,但杜鵑花酸通常較為輕微,且不論白天或晚上皆適用。對於擔心「爆痘期」的消費者而言,杜鵑花酸的相關案例較少,但仍存在使用後痘痘加劇的可能性。
在長期研究中,A酸被發現可能引致畸胎,因而成為孕婦及哺乳期婦女禁用的藥物。相對地,杜鵑花酸並未顯示出致畸胎或突變風險,因此孕婦及哺乳期婦女在醫師指導下,可安全使用。然而,孕期女性的肌膚往往會因為荷爾蒙濃度的變化而出現問題,建議在醫師評估肌膚狀況後,按照醫囑使用適當產品。
| 延伸閲讀 | 關於能抗痘抗老的「A酸、A醇」,有何不同?在使用時須特別注意哪些副作用?
延伸閲讀…
延伸閲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