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森公園鬧鬼,這個在台北市中心的難得一見的大塊公園,保存著兩座鳥居,引人注目。大鳥居原先屬於總督明石元二郎的墓前,而小鳥居則屬於總督乃木希典母親的墓前。這片曾名為三板橋的地方,在日治時期是供台日人火化與埋葬的地方。


所謂的板橋林森北路與南京東路交叉口,乃是被兩座公園所環抱之地,此二公園於市中心而言,其規模之大可謂難得一見。這兩座公園,即為坐落於林森北路商圈附近的14號以及15號公園,因其靠近美食雲集之地,成為人們餐後散步,呼吸清新空氣的好去處。漫步於此,不難發現林森公園的草坪上矗立著兩座鳥居。人們不免好奇,為何這裡會有二座鳥居並立?其背後的答案,可追溯至鳥居的起源。這兩座鳥居,其中之一原為日治時代台灣總督明石元二郎之墓前設置,而另一座則與總督乃木希典的母親有關(據另一種説法,該鳥居可能是總督府秘書官鎌田正威的墓前鳥居)。舊稱三板橋的這片土地,在日治時期是專供在台日人進行火化和埋葬的墓地。1896年10月,第三任總督乃木希典抵台上任。隨他前來的,還有他的母親乃木壽子。然而,短短兩個月後,壽子便在台北逝世,遺體即葬於此處。總督之母的葬禮,使得三板橋墓地成為眾人矚目的焦點。在清治時期,這裡曾是軍營,而在日治初期,則變成了墓地。乃木壽子去世後,總督選擇此地作為墓園,自此,這裡搖身一變成為台北唯一的日本人專用墓地。1897年,曹洞宗的傳教士佐佐木珍龍提出建議,認為除了軍人墓地外,台北僅有三板橋墓地,但該墓地不僅缺乏葬儀堂,連墓地內外都未見打掃,雜草叢生,實為遺憾。因此,他建議在此設立葬儀堂,以處理殯葬事宜。然而,在1898年葬儀堂即將竣工之際,一場強烈的颱風重創了該建築。儘管如此,日本人共同墓地仍在1900年宣告建成。該墓地面積廣達6000坪,其中2000坪用於庭園和道路,4000坪為墓園。依每人半坪墓地計算,共可容納8000人。墓地分為甲、乙、丙三個等級,最昂貴的甲級墓地收費2圓,最為經濟的丙級墓地則僅需0.5圓。隨著共同墓地的落成,殯葬業者亦隨之聚集。1900年,小南門的殯葬業者購得三板橋周邊500坪土地,以大阪的八弘社火葬場為範本,興建了新的火葬場。1906年,由於曹洞宗經營不善,台北廳決定收回共同墓地的經營權,並重新規劃。他們同時決定,將葬於此處的本島人遺骨移出,原墓地改建成小型公園。1907年,佔地約50坪的新葬儀堂終告落成,並由書法家山本竟山題寫了「天門」匾額。1919年,第七任台灣總督明石元二郎因病在任內逝世。根據他的遺願,最終長眠於台灣。明石元二郎的墓地坐落於三板橋墓園,使此地不僅成為達官顯要的安息之地,更是殖民政府統治的象徵。
林森公園鬧鬼
林森公園鬧鬼是台灣一個廣為人知的鬧鬼傳説。這個公園位於台北市大安區,是一個綠意盎然的休憩空間,為許多市民提供了舒適的環境。然而,林森公園鬧鬼的傳説卻令人不寒而慄。
根據傳説,數十年前,一名年輕女子在林森公園的湖邊意外溺水身亡。從此以後,許多人稱見到在公園中走來走去的鬼魂,並聲稱這就是那位年輕女子的靈魂。
這個傳説傳遍了整個城市,許多人都前往林森公園尋求刺激和驚嚇。雖然有些人認為這只是一個無聊的傳説,但也有很多人表示曾經親眼目睹到奇異現象。
據一些目擊者描述,他們看到一個穿著白色禮服的女子,在月光下在公園裡徘徊。她的面容蒼白,眼神空洞,讓人毛骨悚然。有時,她甚至會試圖接觸到人們的身體,令他們感到寒氣直逼骨髓。
然而,對於是否真實存在鬼魂,科學界並沒有給出確定的答案。有些人認為這只是人們想象中的幻覺,而其他人則相信這些現象與靈異事件有關。不論真實與否,林森公園鬧鬼的傳説一直是吸引遊客和冒險者前來尋找恐怖體驗的一個熱門話題。
相關連結:
延伸閲讀…
林森/康樂公園- 靈異板
林森公園,嶽飛雕像鎮冤魂?!】 在林森北路的麥當勞對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