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秀俊墓】內湖莊役場會議室 |古蹟尋幽 |林秀俊古墓 |

【林秀俊墓】內湖莊役場會議室 |古蹟尋幽 |林秀俊古墓 |

林秀俊墓十八世紀台北盆地(範圍包含今板橋、新莊、土城、永和、內湖[2])開台祖林秀俊墳墓,位於台北市內湖區林秀俊文教基金會樓旁草地上,佔地面積871.5坪,林秀俊文教基金會管理。

[2][4]。

林秀俊墓是清代閩南墓葬,是少數保存都市墓葬建築。

於1991年內湖土地重劃時預定拆除,同年11月23日登陸台北市直轄市定蹟而得以保留,並於2002年4月26日修復遺跡。

[1][2]
林秀俊(1699年-1771年)墾號:林成祖,福建漳州人,、善交際,渡海來台後原住民和朝廷信任,任職通事五十年,財富權力當時無出其右,推行「贌墾」進行開墾,並主導大安圳[6]、永豐圳[7]水利工程。

[5][8]
林秀俊卒於1771年5月14日,葬於內湖裏族粉寮。

墓埕右前方,置「福神」(又名后土,墓園守護者,坐西朝東)墓丘一處。

林秀俊墓 Play

墓園於林秀俊死後三年(1774年)完工,墓園坐東朝西偏南28.5度。

[5]
林秀俊墓傳統閩南式墓地[1],為台北盆地少數保存清代大墓[1]。

墓碑中心分金線,左右呈,內而外是墓領巾、墓規、墓冠、墓冠柱、墓肩、供桌、螺鼓柱、內墓埕(印鬥柱)、中墓埕(木筆柱、南瓜柱)、外墓埕(石獅柱、避邪金鎗、避邪金剛鎚)[5]。

墓埕三層,外墓埕呈半圓形,各墓埕「肚大口小」整體呈現「葫蘆型」[5]
墓埕外接有曲手(墓手)環繞,曲手上方鑲有南洋進口花紋磁磚[10],而其第一曲手上安置有砂岩材質石獅;第二曲手石柱安置著石筆,兩柱上有墓聯。

[11]
墓冠浮刻雙龍戲珠紋飾[12],是日治時期昭和三年(1928年),管理人林慶仲董事相議重修時所添加作品[2]。

林秀俊墓園 園址文德段四小段 598-1 號(民權大橋北側,台北市大都會公車內湖保養場左前方;即宗路二段 101 號旁)。
林秀俊墓

民國八十年十一月二十三日,內政部「台( 80 )內民字第 8079470 號」,公告國家第三級陵墓蹟。

林秀俊先民係於清代乾隆年間,開墾台北板橋平原及內湖裏族地區墾户。

建造於清乾隆三十九 (歲次甲午,西元 1774 ) 年 ,基地面積有八百餘坪; 坐東北朝西南方位,背倚公館山(海拔高度 95 公尺 ),面向基隆河,左青龍乃南港山脈,右白虎為五指山脈,視野,形勢 ,當今台北地區且保存清代墓園 。

早期,可堪稱一處上乘地理風水,立於此地,能夠遙望林秀俊當年開墾板橋平原農地。

整座墓園墓龜中心,是傳統閩南三進式典型;層層矮垣彎曲伸出前方,呈現環抱樣。

墓埕右前方,置「福神」(又名后土,墓園守護者,坐西朝東)墓丘一處。

三進內埕外緣,是觀音石雕柱,配合砌磚加洗石子和貼上「爪哇」彩色花紋磁磚裝飾矮垣(高度 49 公分 ),顯出其匠心獨到風格。

第一進內 埕中間處,置 76 × 88 公分 矩形「拜砧」,可提供祭拜時,行「三跪九叩」大禮之用。

第一進兩外側,設乙祥獅石柱;祥獅具有鎮守墓園象徵。

其石柱正面陰雕聯對「 堂內三局水,案外萬廷山 (即是萬重山義)」;此描述三進式墓園,外圍遠方層層山巒,輝映。

石柱內側,雕上牡丹花圖案,寓意「榮華」。

第二進是見長八卦型內 埕;第二進石柱頂端的「筆鋒」造型,名「石筆」,代表文人義。

石柱正面陰雕聯對「 文光射鬥牛,浩氣凌霄漢 」,字意「文光」或「浩氣」,可以投射到北斗星座或凌駕天際間。
林秀俊墓

石柱內側,刻有白頭鳥和牡丹花圖案,寓意「白頭偕老」和「長命」。

最外側有「南瓜」造型(洗石子工法) 乙;南瓜果內多種籽,有「多子多孫」含意。

第三進石柱頂端乃「官印」造型,名稱「石印」,其義官職。

石柱上陰雕聯對「 窀穸安先求,計兒孫福 」;含意是兒孫們想要有未來,講求墓園規劃建築。

左石柱內側雕鵲和梅花圖案,寓意「喜上眉梢」。

墓埕右前方,置「福神」(又名后土,墓園守護者,坐西朝東)墓丘一處。

林秀俊墓 Play

延伸閱讀…

林秀俊墓-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古蹟尋幽-林秀俊墓

墓碑( 65 × 143 × 10 公分,火成岩石材)上刻有「 皇清,乾隆甲午 陽月,顯考秀俊林君墓,孝男海籌、承重孫登墀、杖期孫彤雲仝孫登貴、登選菼孫憲章、天驥、紹丕誥立 」;墓碑頂端置上「雙龍戲珠」浮雕觀音石「寶蓋」( 102 × 46 公分),此是「 昭和戊辰 (民國 17 ;西元 1928 ) 年十一月初七日 」,墓園重修時,放置新石。

墓碑兩旁有乙肩石夾立,肩石上刻有桂花及牡丹花和花瓶圖案,寓意「富貴」。

墓碑前方,設有一長形石板(稱拜桌,規格 120 × 50 × 12 公分 ,觀音石材質)作為掃墓祭祖時,牲禮祭品擺放處。

註:* 1 「文化資產保存法」第三條第二款:蹟:指依本法指定、公告古建築物、傳統聚落、古市街,考古遺址及其他歷史文化遺蹟。

* 2 「文化資產保存法」第三條第六款:歷史建築:指指定蹟,但具有歷史、文化價值古建築物、傳統聚落、古市街及其他歷史文化遺蹟。

民國九十一年三月二十三日上午十一時,依古禮進行蹟修復前家族掃墓及修墳祭拜;台北市文化局長龍應台於下午,前往現場觀摩古制修墳儀式。
林秀俊墓

林秀俊墓園 園址文德段四小段 598-1 號(民權大橋北側,台北市大都會公車內湖保養場左前方;即宗路二段 101 號旁)。

民國八十年十一月二十三日,內政部「台( 80 )內民字第 8079470 號」,公告國家第三級陵墓蹟。

林秀俊先民係於清代乾隆年間,開墾台北板橋平原及內湖裏族地區墾户。

建造於清乾隆三十九 (歲次甲午,西元 1774 ) 年 ,基地面積有八百餘坪; 坐東北朝西南方位,背倚公館山(海拔高度 95 公尺 ),面向基隆河,左青龍乃南港山脈,右白虎為五指山脈,視野,形勢 ,當今台北地區且保存清代墓園 。

早期,可堪稱一處上乘地理風水,立於此地,能夠遙望林秀俊當年開墾板橋平原農地。

整座墓園墓龜中心,是傳統閩南三進式典型;層層矮垣彎曲伸出前方,呈現環抱樣。

墓埕右前方,置「福神」(又名后土,墓園守護者,坐西朝東)墓丘一處。

延伸閱讀…

內湖.林秀俊古墓.清代採石場遺址.內湖莊役場會議室.郭氏 …

林秀俊墓

三進內埕外緣,是觀音石雕柱,配合砌磚加洗石子和貼上「爪哇」彩色花紋磁磚裝飾矮垣(高度 49 公分 ),顯出其匠心獨到風格。

第一進內 埕中間處,置 76 × 88 公分 矩形「拜砧」,可提供祭拜時,行「三跪九叩」大禮之用。

第一進兩外側,設乙祥獅石柱;祥獅具有鎮守墓園象徵。

其石柱正面陰雕聯對「 堂內三局水,案外萬廷山 (即是萬重山義)」;此描述三進式墓園,外圍遠方層層山巒,輝映。

石柱內側,雕上牡丹花圖案,寓意「榮華」。

第二進是見長八卦型內 埕;第二進石柱頂端的「筆鋒」造型,名「石筆」,代表文人義。

石柱正面陰雕聯對「 文光射鬥牛,浩氣凌霄漢 」,字意「文光」或「浩氣」,可以投射到北斗星座或凌駕天際間。

石柱內側,刻有白頭鳥和牡丹花圖案,寓意「白頭偕老」和「長命」。

最外側有「南瓜」造型(洗石子工法) 乙;南瓜果內多種籽,有「多子多孫」含意。

第三進石柱頂端乃「官印」造型,名稱「石印」,其義官職。

石柱上陰雕聯對「 窀穸安先求,計兒孫福 」;含意是兒孫們想要有未來,講求墓園規劃建築。

左石柱內側雕鵲和梅花圖案,寓意「喜上眉梢」。

右石柱內側雕有蓮藕圖案,寓意「連生貴子」。

您使用本「我要留言」服務進行撰述、編輯發佈,即視您瞭解並所撰述、編輯發佈文字內容,若您不同意,應停止使用本服務。

林秀俊墓十八世紀台北盆地(範圍包含今板橋、新莊、土城、永和、內湖[2])開台祖林秀俊墳墓,位於台北市內湖區林秀俊文教基金會樓旁草地上,佔地面積871.5坪,林秀俊文教基金會管理。

[2][4]。

林秀俊墓是清代閩南墓葬,是少數保存都市墓葬建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