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連九族是哪九族?」
族誅是一種將受刑人連坐其族處以死刑,為古代東亞社會的刑罰之一。而族就是有血緣關係的親屬之合稱[1]。此刑法亦針對以家庭為本位傳統社會,例如古時的中國[2]。當其中一位家庭成員犯下通敵叛國、欺君犯上、密謀造反等滔天死罪時,當權者為免除後患、斬草除根就會對犯事者施行此嚴刑以鞏固自身政權。


而同屬儒家文化圈的朝鮮、日本和越南,亦曾使用這一種刑罰。而朝鮮制度中對「族」的定義與中國制度中的定義是幾近一樣[3]。
在中國歷史中,族誅始於商朝。當時被稱為劓殄,乃族誅的初形,斬殺犯罪者及其後代之刑。秦朝時發展為誅三族、五族、七族。隋朝時被隋文帝廢除,但在隋煬帝復行並擴至誅九族[4][5]。
或曰「夷三族」。而」
族誅是一種嚴厲的刑罰,起源於商朝,經過秦朝、隋朝的發展和完善,最終在明朝達到極致。這種刑罰的特點是,不僅處死犯罪者本人,還會連坐其家族成員,有時甚至會擴及到九族甚至十族。雖然這種刑罰在歷史上曾被視為加強統治的手段,但也是對人權的嚴重侵犯。隨著社會的進步,這種刑罰已被廢除,成為歷史的一部分。
族誅的歷史與現象
在古代東亞社會,族誅是一種將受刑人連坐其族處以死刑的嚴酷刑罰。所謂族,指的是有血緣關係的親屬。這種刑罰常針對犯有通敵叛國、欺君犯上等重大罪行的家族,當權者以此斬草除根,鞏固自身政權。
中華文化的族誅
中國歷史上的族誅可追溯至商朝,當時稱為「劓殄」,即斬殺犯罪者及其後代。秦朝時發 展出誅三族、五族、七族,直至隋朝,隋文帝廢除了族誅。然而,隋煬帝又將其恢復,並擴大至誅九族。
關於三族的具體含義,有不同解釋。一種説法是父母、兄弟、妻子為三族;另有説父母、妻 子和父系親屬為三族;還有一種認為父、子、孫為三族。秦末時期,丞相李斯和趙高因犯罪被處以誅三族,可作為歷史實例。
越南的族誅
1442年,越南黎太宗巡視至靈縣,途中訪問了阮廌的宅邸,對阮廌的妻子(或稱小妾)阮氏路產生了邪念,將其帶走。不久後,黎太宗突然去世。阮廌因此受到誣陷並被處死,其家族也被夷三族。
朝鮮的族誅
在朝鮮歷史上,新羅國的伊阿湌柒宿和阿湌石品因謀反,於唐朝時期在東市被處以誅九族。
中國明朝的「誅十族」
中國歷史上唯一記載的「誅十族」事件發生在明朝,即明成祖朱棣誅方孝孺十族事件。朱棣奪取侄子惠帝的皇位後,要求方孝孺起草即位詔書,但方孝孺不肯屈從,並在詔書上寫下「燕賊篡位」。朱棣怒而威脅要誅九族,方孝孺則説:「便十族奈我何!」最終,朱棣將他的門生朋友歸為第十族,連同原來的九族一併誅殺,共計八百七十三人。由於這起事件,下獄及被流放、充軍者數以千計。
結語
族誅作為中國古代刑事法律的重要特色之一,體現了當時社會對家族倫理的重視。這種刑罰旨在通過對罪犯家族的嚴懲來維護社會秩序和當權者的統治。雖然隋文帝一度廢除了族誅,但後來又被恢復並應用。在中國歷史上,族誅的執行不僅影響了當事人,也對其家族成員造成了深遠的影響。
株連九族是哪九族
株連九族是指古代中國傳統刑法中的一種殘酷處罰方式,將罪犯的家人將被追究刑事責任,使得整個家族遭受連坐之苦。這種刑罰頗具殘酷性,往往將罪犯的家庭成員無辜牽連,使得他們也承受著不應有的痛苦和苦難。
那麼,株連九族是哪九族呢?根據史書記載,株連九族是指父母、子女、配偶、祖父母、祖孫三代以及兄弟姐妹。他們都會因為一個人的罪過而遭受到連坐的懲罰。這樣的刑罰方式不僅嚴重侵犯了個人的權利,也在很大程度上破壞了家庭的和諧和穩定。
在古代中國社會,人們對於株連九族的恐懼可想而知。這種刑罰方式不僅引起了廣泛的議論,也對人們的行為產生了強烈的影響。為了避免自己或者家人成為株連九族的犧牲品,人們會更加謹慎地行事,避免做出會導致這種刑罰的違法行為。
然而,隨著社會的進步和法治觀唸的提升,株連九族這種殘酷的刑罰方式已經逐漸被淘汰。現代社會尊重個人的權利和尊嚴,不再以集體責任的方式來處罰罪犯。法律越來越偏重於個體的罪責,並不會因為一個人的過錯而對其家人進行懲罰。
總的來説,株連九族是一種殘酷的刑罰方式,嚴重侵犯了個人和家庭的權益。我們應該慶幸生活在現代社會中,享受法治的保護,不必再為這樣的刑罰方式而擔憂。
延伸閲讀…
犯罪就要「株連九族」!其實「九族」這個數字是錯的
株連九族,為何家人親戚都不逃命?原來古代「抄家滅族」跟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