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桃花在古典文學中的意象 |
|—|—|
| 桃花源、世外桃源 | 中華傳統一種烏託邦的表現。 |
| 紅顏薄命、生命消逝 | 因桃花花期短,比喻美人早逝。 |
| 隱喻青樓女子 | 桃花豔麗不雅,被用來比喻青樓女子。 |
| 美好愛情 | 桃花在盛開時節,比喻男女愛情。 |
| 代喻女性與生殖崇拜 | 古人視桃花為女性,喻指生殖崇拜。 |
| 魏晉南北朝的發展 | 桃花描寫從實用轉至審美,再至寄託情感。 |
| 先秦時期的雛形 | 開始有了對桃花的鑑賞意識。 |
| 《紅樓夢》中襲人的桃花 | 桃花與襲人女性形象、結局有所重疊。 |
| 桃花的雙重意涵 | 桃花既有正面也有負面意涵。 |
| 古詩詞中的桃花意象 | 桃花為粉妝、鉛華、含露的具象,常作為女性代稱。 |
| 桃花與春天 | 桃花盛開於春天,故古人桃花詩詞常描寫春景。 |


桃花意象:中國文學中流傳千古的文化符號
在中國文學長河中,桃花意象如同一朵朵綻放在時空中的灼灼繁花,自古以來激發文人墨客的無盡靈感。桃花盛開時,繁花似錦,灼灼其華,自古以來便與愛情、美麗、富貴等意象緊密相連。
桃花與愛情
桃花在中國文學中與愛情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早在《詩經》中就有「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於歸,宜其室家」的詩句,表達了對女子出嫁的祝福。到了漢代,桃花便成為愛情和婚姻的象徵,在民間流傳著許多與桃花相關的傳説和習俗。
名稱 | 朝代 | 作者 | 內容 | 意象 |
---|---|---|---|---|
《洛神賦》 | 東漢 | 曹植 | 描寫洛神宓妃的美貌, сравнение ее with a blossoming peach tree | 美麗 |
《桃花潭記》 | 唐代 | 柳宗元 | 記敍作者與友人一次偶然相遇,在桃花盛開的潭邊暢談,留下「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的千古名句 | 友誼 |
《桃花之歌》 | 唐代 | 崔護 | 寫一位青年在桃花林中偶遇一位美麗的女子,留下了「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的詩句 | 愛情與遺憾 |
桃花與富貴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桃花也與富貴聯繫起來。桃花的「桃」與「逃」同音,寓意逃離貧窮困苦,過上富裕安定的生活。
延伸閲讀…
淺談桃花意象在中國古典文化中的演變
桃花哪裡最特別讓世人都喜愛它?(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