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學名:Setaria italica ;英語:foxtail millet),稱稷、粱、粟米,北方稱穀子,俗稱小米、黃小米、黃米,屬禾本科狗尾草屬一種農作物。
粟,即便缺乏灌溉能生長。
[1][2]是五穀中籽。
新石器時代開始種植,青海遺址中有出土。
一年生草本,60-150釐米;稈中空有節、分櫱;葉互生,狹長披針形,有中脈和小脈,具有細毛;穗狀圓錐花序,着生於莖稈頂端,自花授粉主;穗長20~30釐米,下垂;小穗成簇聚生三級支梗上,小穗基本有刺毛;穎果稃殼有白、紅、黃、、橙、各種顏色,俗稱“粟有五彩”,卵球狀籽實粒小,脱殼穀粒見者色。
粟,即便缺乏灌溉能生長。
現代中國產小米省份為河北、山西、內蒙,佔全國64%。
[3]在台灣原生種小米,種於山區,台灣原住民早期主食。
小米野生祖先為狗尾草,兩者交。
粟中國北方俗稱小米,是中國古代主要糧食作物。
延伸閱讀…
[4]
2009年分析中國河北省磁山新石器遺址裏小米(粟)植硅體,測得年代為公元前8700—7500年間,是世上出土證據。
[5][6][7]由此認為小米原產於中國黃河流域。
粟中國北方俗稱小米,是中國古代主要糧食作物。
延伸閱讀…
華夏遠古時期夏和商代屬於“粟文化”,小米作為北方主要糧食作物耕種宋朝,遼金時期中原仍主要小米為主食。
中國酒是小米釀造。
粟莖、葉,可用作飼料,只有牛能消化。
2005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葉茂林青海省民和縣喇家遺址發現了距今有4000多年歷史的麪條物,長約50釐米,0.3釐米,粟製成。
[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