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慶曆中,康節邵先生隱處山林,冬不爐,夏不扇,蓋心在於《易》,忘乎其為寒暑也。猶以為未至,糊《易》於壁,心致而目玩焉。邃於《易》理,欲造《易》之數而未又徵也。一日午睡,有鼠走而前,以所枕瓦枕投擊之,鼠走而枕破。覺中有字,取視之:「此枕賣與賢人康節,某年月日某時,擊鼠枕破。」先生怪而詢之陶家,其陶枕者曰:「昔一人手執《周易》憩坐,舉枕其書,必此老也。今不至久矣。吾能識其家。」先生偕陶往訪焉,及門,則已不存矣,但遺書一冊謂其家人曰:「某年某月某時,有一秀士至吾家,可以此書授之,能終吾身後事矣。」其家以書授先生,先生閲之,乃《易》之文,並有訣例。推例演數,謂其人曰:「汝父存日,有白金置睡牀西北窖中。
「梅花易梅花易」,此秀士與先生使命相符。


先天之數與後天之數
北宋中葉,有康節邵先生,不慕榮利,獨處山林。其人冬不爐,夏不扇,心正與《易經》相合,已忘寒暑之變。雖已精深,猶欲探究《易》中數理,乃於壁間糊上《易》書,朝夕觀玩,深思慎慮。於《易》之理則已幽邃,而其數則未得其詳。
一日午間,康節正眠,鼠行至前,驚醒之。康節持其所枕之瓦枕投擊老鼠,鼠逃而去,枕亦破裂。視之,見枕中有字:“此枕售予賢人康節,某年月日某時,擊鼠枕破。”康節奇之,詢問陶匠,陶匠憶及昔有人手持《周易》於作坊小憩,或為此老者。時間久遠,陶匠仍能記得其家所在。
康節隨陶匠訪問其家,門庭如故,但人已不在。遺書一冊,言及某年某月某時,有秀士至其家,將此書授之,足以辦畢生後事。康節取書而歸,觀之,乃《易》之文,並附占卜訣竅。依此推演,竟知其人父曾藏白金於睡牀西北角,可用於喪葬之需。果然於窖中得金。
康節受書之後,後觀梅樹,見雀爭枝,以此布算,預知次日晚間有鄰家女摘花,將墜傷其腿。此乃《觀梅數》之始源,後世相傳,以其精準而名。又後,算及花落之時,知午時將有馬踐踏落花,又算西林寺匾額,預知有內部紛爭之禍。凡此種種,皆所謂先天之數,未見卦象已得其數,以數起卦,故稱先天。
此外,康節見老人必有煩憂之色,卜之則知其將有食魚之禍;見少年有喜色,卜之則知將有婚姻之喜。聽雞鳴而知其將被烹食,聽牛鳴而知其將被宰殺。凡此種種,皆後天之數,未得其數已見其卦,以卦起數,故稱後天。
康節曾置一椅,在椅上書寫:“某年月日,當為仙客坐破。”其後,果有道人來訪,坐破其椅。道人深感抱歉,康節笑言:“物有成毀,數有定則,不足掛齒。況公乃神仙,能坐此椅,正是幸事。”隨即舉椅下所書以證,道人驚愕而起,忽不見蹤影。此事雖異,然數之微妙,雖鬼神亦不能逃脱,何況於人與物乎?
邵雍,字堯夫,其先祖為範陽人,父邵古後來遷居衡漳,又至共城。邵雍三十歲時,遊歷河南,將雙親安葬於伊水上,從此成為河南人。
邵雍年輕時,才華橫溢,志在功名。他廣泛涉獵書籍,自學過程中,刻苦自勵,不畏寒暑。後來他説:“古人尚能與古友交往,我卻未能周遊四方。”於是遊歷河汾、淮漢及齊魯宋鄭之地。一段時間後,他突然領悟,回歸故土,説:“大道就在此地。”從此不再外出。
北海李之才任共城縣令時,聽聞邵雍好學,親訪他的住處,問曰:“你亦聞知探討物理命性的學問嗎?”邵雍回答:“願接受教導。”於是從李之才學習《河圖》《洛書》以及宓羲所創的八卦和六十四卦圖像。李之才的傳授源遠流長,而邵雍則潛心鑽研,豁然開朗,參透奧秘,學問淵博,多有獨到的見解。隨著年齡和德行的增長,邵雍的心境更加高遠,對天地運化、陰陽消長以及古今世變有深刻的理解,對動植物的性情也有深遠的洞察。他的學問精湛,曲折盡 stuffing,近乎所謂不惑,而非憑藉外表或經驗猜測。
拆解《易經》之秘
康節邵先生,一位北宋的隱士,他的故事在《易經》的傳奇中流傳。他透過對《易經》的深入研究和獨到的洞察,展現了占卜術數的神奇。
· |
康節對《易經》的理解超出了常人,他能夠從中發現深奧的數理關係。 |
· |
他透過瓦枕上的字預知了自己的將來,並因此找到了一本包含《易經》智慧和占卜訣竅的書。 |
· |
康節的占卜術數不僅能夠預知自然現象和事故,還能洞察人的命運和社會變遷。 |
· |
他的預知能力不僅限於《觀梅數》,還包括對其他事件的精準預測。 |
· |
康節的故事啟示我們,《易經》不僅是一部占卜之書,更包含了深邃的人生哲理和宇宙觀。 |
邵雍的故事反映了中國古代哲學家對《易經》的深刻理解和應用。他透過對《易經》的研究和實踐,不僅證實了數術的準確性,也展示了《易經》作為一部智慧之書的豐富內涵。邵雍的預知能力並不是一般的迷信,而是基於對宇宙萬物運行規律的深刻洞察。他的故事至今仍為人們所津津樂道,成為中國文化寶庫中的一個珍貴的傳奇。
梅花易在中國文化中有著深遠的意義和價值。梅花,作為冬季中唯一開放的花朵,象徵著堅強、閑適和逆境中的美麗。從古代開始,梅花已經成為了詩人和書畫家們追求的題材之一。其所藴含的哲理和美學價值也常常成為人們學習和追尋的對象。
梅花易代表著冬天裏的一絲春意,與其他花卉不同的是,它往往是在嚴寒的冬季中開放。正因如此,在中國文學中,梅花被稱為「天地之花」,被譽為隱逸者的象徵。梅花的花朵嬌小,卻在嚴寒中盡顯不凡的生命力。它散發著一種清新淡雅的花香,猶如冬天裏的一絲明媚。
梅花易的風華之處在於它往往能在極為惡劣的環境中生長出美麗的花朵。
這種堅韌和生命力,人們常常將之視為生命的象徵。正因如此,梅花也成為了勵志的標誌。當人們面臨很大的壓力和困難時,常常會以梅花為代表,告訴自己要堅持、要堅強。就像梅花一樣,在荒涼的冬季中,依然能展現自己的美麗。
在藝術作品中,梅花常常被描繪成高潔的象徵。它形象各異、色愈清寂,散發著一種純潔高雅的氣息。詩人劉禹錫曾有詩讚美梅花道:「早梅如鴻儗,晚梅如點漆。」他把梅花比作黑色的墨點,為它贏得了一種神秘而高貴的形象。同樣地,在書畫中,梅花也常常以寧靜的姿態展現出來,透露出一種超越於凡塵俗世的純粹美。
然而,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梅花,每個梅花都有着獨特的特點和美麗之處。正因如此,人們對梅花的賞析往往需要親臨現場,細細品味,才能真正體會到其中的真義。正如詩人杜甫所説:「莫道不消魂,簾外有秋光。」只有親自欣賞梅花的人,才能真正感受到梅花開放時帶來的美麗與感動。
總之,梅花易作為一種具有特殊象徵意義的花朵,在中國文化中佔有獨特的地位。它不僅是對冬天生命力的讚美,更是人們面對逆境時堅持不懈的象徵。因此,無論是在詩詞之中、在書畫之上,還是在心中默想,梅花都是一種能夠給予人力量和慰藉的存在。
延伸閲讀…
梅花易數- 抖音百科
梅花易數-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對於梅花易的賞析和理解,每個人都有著不同的見解。這正是梅花獨特之處。
這種獨特性使得梅花往往成為人們尋求專注和靜謐的象徵。當人們觀賞梅花時,往往能夠忘卻一切煩憂,聚焦於這朵小小梅花的美麗。這種專注和靜謐的時刻使人們能夠與自然連接在一起,感受到生命中純粹而美好的存在。
以梅花易的哲學思想來看,人生亦如梅花,面對生活的困難,也應該保持著堅韌和美麗。只有面對逆境時,才能夠真正展現出人性中的美善和堅強。希望著每一個人,在生活中都能夠保持著一顆堅定而美麗的心,像梅花一樣在逆境中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