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筠松,名益,字叔,號筠松,後人稱為“楊救”。
竇州人。
生於唐文宗太和八年(公元 834 年),死於唐光化三年(公元 900 年)。
興國三僚氏族譜有關於楊救貧詳細傳略:楊公仙師祖籍竇州府,父名淑賢,剩三子,曰筠翌,次曰筠殯,三曰筠松。


名益,別號,世稱‘救貧先生’。
著《疑龍經》、《撼龍經》 、《青囊奧語》 《一粒粟》 、 《天玉經》 、 《都天寶》 、 《天元烏兔經》。
據明朝嘉靖 15 年 (公元 1536 年)董天錫編撰《贛州府志》記載:“竇州楊筠松,僖宗朝,官金紫光祿大夫,掌靈台地理事。
黃巢破京城,乃斷髮入崑崙山。
過虔州,地理術授文辿、劉江東。
卒於,葬雩藥口壩”。
興國三僚氏族譜有關於楊救貧詳細傳略:楊公仙師祖籍竇州府,父名淑賢,剩三子,曰筠翌,次曰筠殯,三曰筠松。
楊公仙師名筠松,字益,號救,生於大唐中和甲寅三月初八戌時。
幼習詩書,一覽無遺,十七歲登科及第,官拜金紫光祿大夫職,掌管瓊林御庫。
四十五歲,黃巢之,志欲歸隱山林,授天文地理之術。
因其地理風水術行於世,使貧者,所以世人稱其“救貧”先生,後人由此稱其“楊救”。
史書記載,廖、兩姓寧都徙居興國三僚,“蓋兩家冢宅,筠松所卜而貽讖雲”(·嘉靖·董天錫編撰《贛州府志·人物誌》 )。
可能因為這一緣故,三僚人願意外人介紹“楊救貧三僚卜地基”傳説。
但是,這位風水大師眼裏,看到是一塊風水先生世代居住地方:整個盆地像一個羅盤,盆地中間條形石峯酷似羅盤指針,而松樹和巨石是風水先生攜帶雨傘和包裹。


延伸閱讀…
文辿想尋找一塊吉壤,世代定居下來。
寧都賴村,文辿希望在那裏安家,他看來,那裏風水可出大官,楊救貧説那裏山是頭山,會出盜。
後來雩平頭寨,文辿説這裏是“五虎下山,獅象水口”,來子孫肯定發達,誰料楊救貧説他看錯了,這是“五鼠下山,貓兒水口”。
後來,曾文辿發現三僚風水錯,子孫可以世代官,於是告訴楊救,他找到了一個“前有金盤玉印,後有涼傘遮”地方。
楊救貧來到三僚,是一塊盆地,山水環繞,盆地中間有一座條形石峯,盆地邊緣有一棵松樹,樹底下卧着一塊圓形巨石。
但是,這位風水大師眼裏,看到是一塊風水先生世代居住地方:整個盆地像一個羅盤,盆地中間條形石峯酷似羅盤指針,而松樹和巨石是風水先生攜帶雨傘和包裹。
延伸閱讀…
他説,住這裏,子孫後代端着羅盤,揹着包裹出門。
原來楊救貧擔心死後風水成為絕學,希望徒弟們能夠世代繼承他風水地理學問。
楊救貧和他兩個弟子(文辿和廖姓基祖先廖瑀)一起, 盆地中間搭起茅棚住了下來,一人一座茅棚,茅棚為“寮”,故稱“三寮”(現在“三僚”)。
文辿全家遷往三僚村定居時,楊救特地他擇址定向,並作了一份地鉗記流傳:僚溪山水觀,四畔山巒;甲上羅經山頂起,西北簾幕應;南方天馬水流東,仙客朝拜中;出土蜈蚣艮寅,十代年中官職;今卜此地爾居,代代拜皇;初代錢糧,只因醜戌相刑害;中年發如雷,甲木水栽培;兔馬生人多,犬子居翰位;今鉗此記付文辿,三十八代官職顯。
明清以來,曾氏後裔人文蔚起,出了許多人才。
説海外風水考察團來到三僚,會拿着這份地鉗記,尋找其中“天馬水”、“出土蜈蚣”、“羅經山”和“甲木水”。
楊救一生致力於風水術,扶危濟困,晚年卻為政客所害。
他處時代,唐帝國,諸侯稱霸。
您使用本「我要留言」服務進行撰述、編輯發佈,即視您瞭解並所撰述、編輯發佈文字內容,若您不同意,應停止使用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