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桂森】楊桂森:從「金光黨」受害者到幫助無數受害人追討權益

【楊桂森】楊桂森:從「金光黨」受害者到幫助無數受害人追討權益

台灣龍脈之謎與楊桂森「敗地理」傳奇

清朝嘉慶年間,擔任彰化縣令的楊桂森,在台灣民間傳説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

傳奇起源:誤解的「排地理」

楊桂森 Play

楊桂森奉旨來台執行「排地理」之任務,旨意是勘察風水的寶地。然而,他誤將「排地理」聽成「敗地理」,並將大崙腳王爺的風水之地破壞殆盡。

改建彰化城,興建利濟橋

楊桂森在任職期間,貢獻斐然。他籌建了堅固的彰化城,並捐俸建造了利濟橋,解決了鹿港居民的困擾。

楊桂森

倡議撰修《彰化縣志》

楊桂森還倡議撰修《彰化縣志》,以記錄彰化縣的歷史。惜因其後來告老還鄉而未能實現。

「鍾毓社祠」與「文昌祠」

傳説中,楊桂森在王功興建了「鍾毓社祠」,破壞了「德興宮—池府王爺」的風水格局。而「文昌祠」則專門興建在東南角,以削弱王爺的武運。

楊桂森的政績

楊桂森在文教方面也有著卓越表現。他修建了縣儒學明倫堂,並設置禮樂器,以培養士風。此外,他還倡建了天后宮,庇佑海商和漁民。

「敗地理」傳説的由來

楊桂森在台灣的傳奇故事,源自於民間對清朝官員的偏見。他們認為楊桂森來台的目的是破壞風水,斷絕台灣的龍脈。

龍脈與高山密度

風水學中,「龍脈」是生氣傳遞的樞紐,而高山則依附著龍脈而生。台灣為全球高山密度最高的島嶼,擁有超過268座超過3000公尺的高山,造就了眾多龍穴。

清朝對台灣的態度

清朝入主台灣後,採取了消極的治理態度,對台灣漢人充滿戒心。這使得台灣民間對清朝官員存有偏見,楊桂森的「敗地理」傳説也因此而起。

名詞解釋

名詞 説明
龍脈 風水學中生氣傳遞的樞紐
枝脈 龍脈衍生的分支
潛龍入海 龍脈穿過海洋進入台灣
腦龍 龍脈的源頭
龍穴 風水格局優越之地點
永歷年號 明朝最後一位皇帝的年號
宗藩關係 藩屬與宗主之間的關係
丸泥 無關緊要之物
戒心 對某人或某事的警惕
偏見 固有的成見

楊桂森:清末武術家與愛國將領

楊桂森 (1817-1877),字景山,號玉堂,四川成都人,是晚清時期傑出的武術家和愛國將領。他一生精於武術,擅長槍法和拳術,尤精八卦掌,被尊稱為「八卦宗師」。同時,楊桂森也是一名忠誠的愛國人士,積極參與抗擊太平天國和捻軍的鬥爭。

早年習武

楊桂森自幼習武,師從八卦掌名家董海川。在董海川的悉心指導下,楊桂森練就一身爐火純青的八卦掌功夫,成為八卦掌第三代傳人。他融合各家精要,創立了自己的八卦掌體系,開創了「楊桂森八卦掌」一派。

抗擊太平天國

1853年,太平天國起義爆發。清政府委託楊桂森組建民勇,抵抗太平軍。楊桂森親臨前線,以八卦掌陣型指揮作戰,所向披靡。在武穴、九江等地的戰鬥中,楊桂森八卦掌軍功勳卓著,被清廷授予遊擊將軍之職。

抗擊捻軍

1860年,捻軍起義爆發。楊桂森奉命率領軍隊前往鎮壓。捻軍首領張宗禹善騎射,機動性強,清軍屢敗。楊桂森審時度勢,採用「車陣戰」的策略,運用八卦掌的防守技巧抵禦捻軍的騎兵突襲。在他的指揮下,清軍最終取得了捻軍鎮壓戰的勝利。

總結

楊桂森是一位文武雙全的歷史人物。他精通武術,創立了自己的八卦掌流派,為武術的發展做出了卓越貢獻。同時,他也是一位愛國將領,為平息太平天國和捻軍起義作出了重要貢獻。楊桂森的一生傳奇,體現了晚清時期武術家和愛國志士的精神風貌。

楊桂森年表

時間 事件
1817 生於四川成都
18楊桂森0年代初 師從董海川,習練八卦掌
1853 組建民勇,抗擊太平軍
1860 率領軍隊鎮壓捻軍
1877 病逝於四川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