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高定義】建築法規下的樓高定義:揭開樓層高度的迷思

【樓高定義】建築法規下的樓高定義:揭開樓層高度的迷思

樓層高度:從地板到地板,それとも淨高?

在選擇住宅時,樓層高度是一個重要的考量因素。然而,許多廣告宣傳的「樓高」並非實際的居住高度,而是扣除樓板厚度和裝修材料後的「淨高」有所差異。

樓地板構成與淨高的影響

樓高定義 Play

樓板通常由以下層次組成:

層次 厚度(公分)
鋼筋混凝土樓板 15
打底層 3-5
磁磚 1-2

這些層次加起來約佔 18-25 公分,因此,建商所宣傳的「樓高 3 米」實際淨高約為:

樓高定義

300 公分(樓高)- 25 公分(樓板厚度)= 275 公分(淨高)

隔音規範與樓地板厚度

樓板厚度與隔音效果息息相關,根據《建築技術規則》,不同的樓板厚度對隔音緩衝材的噪音降低要求如下:

  • 鋼筋混凝土樓板 15 公分以上或鋼承板式鋼筋混凝土樓板 19 公分以上:降低 17 分貝
  • 鋼筋混凝土樓板 12 公分以上或鋼承板式鋼筋混凝土樓板 16 公分以上:降低 20 分貝

影響室內高度的額外因素

除了樓板厚度外,以下因素也會影響室內高度:

  • 石英磚或木地板:約佔 2-5 公分
  • 消防管線:在高樓建築中,會佔用顯著高度,並受到灑水頭範圍的影響
  • 樑:尤其是在高樓建築的低層住户,樑的高度可觀,影響傢俱擺放和壁櫥設計

變通樓層高度:複式空間

有些建商會採用變通樓層高度的方式,將住宅劃分為 3 米和 4.2 米的高度區域,平均高度仍符合 3.6 米的法規,但可利用 4.2 米區域建造複式空間。

預售屋注意事項

在購買預售屋時,務必注意以下事項:

  • 瞭解建商提供的「樓高」定義,是否包含樓板厚度和裝修材料
  • 詢清楚室內「淨高」是多少
  • 詢問消防管線和樑的位置與尺寸
  • 仔細查看建築藍圖,確認樑和柱的配置

總結

樓層高度的實際意義是由室內「淨高」決定的,需考慮樓板厚度、裝修材料、消防管線和樑等因素。瞭解這些因素有助於避免在交屋後因高度不足而產生的不便和遺憾。

樓高定義

樓高定義是指建築物各樓層之間垂直距離的測量方式。它通常是指從一層樓的地板表面到下一層樓的地板表面的距離。樓高定義在建築設計和法規中具有重要的意義,影響著建築物的空間規劃、安全性和能耗等方面。

測量方法

樓高定義的測量方法因國家和地區而異,但一般有以下幾種:

方式 定義
地板到地板 從一層樓的地板表面測量到下一層樓的地板表面
吊頂到吊頂 從一層樓的吊頂表面測量到下一層樓的吊頂表面
地板到天花板 從一層樓的地板表面測量到天花板的表面
層高 樓層內淨高的平均值

相關法規

在許多國家和地區,都有法規規定了建築物的最小樓高定義。這些法規旨在確保建築物內有足夠的空間高度,以滿足居住、商業或工業用途的安全和舒適要求。例如:

國家/地區 最小樓高定義
台灣 居住用建築:3.2公尺
香港 住宅大廈:2.7公尺
美國 商業建築:3.6公尺
英國 公寓:2.5公尺

影響因素

樓高定義會受到以下因素的影響:

  • 建築用途:不同用途的建築物對空間高度有不同的需求。例如,住宅建築通常需要較高的樓高定義,以確保舒適度和私密性。
  • 通風和採光:較高的樓高定義有利於通風和採光,創造更健康舒適的居住環境。
  • 安全:充足的樓高定義對於疏散、防火和建築結構的穩定性至關重要。
  • 美學:樓高定義會影響建築物的整體美學效果。較高的樓高定義可以營造出宏偉感和氣派感。
  • 成本:較高的樓高定義通常需要更多的材料和施工時間,因此會增加建築成本。

優缺點

優點:

  • 提供更寬敞舒適的居住空間
  • 改善通風和採光
  • 提升建築物的安全性和穩定性
  • 增強建築物的美學效果

缺點:

延伸閲讀…

【幫主賞屋】買屋購屋看什麼:樓高的秘密- 大衞營

層高

  • 增加建築成本
  • 可能導致更高的能源消耗(例如冷氣或暖氣需求)
  • 有時會限制建築物的層數或空間利用率

總結

樓高定義是一個建築設計中的關鍵考量因素。它影響著建築物的空間規劃、安全性和能耗等方面。在進行建築設計時,需要考慮建築用途、安全法規、美學效果和成本等因素,以確定最適當的樓高定義,以創造出滿足實際需求和美學要求的建築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