檮
概述
「檮」,音同「濤」,本意為斷裂的木材,後引申為多種意涵,包含兇惡之獸、頑愚之輩、記錄過錯以示警戒的惡木,以及祥瑞之草。


相關意涵
意涵 | 解釋 | 出處 |
---|---|---|
惡獸名 | 不可教化的顓頊之子,被稱為「檮杌」 | 《左傳》 |
史官名 | 楚國的史官 | 《孟子》 |
記惡之木 | 取其「記」音,用以警戒犯錯 | 《韻會》 |
瑞獸名 | 曾出現在商朝興衰的預言中 | 《周語》 |
剛硬之木 | 質地堅硬 | 《史記》 |
瑞草名 | 與伏龜共存,象徵吉祥 | 《史記》 |
音讀
- 漢語拼音:táodāo
- 注音符號:ㄊㄠㄉㄠ
- 粵語:tau4 dou6
- 吳語:thau3 tho2
延伸意涵
「檮」字也常被用於比喻愚蠢無知或兇惡殘暴之人。此外,在道教中,也有「檮杌」作為神獸,象徵著懲奸除惡。
檮意思:儒家思想中的道德準則
檮意思,又稱樸素或真誠,是儒家思想的核心道德準則之一。它強調個人應當保持內心的純潔、真誠和無偽,不受外在名利和慾望的玷污。
「檮」一字在甲骨文中,是由「木」和「口」兩部分組成的,表示「有口不能言,有心不能表」。引申為「內心純潔真誠」。「意思」則指「心意」,因此「檮意思」意為「內心純潔真誠」。
檮意思在儒家思想中的地位
檮意思在儒家思想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它被認為是君子應具備的道德基礎。孔子認為,一個人只有內心純潔真誠,才能克己復禮,修身齊家,治理天下。孟子也強調「存心養性」,認為檮意思是仁義禮智的根源。
檮意思的具體表現
檮意思在日常生活中的具體表現包括:
表現 | 説明 |
---|---|
不虛偽 | 表裡如一,不虛情假意 |
不矯揉 | 自然坦誠,不裝腔作勢 |
不追逐名利 | 淡泊名利,不為外物所誘 |
不計較得失 | 心胸寬廣,不斤斤計較 |
不嫉賢妒能 | 欣賞他人長處,不嫉妒他人能力 |
檮意思與其他儒家道德準則的關係
檮意思是儒家道德體系中的一個重要部分,它與其他儒家道德準則存在著密切的聯繫:
道德準則 | 與檮意思的關係 |
---|---|
仁 | 檮意思是仁的基礎,只有內心純潔真誠,才能真正做到仁者愛人 |
義 | 檮意思促使人堅守正義,不屈從於邪惡 |
禮 | 檮意思幫助人遵循禮儀規範,不肆意妄為 |
智 | 檮意思使人明辨是非,做出正確的判斷 |
檮意思的現代意義
檮意思作為儒家思想的道德準則,在現代社會中仍然具有重要的意義。在物質主義盛行的當今社會,檮意思提醒我們要堅守內心的道德底線,不為浮華所迷惑,不做虛偽做作之人。
同時,檮意思也強調了人與人之間的真誠相待。在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中,我們往往疏於與他人建立深層次的聯繫。檮意思提倡我們放下虛偽的面具,以真誠之心與他人交往,建立和諧融洽的人際關係。
結論
延伸閲讀…
檮的意思|漢典“檮”字的基本解釋- 檮
檮字的意思
檮意思,作為儒家思想的核心道德準則,強調個人內心的純潔真誠,不受外在因素的玷污。它不僅是儒家道德體系的重要基石,在現代社會中也具有重要的意義,提醒我們堅守道德底線,真誠相待,建立和諧的人際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