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由來」是人類社會過去事件的紀錄、詮釋和研究。它是人類精神文明重要成果之一,能幫助我們理解過去,並作為未來行動的參考依據。歷史學和其相關學科的研究,如年代學、編纂學、家譜學、古文字學、計量歷史學、考古學、社會學和新聞學等,都有助於我們更深入地認識過去。歷史學家作為記錄和研究歷史的專家,扮演著重要角色。史書則成為記錄歷史的重要文獻,如《史記》、《漢書》等。
歷史:人類社會的過去與研究
歷史的含義與範圍
歷史,現代漢語詞彙,在古代文言文中稱為史,它指的是人類社會過去發生的事件和行動,以及對這些事件行為的有系統記錄、詮釋和研究。歷史不僅提供人們理解過去,更是作為未來行事的參考依據,與倫理、哲學和藝術一同構成人類精神文明的重要成果。歷史的第二個含義,即對過去事件的記錄和研究,又稱為歷史學,或簡稱為史學。與歷史學相關的學科包括年代學、編纂學、家譜學、古文字學、計量歷史學、考古學、社會學和新聞學等。記錄和研究歷史的人稱為歷史學家,簡稱為史學家,中國古代則稱為史官。記錄歷史的書籍則稱為史書,如《史記》、《漢書》等,分為「官修」與「民載」兩類。


歷史的類別與研究〉
廣義的歷史泛指一切事物的發展過程,包括自然史和社會史。在哲學上,這種含義下的歷史稱為歷史本體,例如宇宙歷史、地球歷史、世界歷史、中國歷史等。通常所指的歷史僅限於人類社會的發展過程,這是史學研究的主要對象。相對地,在文字出現之前的歷史被稱為史前史。在中文中,歷史一詞最早僅用「史」來代表。甲骨文中的「史」字與「事」相似,指事件。許慎在《説文解字》中解釋道:「史,記事者也;從又持中,中,正也。」這表明「史」最初意味著記事者,即史官。隨著時代的發展,「史」逐漸引申為被史官記錄的事,換句話説,即所有被文字紀錄的過去事情。研究「史」的學問即為史學。
歷史一詞的應用與演變
「歷史」一詞在中國文獻中出現在較晚時期。例如,《三國志》的註解中首次提到了「歷史」二字。《南齊書》中也有提到,指的是歷代史書。明代嘉靖年間,李廷機與葉向高編輯了《歷史大方通鑑》,這是中國第一本以「歷史」為名的書籍。袁了凡為此書寫的〈歷史綱鑑補引〉中,解釋了「歷史」一詞的含義,即諸史,也就是歷代史書。1895年,禮部侍郎于式枚在奏章中使用「歷史」一詞,用來指代歷史事件。1896年,皮錫瑞的《經學歷史》出版,其中「歷史」一詞也被用來指代歷史事件。因此,在19世紀90年代前後,「歷史」這個名詞在中國開始被明確當作歷史事件來使用。
歷史由來
歷史由來是指一個事件或事物的起源和發展過程。古人常説「史是鑒人」,透過瞭解歷史由來,我們可以更好地認識過去,並在當下做出更好的抉擇。
關於「歷史由來」這個詞彙的起源,有許多不同的説法。一種説法是,此詞最早出現在中國古代文獻中,用來描述一個事件或事物的起源。古代文人重視歷史,所以「歷史由來」這個詞彙在他們的著作中經常出現。
另一種説法是,「歷史由來」這個詞彙最早出現在西方國家,並隨著歐洲文化傳入中國。在西方文化中,歷史是非常重要的,人們通過研究和瞭解歷史,來瞭解人類社會的發展和演變過程。
無論是中國還是西方的文化,人們都認為瞭解歷史由來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文化和傳統,也可以幫助我們避免重蹈歷史的覆轍。
例如,我們可以透過研究二戰的歷史由來,來理解戰爭為何爆發,並且找到和平的解決方式。同樣地,通過研究中國古代的歷史由來,我們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國的文化和傳統,並對當下的中國社會有更深刻的認識。
總之,無論是中國還是西方,歷史由來都是我們瞭解過去和掌握當下的重要工具。只有通過研究和瞭解歷史由來,我們才能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文化和傳統,並在當下做出更好的抉擇。
延伸閲讀…
懶人包歷史大解密:原來懶人包也有這麼多學問!
歷史、由來、經歷|hist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