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藏易」是太卜所掌握的三種筮法之一,被記載在《周官》中。然而,只有「周易」一書流傳至今,其他典籍已散佚。清人馬國翰透過古籍記載,蒐羅佚文,並輯出了《歸藏》一卷。根據記載,夏之《易》名為《連山》,而商之《易》名為《歸藏》,它們在卦序和佔爻的方式上有所不同。然而,這些説法是否確實,仍然有待考證。
1993年3月,湖北省江陵市荊州鎮(現荊州市郢城鎮)王家台15號秦墓出土了800餘枚易類秦簡,其中包含了一些與馬國翰所輯的《歸藏》內容相關的文獻。


歸藏筮法的歷史與文脈
在古代,《周易》並非唯一流傳的易學典籍,而是與夏代的《連山》和商代的《歸藏》並稱「三易」。其中,《連山》和《歸藏》相對較為鮮為人知,傳世文獻中關於它們的記載也較為稀缺。《周官》中曾提到太卜所掌的三易之法,但只有《周易》經典依舊存世。
《歸藏》的湮沒與傳世
據《隋書·經籍志》記載,《歸藏》曾有十三卷,由晉太尉參軍薛貞注釋。然而,此書在南宋時期已經散佚,僅存少數篇章,如〈初經〉、〈齊母經〉、〈本蓍〉等,最終這些篇章也亡佚。清代學者馬國翰通過從古籍中蒐集佚文,輯出《歸藏》一卷。
《歸藏》的內容與特點
據學者研究,《歸藏》與《周易》一樣,都是由八經卦兩兩重疊而成的六十四別卦。然而,《連山》和《歸藏》的使用方法與《周易》不同,它們以不變的七、八爻為佔。夏《連山》殘篇已不可尋,而《歸藏》雖然偶有佚文出現,但其在後世的影響甚微。
《歸藏》的文脈傳承
關於《歸藏》的內容和特點,歷代學者有多種説法。鄭玄解釋「歸藏」二字,認為其代表了萬物歸於本源的含義。他又指出《歸藏》是殷商時代的易,與周朝的《周易》有所區別。而在佚文蒐集方面,馬國翰的工作為我們提供了研究《歸藏》的基礎材料。
《歸藏》的考古發現
1993年於湖北省江陵市(現荊州市郢城鎮)王家台秦墓出土了多枚易類竹簡,其內容與馬國翰輯本《歸藏》相符,整理者將其命名為《歸藏》。這一發現為研究《歸藏》提供了實物資料,也為《歸藏》的內容和歷史提供了重要的線索。
結語
總之,《歸藏》作為「三易」之一,雖然在歷史上曾有所傳承,但其在後世的影響和傳承相對較弱。現存的《歸藏》佚文和考古發現的《歸藏》簡為我們提供了研究這一古老筮法的珍貴資料。對於理解中國古代的易學思想和筮術實踐,《歸藏》無疑提供了獨特而重要的視角。
歸藏易是一個古老的易經卦象,意指回歸自己的本性、深藏自己的內在寶藏。
這個易卦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在當今快節奏和繁忙的生活中,很容易讓我們迷失自己。人們經常被外界的壓力和期望所束縛,忽略了內心真正的聲音和需要。
藉著使用「歸藏易」這個卦象,我們可以重新連結內在自己,聆聽心靈深處的聲音,並探索真正的自我。
「歸藏易」提醒我們要時刻留意自己的情緒和需求。與其被他人的期望所左右,不如傾聽內心的聲音,找到真正讓自己感到快樂和滿足的事物。
這樣的方法有助於我們達到更好的平衡,提高生活質量。當我們能夠真正理解和接受自己的內在需求時,自然而然地會在生活中找到更多的樂趣和意義。
使用「歸藏易」的過程並不難,但需要一些實踐和自我反省。我們可以嘗試找到一個安靜的時刻,坐下來放鬆並深呼吸。在這個瞬間,讓所有的煩惱和焦慮都暫時消失,只專注於自己的內心。
從這個瞬間開始,我們可以開始思考一些重要的問題,例如:「我真正想要什麼?」、「什麼事情讓我感到快樂和滿足?」、「我可以做些什麼來實現內心的渴望?」
這種自我反省和探索的過程可以幫助我們更清楚地瞭解自己,並找到實現個人目標的方法。當我們真正認識和接受自己的內在需求時,我們將能夠更有意義地過自己的生活,並享受到更多的滿足感。
所以,讓我們一起使用「歸藏易」,重新連結內在的自己,並找到屬於自己的價值和意義吧!
延伸閲讀…
歸藏易
歸藏》易:中國失落的開端【PO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