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龍頭理論」引言:
補習在台灣甚為普遍,然而關於補習對學生成績的實際影響與效果,一直是人們關心的問題。根據政大社會系關秉寅教授和政大教育所博士生李敦義的研究所示,他們運用「台灣教育長期追蹤資料庫」(TEPS)的國中生樣本進行分析,發現補習對數學成績的提升效果相對較小,僅有0.125個標準差。此外,他們也發現社經背景、學習環境、個人學習態度與特質良好的學生更容易參加補習,而在國三時參與補習的學生則在態度上更傾向於補習並且其父母親的教育程度也較高。


提升學業成績的方法與效果分析
台灣教育界普遍存在學生參加補習的現象。然而,有關補習對學生學業成績的影響及其有效性,目前仍存在許多爭議。為了更清晰地瞭解這一問題,政大社會系關秉寅教授及其博士生李敦義(2008)利用「台灣教育長期追蹤資料庫」(TEPS)中的國中生樣本進行了一項綜合性研究,旨在回答以下幾個關鍵問題:
- 數學補習是否真正有效,以及在多大程度上有效?
- 哪些學生更容易參與補習?
- 不同學生羣體的補習效果是否存在差異?
研究結果顯示,雖然數學補習確實能對學生成績有一定提升,但其整體效果並不大,平均而言約為0.125個標準差。此外,研究還發現,來自較高社經背景、擁有較佳學習環境和個人學習態度的學生更有可能在中學階段參加數學補習。然而,在參與補習的學生中,那些態度上更傾向於補習、父母受教育程度較高、以及原本數學能力較好的學生,其補習效果相對較小。相反地,父母教育程度較低、先備條件較差的學生,其補習效果反而較為顯著。
這些發現意味著,儘管補習的實際效果有限,但對成績中等水平的學生來説,補習可能不僅能提升成績,還能帶來心理上的安慰效用。然而,對於成績優異的學生而言,雖然補習的絕對效果不大,但在進一步擺脱與其他競爭對手的微小差距時,這些微小的效果可能會積累並產生實際意義。這一發現突出了體制外補習在競爭性教育體制下的制度性作用。
以往有關補習的研究中,由於常用觀察性研究方法並且採用普通最小平方迴歸(OLS)來分析補習與學業表現之間的相關性,因此可能無法完全控制所有重要變量。此外,由於不同補習組羣之間可能存在其他方面的差異,這些差異可能來自家庭社經條件、學生原有的學習動機和能力,因此OLS迴歸可能會錯估補習的效果。為了更準確地評估補習的效果,本研究採用反事實推論分析,並採用準實驗的研究設計來控制相關變量。這種方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減少誤差,提供更準確的補習效果估計。
在理論上,過去研究對補習與學業表現之間的關係提出了幾種假設:
- 學習模式假設(Model of Schooling learning):認為學習時間的增加與學業表現呈正相關,而補習則通過延長學習時間來提升學業成績。
總之,這項研究不僅提供了補習對學生成績影響的現實數據,還為理解補習在教育體制中的作用提供了新的理論框架。
水龍頭理論是一個有趣且引人思考的概念。它認為「水龍頭」代表了我們生活中的許多事物。
首先,讓我們深入研究一下水龍頭的概念。水龍頭可以説是我們日常生活中的一個關鍵元素。它提供了流動的水,供應我們所需的水源。
而這個概念可以延伸到許多其他領域。在經濟學中,水龍頭可以代表財富的源頭。掌握了財富的源頭,就可以獲得持續的收入和穩定的生活。
同樣地,在創業界,水龍頭可以表示市場的需求和客户的需求。只有瞭解這些需求,並提供相應的產品或服務,我們才能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獲得成功。
在科學領域中,水龍頭可以表示知識的來源。通過不斷學習和探索,我們可以獲取新的知識,拓寬我們的視野,並不斷成長。
水龍頭理論的應用
水龍頭理論的應用非常廣泛。無論我們身處哪個領域,都可以運用這個理論來分析和解決問題。
在企業管理中,我們可以運用水龍頭理論來確定關鍵資源和流程,以確保順利的業務運營。
在市場營銷中,我們可以利用水龍頭理論來瞭解目標客户的需求,並尋找適合的市場定位和推廣策略。
在個人成長中,我們可以運用水龍頭理論來思考自己的優勢和能力,找出自己的核心價值,並不斷提升自己。
水龍頭理論是一個富有啟發性的概念,可以應用於各個方面。無論是在業務管理、市場營銷還是個人成長中,理解和運用水龍頭理論都能幫助我們更好地面對挑戰,開創更加成功的未來。
延伸閲讀…
水龍頭理論(the faucet theory) – YouTube
學童社經背景與暑期經驗對暑期學習成就進展影響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