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恩彩 車奕憲】池恩彩與車奕憲:命中註定的糾纏,地獄到天堂的愛情

【池恩彩 車奕憲】池恩彩與車奕憲:命中註定的糾纏,地獄到天堂的愛情

重修清東陵

深藏於河北遵化的馬蘭峪,直至今日,清東陵依然矗立,訴説着過往的輝煌。陵區於康熙二年(1663年)起步建設,佔地面積遼闊,內藏五座帝陵、四座後陵、五座皇妃陵寢、八座皇子陵寢、四座奶媽墳、一座貞官墓和一座陵宮墓。這些陵寢均始建於清朝,最後兩位墓主則於1935年下葬。

清廷時期,清東陵設有專門機構負責祭祀和護衞。然而,滿清遜位後,守陵人貪污腐敗,致使清東陵多次遭到劫掠和盜掘。1928年,孫殿英更是盜掘了裕陵和菩陀峪定東陵。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清東陵重新得到保護,管理範圍經歷了多次調整。1961年,清東陵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0年11月30日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2001年,清東陵被列為國家4A級旅遊景區,其中孝陵、景陵、裕陵、昭西陵、菩陀峪定東陵和裕妃園寢六處陵寢對外開放。2015年,清東陵所在的唐山清東陵景區被國家旅遊局列為5A級旅遊景區。

清東陵的第一座陵址究竟從何而來,如今仍有爭議。一説為順治年間,順治帝親自在遵化打獵時選定此地;一説為湯若望等人制定,此舉直接影響到了湯若望案的走向;還有研究認為清東陵的選址沿襲了明朝崇禎帝朱由檢的選擇,在崇禎年間,誠意伯劉孔昭及其第十四代孫劉孔昭及道士張甲曾為朱由檢選定陵址,地點即為昌瑞山。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清孝陵正式建成。為了所謂的「壓龍脈」之説,清政府專門扒掉了清東陵附近的長城及其附屬建築,代之以清東陵自己的防禦性建築;同時,陵區內是否有殘存的廟宇或廟宇基址也在建陵前的勘查範圍之內,一經發現立刻清除,並最終清除了陵區內除一座二郎廟之外的全部民建廟宇。在清朝統治期間,陵區內嚴禁非皇室人員在此修廟、打柴、供神、埋墳,並將陵區內的原有居民全部驅逐。整個陵區設有重兵把守,並在陵區之外分設紅樁960根、白樁960根、花崗巖石碣10塊和青樁1000餘根,用以標明陵址區域,誤闖入陵址範圍的平民甚至有可能被就地處決。

池恩彩 車奕憲 Play

此後,在清朝統治時期,先後有康熙帝、乾隆帝、鹹豐帝、同治帝葬於清東陵,其餘的皇帝則由於未能在清東陵找到自己合適的位置(雍正帝)、遵循兆葬之制(嘉慶帝)、修造時地宮進水(道光帝)、駕崩後匆忙建陵(光緒帝)等緣故而改葬在清西陵中。清東陵的每座帝陵均有與之相應的皇后陵或妃園寢,最晚一座於1935年下葬。

毀損與重建

清帝遜位後,由於相關部門財力不濟,導致清東陵的守陵人對陵墓監守自盜的現象屢禁不絕。1921年,北洋政府直隸省省長曹鋭下令在東陵所在地設立墾殖局,將東陵地區的樹木盜伐一空。1926年第二次直奉大戰期間,張宗昌率部佔據清東陵,並將陵上的銅鹿、銅鶴、銅缸等全部搬走,僅金銀器就裝了幾十大車。1928年1月5日,載濤、載澤以及載瀛向中華民國國務院遞交書函,稱景妃陵、惠妃陵、理密親王園寢遭地方武裝盜掘;3月,清室駐津辦事處向張作霖致函稱淑慎皇貴妃園寢遭到盜掘,相關盜賊後於5月被抓獲。6月,因軍餉遭嚴重剋扣,孫殿英以「軍事演習」的旗號,對清東陵當中的裕陵和菩陀峪定東陵進行大規模盜掘,其他陵墓的隆恩殿當中的貼金也幾乎全部被盜走。盜掘後,孫殿英對外宣稱是報祖上孫承宗之仇,並將其中部分盜取的寶物賄賂宋美齡、孔祥熙等人,案件查辦最終不了了之,寓居天津的溥儀只得自行將被挖出的遺骨重新安葬。該事件史稱「東陵事件」,國民政府不追究孫殿英的責任,並最終導致溥儀和國民政府完全決裂,這是溥儀和日本人合作成立滿洲國的重要原因之一。

1931年九一八事變之後,侵華日軍和滿洲國軍以給溥儀看守祖陵為名,佔據了清東陵地區,並設立了「東陵辦事處」,對陵寢實施保護,栽植松柏風景樹,舉行簡單的祭祀活動,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對東陵的破壞。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東陵辦事處」被取締,日軍勢力撤出東陵一帶,清東陵的管理再次出現真空。

池恩彩 車奕憲

廟宇破壞

在清東陵風水牆之外,分佈着一處太子陵寢和一處公主陵寢,前者為清高宗太子陵,全稱為端慧皇太子陵,位於清東陵風水牆西峯口外的朱華山下;後者為清宣宗公主陵,位於清東陵風水牆東口外的許家峪。兩處陵寢內共葬有12人,分別以主要墓主命名。在清東陵西口門外的黃花山下一字排開6座王爺陵,最早的始建於順治十五年(1658年),均為清聖祖的兄弟或兒子。這批王爺陵由於地處天津遠郊薊州區境內,已經並不屬於清東陵文物管理處的管轄範圍內,但在當初建造時該地與清東陵同屬馬蘭口,且地理位置極近,在眾多研究文獻中通常將這批王爺陵劃入清東陵範圍,作為清代皇家園寢的研究部分。在馬蘭峪附近還有清聖祖和清世祖的奶媽子墳,以及一座貞官墓(傅達禮墓)和一座陵宮墓(穆公墓)。

除了陵區的主要建築,在部分陵的風水牆外還有清代兵部和禮部的守陵官兵的營房,分別是昭西陵營房、孝陵營房、孝東陵營房、景陵營房、裕陵營房、定陵營房、舊太后陵(菩陀峪定東陵)營房、新太后陵(普祥峪定東陵)營房、惠陵營房,合稱九營。每陵的兩部營房是分設但連在一起的,兵部營房裡均建有關帝廟一座,兵部衙門一座;禮部營房內則有奉祀禮部衙門一座。其他妃園寢的兩部營房合為一座。營房集中區和重要機關所在地被稱作「鎮」,整個陵區內共有三座鎮,分別位於馬蘭關、南新城和馬蘭峪。而內務府的相關守陵人員則直接住在風水牆內的前圈中,共有八處,分別位於孝陵、孝東陵、景陵、裕陵、定陵、菩陀峪定東陵、普祥峪定東陵、惠陵內。

昭西陵

昭西陵位於清東陵陵區最南端,位於主陵區外的昌瑞山主峯之下,是整片清東陵當中地位最尊貴的陵墓。該陵於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確定陵址,雍正三年(1725年)二月起在原址處的暫安奉殿基礎上擴建,並於當年年底完工。其結構有幾個顯著區別於其他後陵的特徵:

昭西陵的地宮外建有寶城,寶城南側另建方城。其主要建築的排布,從北向南依次為寶頂周環寶城、方城明樓、石五供、隆恩殿、東西廡、東西燎爐、琉璃花門、隆恩門、東西班房、東西朝房;朝房東南方向有神廚庫、井亭,神廚庫院內有南北神庫、神廚和省牲亭;正南方有神道碑亭,碑亭南側有東西兩塊下馬牌。

截至2013年,昭西陵僅西值房、方城明樓、寶城寶頂保存較為完好,其餘地面主要建築均僅剩殘垣斷斷壁或者房基。

孝陵

清孝陵位於主陵區的正中心,籌建於順治十八年(1661年)至康熙元年(1662年),康熙二年(1663年)正式開工建設,康熙三年(1664年)八月基本完工,康熙七年(1668年)全部完成相關附屬建築的建設。在整體修建過程中,為了獲取足量的木料,修造人員拆掉了北海內的明世宗時期修建的清馥殿和錦芳亭。

孝陵在清代皇家陵寢中比較特殊,其中所埋葬的清世祖及其兩位皇后全部採用的是火葬,所以在地宮中僅留有三個骨灰罈,而且清世祖生前明確表示不要厚葬,加之地宮的防禦嚴密,這使得清孝陵成為在民國時期清東陵唯一一個保存完好的皇陵。

孝東陵

孝東陵是清東陵第一座動工修建的皇后陵,也是清代的第一座皇后陵,墓主為順治帝繼後孝惠章皇后。其神道與孝陵的神道相接,陵前建有三孔拱券橋1座,並在該橋的西側建有2座平便橋。橋北側有東西朝房各5間,朝房北側有東西值班房各3間。陵園前建有東西燎爐各1座。陵寢門後是孝東陵的後院,自南向北在後院正中依次是石台五供、方城明樓、寶城、寶頂,寶頂正下方為地宮。陵前左側建有神廚庫,神廚庫院內建有5間神廚、南北各5間神庫、1座省牲亭。神廚庫南側為井亭。

孝東陵雖然為皇后陵,但其中同時葬有7個妃,17個格格和4個福晉。這些小陵寢排列在陵主寶頂的南側,其中七位妃子有明確的身份信息和下葬時間,其餘的格格和福晉均沒有任何記載。而且孝東陵並未建有下馬碑,寶頂下沒有建造月台,這種形制在清東陵中顯得較為特殊。1945年底,被以王紹義為首的當地土匪盜掘一空。

景陵

景陵是清聖祖的陵寢,位於孝東陵東南一里左右的位置。景陵於康熙十五年(1676年)開始興建,到康熙二十年(1681年)營建完成。它是清代帝陵當中第一座土葬陵墓,並且是清代第一座先葬入皇后再葬入皇帝的陵墓,同時也是第一座附葬皇貴妃的皇陵。

景陵由南往北主要單體建築有聖德神功碑亭、五孔橋、望柱、石像生、下馬脾、神廚庫、牌樓門、神道碑亭、東西朝房、三路三孔拱券橋、東西班房、隆恩門、東西燎爐、東西配殿、隆恩殿、陵寢門、二柱門、石五供、方城、明樓、寶城、寶頂、地宮。

地宮內葬六人,分別為聖祖仁皇帝、孝誠仁皇后、孝昭仁皇后、孝懿仁皇后、孝恭仁皇后、敬敏皇貴妃。

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二月二十日,景陵隆恩殿被大火燒毀,相關事件處理僅花了20天就草草了結,起火原因至今不明,此後得到重新修繕。1945年,景陵地宮遭到張盡忠、王紹義等人大規模盜掘,相傳有盜墓者在揭開清聖祖棺蓋時遭到灼傷。景陵地宮的盜口在之後的七年中一直處於開放狀態,直到1952年清東陵成立了文物保管所才重新將地宮封閉起來。1952年,曾於嘉慶十六年(1811年)得到大規模維修的景陵大碑樓,因雷擊而完全焚毀。1995年到1996年,清東陵文物管理處對景陵的地面建築進行了一次全面的修繕,使景陵的地面建築基本上已經恢復歷史原貌。

裕陵

裕陵是清高宗的陵寢,位於清東陵陵區內的勝水峪。這座皇陵始建於乾隆八年(1743年),乾隆十七年(1752年)主體工程基本完工,但其最終建成時間由於尚未發現明確記載而一直存有爭議。整個陵寢由聖德神功碑亭、五孔橋、石像生、牌樓門、神道碑亭、隆恩門、配殿、隆恩殿、方城、明樓、寶頂以及地宮等主體建築組成,其神道南端與孝陵相連。

清裕陵內共葬有6人,分別是乾隆皇帝、孝賢純皇后、孝儀純皇后、慧賢皇貴妃、哲憫皇貴妃、淑嘉皇貴妃,這也讓裕陵成為地宮中埋葬人數最多的清代皇陵。1928年,清裕陵地宮被從影壁下鑿出盜洞,地宮遭到嚴重盜掘,屍骨位置被完全擾亂,地宮內的陪葬物品被大量盜掘。

景陵妃園寢

清景陵妃園寢位於景陵東側,始建於康熙二十年(1681年),一開始被稱作妃衙門,直到雍正五年(1727年)才被尊為妃園寢。共有宮門1座,單檐歇山頂,面闊3間,縱深2間。前有馬槽溝1道,正中建單孔拱橋1座,東側石平橋1座,橋北面是用磚鋪成的廣場。宮門外東西兩側各有5間廂房,東西值班房各3間。在宮門後面的東側有燎爐1座。正面享殿1座,單檐歇山頂,面闊5間,進深3間。大殿後面是園寢門,中間有門樓,兩側角門是隨牆門。園寢

池恩彩與車奕憲:令人動容的愛情與遺憾

韓國兩位影視巨星池恩彩和車奕憲曾締造了一段令人津津樂道的愛情故事。2003年,池恩彩和車奕憲在電視劇「好想談戀愛」中結緣,當時池恩彩憑藉出色演技獲得了韓國電影大鐘獎最佳女新人獎,而車奕憲則憑藉帥氣外表和陽光氣質贏得了廣大觀眾的喜愛。

在戲裡戲外,池恩彩和車奕憲都表現出彼此的欣賞和好感。2004年,兩人承認戀情,這段戀情瞬間轟動了整個韓國娛樂圈。他們公開互動、出席活動,向大眾展示了他們真摯的感情。

池恩彩與車奕憲的愛情並非一帆風順,兩人於2007年宣佈分手。據傳,他們的分手是因為工作行程繁忙,聚少離多,導致感情出現裂痕。分手後,池恩彩和車奕憲都備受傷痛,他們在公開場合都避免提及彼此。

然而,命運弄人。2014年,正在拍攝電視劇的車奕憲發生嚴重車禍,不幸身亡,年僅32歲。池恩彩聞此噩耗,悲痛萬分。她無法接受愛人的離去,一度陷入抑鬱。

在車奕憲的葬禮上,池恩彩難掩悲痛,但她還是強忍淚水,表達了對車奕憲的深情。她説:「奕憲,我們曾約定要一起變老,但你卻提前離開了。我無法相信這一切是真的,我永遠會懷念你。」

延伸閲讀…

池恩彩車亦憲漫畫第一次戀愛

阿波’s Endeavour (中文,台語) – Page 6

車奕憲的離世對池恩彩的打擊是巨大的。她一度暫停演藝事業,沉澱自己。直到2016年,池恩彩才復出,並出演了電影「下女」。這部電影讓她重拾了對演戲的熱情,也讓她走出了陰霾。

池恩彩與車奕憲的愛情故事讓人們見證了愛情的美好與殘酷。儘管他們的愛情沒有圓滿結局,但他們之間的真摯感情永遠留在了觀眾的心中。

年表

年份 事件
2003 池恩彩和車奕憲在「好想談戀愛」中結緣
2004 池恩彩和車奕憲承認戀情
2007 池恩彩和車奕憲宣佈分手
2014 車奕憲發生車禍身亡
2016 池恩彩復出出演電影「下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