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鄭州,中國河南省和中原城市羣的聯合中心,位於中國腹地,九省通衢,是河南省首府,也是重要的工業城市和優秀旅遊城市。鄭州擁有悠久的歷史文化,曾是夏朝和商朝的都城,有「商城」之稱。
-
1923年,河南省政府遷至洛陽,洛陽成為河南省會。1932年,日軍進攻上海,國民政府定洛陽為行都,並一度遷洛辦公。1939年秋,河南省政府再次遷洛,洛陽第二次成為河南省會。
-
1948年,洛陽被中國共產黨接管後,洛陽縣城區置市。洛陽市人民民主政府成立。1949年12月,洛陽市人民民主政府改稱洛陽市人民政府。1954年,洛陽市升格為河南省直轄市。
-
洛陽牡丹根植河洛大地始於隋、盛於唐、甲天下於宋,有詩云「洛陽地脈花最宜,牡丹尤為天下奇」。相傳唐武則天寒冬設宴賞花,令百花綻放,唯牡丹不從,貶之洛陽。豈知牡丹遷洛後竟吐蕊怒放,武後聞知,命火燒牡丹。牡丹枝幹燒焦,次年卻依舊葉榮華髮,且花更大,色更艷。洛陽牡丹遂馳名天下做花魁,洛陽人培育牡丹、觀賞牡丹亦日盛成俗。唐代大詩人白居易都曾有詩描述花開時節的洛陽城。
-
白居易詩云:「洛城春夜月如霜,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
洛陽作為王都大邑,自然成為歷代騷人墨客彰顯才華的必趨之地;這裡的名勝古跡和自然風光是河洛文學發展的沃土。歷代以來無數文人墨客在河洛大地上揮翰著文,留下了不可勝計的絢麗華章。河洛文學,以漢、魏、唐、宋為標誌,在中國古代文學史上經歷了無比的輝煌。正所謂:河洛自古富才強,漢魏文章半洛陽。
-
「洛陽紙貴」比喻文藝作品廣泛流傳,紙價上漲,最經典例子就是左思的《三都賦》。左思閉門宜春裡,構思十年,傑作《三都賦》使「洛陽紙貴」;潘岳揮筆敍哀情,風韻清麗,瀟灑洛陽城令「擲果盈車」。從「樂不思蜀」到「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河洛文學再添千古流傳的典故傳説;從陸機的《洛陽記》到楊炫之的《洛陽伽藍記》,更以文學的手筆使古洛陽的輝煌永載史冊。
-
牡丹歷來被譽為「花中之王」,富麗堂皇,國色天香,自古就有富貴吉祥、繁榮昌盛的寓意。洛陽牡丹園是以牡丹著稱的公園。位於澗西區西苑中路中段。建於1956年,牡丹為該園的主要花木,有牡丹花壇10個,種植牡丹3960株,200多個品種。中國國家牡丹園建於1985年,栽植牡丹近400個品種,共20萬株。1992年被中國林業部命名為國家牡丹基因庫。因該園地處邙山,花期晚於市區。
-
洛陽三面環山,有兩條大河穿過。洛陽市地處九州腹地,位於中國第二階梯與第三階梯交界帶,歐亞大陸橋東段,在東經111°8′ – 112°59’、北緯33°35′ – 35°05’之間,東西長約179公里,南北寬約168公里。橫跨黃河中游南北兩岸,東鄰鄭州,西接三門峽,北跨黃河與焦作接壤,南與平頂山、南陽相連。地勢西高東低,境內山川丘陵交錯,地形複雜多樣,其中山區面積佔45.51%,丘陵面積佔40.73%,平原面積佔13.8%。[19]洛陽的山脈主要由伏牛山、崤山、熊耳山、外方山四大山系構成,周圍有鬱山、邙山、青要山、荊紫山、周山、櫻山、龍門山、香山、萬安山、首陽山、嵩山等。這些山絕大部分位於欒川、嵩縣、洛寧、汝陽境內,新安、宜陽、偃師、伊川、孟津也有分佈。境內河渠密佈,分屬黃河、淮河、長江三大水系,黃河、洛河、伊河、清河、磁河、鐵灤河、澗河、瀍河等10餘條河流蜿蜒其間。洛陽境內山川縱橫,河渠密佈,古代有「四面環山六水並流、八關都邑、十省通衢」之稱。
-
洛陽市森林植物中有高等植物173科、830屬、2308種及198個變種、6個變型,有珍貴的領椿木、鐵杉、連香、銀杏、山白芍等樹種,有華山松、冷杉、樺、油樺等林木。洛陽市野生動物資源豐富,全市有陸棲脊椎動物342種,其中有珍稀動物190餘種,主要有獐、貂、水獺、大鯢及多種珍貴鳥類。天然藥物480餘種,有黨參、黃芩、防風、天麻等珍貴藥材;礦產資源方面,洛陽礦產資源豐富,開發前景廣闊。已探明有鉬、鋁、金、銀、鎢、煤、鐵、鋅、水晶、鉛等甲類礦產資源26種,這些礦藏儲量大,品位高,易於開採利用。其中鉬礦儲量居全國首位,為世界三大鉬礦之一;水利資源方面,黃河中下游最大的水利樞紐工程小浪底水利樞紐工程位於洛陽市孟津縣和河南省濟源市交界處的黃河幹流主河道上。
-
位於暖温帶南緣向北亞熱帶過渡地帶,光照充足,屬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春季乾旱,夏熱多雨,秋季温和,冬季寒冷。年均氣温14.86℃,熱量分佈因受地貌影響,各地差異較大。黃河、洛河、伊河等河谷地帶及其附近的丘陵和緩坡山地,年平均氣温12.1 – 14.5°С,其中西南部山區為低值區,年平均氣温12.1 – 16.°C,伊川、宜陽為高值區,年平均氣温14.5°C,其餘各縣在13.8度以上。全市年平均降水量530 – 1100毫米,山地為多雨區,河谷及其附近的丘陵區為少雨區。降雨量自東南向西北遞減。洛陽地區年日照2083 – 2246小時,日照率47 – 53%。一年中以5 – 8月最多,月日照一般都在200小時以上。洛陽的這種氣候非常適合牡丹花的生長,這也是洛陽牡丹名滿天下的原因之一。遊洛陽的最佳季節是秋天,「九月九日登高日」,秋高氣爽,登山賞菊。4月也是不錯的選擇,雖然天氣有些乾燥,但可以欣賞無數牡丹爭芳鬥豔的奇麗景象。[20]
-
洛陽位於洛水之北,「陽」是山的南面,故而取名為「洛陽」。洛陽是夏朝和商朝的都城,漢以後為古都。還有白馬寺、關林等古蹟。近代洛陽有世界著名的龍門石窟和白馬寺等。隋朝在洛陽附近建造了隋唐大運河。唐代的洛陽是世界四大都市之一,也是絲綢之路的東方起點。洛陽在政治、經濟、文化上在中國歷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清光緒年間,洛陽舉辦賽會,徵集來自世界各地的參展作品。清末管轄75個縣。1923年河南省會遷至此,成為直轄市。1947年河南省政府遷移,1948年洛陽市人民政府成立直轄。2004年,洛陽由洛陽市改稱河南省洛陽市,成為地級市。
-
洛陽是重要的工業城市。洛陽有超過1,000家工業企業,主要產業包括重工業製造、汽車製造、電子、紡織、化工、食品加工、電力和建築。洛陽是中國最大的拖拉機生產基地,也是中國重要的汽車製造中心之一。洛陽還擁有眾多研究機構和大學,包括洛陽師範大學、河南科技大學和洛陽理工學院。洛陽也是一個重要的旅遊目的地。洛陽擁有眾多歷史遺跡,包括龍門石窟、白馬寺和洛陽博物館。洛陽還舉辦一年一度的洛陽牡丹花會。
-
洛陽是中國歷史上建都最早朝代最多、歷時最長的城市。「洛邑」是指周朝的洛陽,春秋時洛邑被毀,周平王把王城東遷到周王城的東邊,並改名為「王城」。王城即洛陽東周王城,也是東西周的王城。「雒陽」泛指洛陽,隋朝始確定「洛陽」為洛陽的正式名稱。戰國時期魏惠文王定都大梁(今開封),東周王室東遷洛邑。前279年,魏相國白起攻破東周王城,東周王室滅亡,洛邑廢。漢代定都長安(今西安),因需要加強對西北少數民族的統治,在洛邑置「河南郡」。東漢時,隨著中原地區經濟、政治中心東移,洛陽已成為全國最大的商業城市和重要政治中心。「建武二年(公元26年)罷河南郡。」「建武二十二年(公元46年)復置河南郡,治洛陽,領24縣。」當時前14年升為「司隸校尉部」,由中央政府直接統治,轄7公國、24縣,王喬封為河南太守。光武帝建武期間,曾六次東巡洛邑,歷時30個月。公孫述在四川稱帝後,光武帝親率軍隊西征,回洛後,又在此停留一年半。到了東漢後期,政治腐敗,宦官勢力極大,地方官吏派系林立,明帝、章帝、和帝、安帝、順帝時期都發生過「黨錮之獄」。其中以靈帝的黨錮之獄最為嚴重,大批學者、官吏和外戚被殺、禁錮,史稱「黨錮之禍」,歷十餘年而未能平息。
-
洛陽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全市共有46個民族成份,其中漢族人口約佔全市總人口的98.8%,其他少數民族約佔全市總人口的1.2%,其中超過1000人的民族有回族、滿族和蒙古族等。少數民族以回族為主,近6萬人,佔少數民族人口的80%以上。至2010年11月,洛陽市常住人口為6549486人,其中男性人口佔50.48% ,女性人口佔49.52%。[36]2020年全市常住人口中,漢族人口為6,987,691人,佔99.02%;各少數民族人口為69,008人,佔0.98%。與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漢族人口增加504,276人,增長7.78%,佔總人口比例增加0.04個百分點;各少數民族人口增加2,482人,增長3.73%,佔總人口比例下降0.04個百分點。
-
與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漢族人口增加504,276人,增長7.78%,佔總人口比例增加0.04個百分點;各少數民族人口增加2,482人,增長3.73%,佔總人口比例下降0.04個百分點。2010年,洛陽市常住人口為6549486人,其中男性人口佔50.48% ,女性人口佔49.52%。[36]至2010年11月,洛陽市常住人口為6549486人,其中男性人口佔50.48% ,女性人口佔49.52%。[36]2020年全市常住人口中,漢族人口為6,987,691人,佔99.02%;各少數民族人口為69,008人,佔0.98%。
-
中國最早的歷史文獻「河圖洛書」出自洛陽,河洛文化是中華文化的重要源泉,河即黃河,洛即洛水。洛陽同時也是聯合國授予的世界文化名城。現代的洛陽擁有龍門石窟、白馬寺、關林等歷史名勝,洛陽牡丹、水席、杜康酒等傳統文化,以及二里頭遺址、東周王城、漢魏洛陽城和隋唐洛陽城等國家古都遺址。
-
洛陽是中國河南省洛陽市下轄的地級市,河南省及中原城市羣的副中心城市,是河洛文化和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2][3]。有十三個正統朝代[4],和二十多個政權將洛陽設為文化、經濟、行政中心,擁有5000多年文明史、4000多年建城史[5][6]和1500多年建都史,是中國歷史上建都最早朝代最多、歷時最長的城市[7]。洛陽也是隋唐大運河的中心城市和絲綢之路的東方起點。[2]洛陽有三項六處世界文化遺產和四項五處5A級景區,是首批經中國國務院批准的享有地方立法權的13個較大的市之一,重要的工業城市和優秀旅遊城市,也是首批中國創新型試點城市,中原經濟區和中原城市羣的副中心城市。[8]洛陽全境總面積15,230平方公里,全市常住總人口約708萬人,居民以漢族為主,母語為中原官話洛嵩片洛陽話[9]。市人民政府駐洛龍區開元大道228。
洛陽:十三朝古都,文化名城
洛陽,地處中國中部,黃河南岸,是一座歷史悠久、文化燦爛的古都。自西周時期建城以來,先後有十三個王朝在洛陽建都,總時長達一千五百餘年,故有「十三朝古都」之稱。
洛陽的建城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1世紀,當時周公旦奉周武王之命,營建洛邑,作為東周的都城。此後,東漢、曹魏、西晉、北魏、隋唐、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等十三個王朝也先後在洛陽定都。
洛陽作為十三朝古都,不僅是政治中心,更是文化繁榮之地。洛陽擁有眾多的歷史文化古蹟,其中最著名的有龍門石窟、白馬寺、洛陽博物館等。
洛陽歷史文化古蹟一覽表
古蹟名稱 | 朝代 | 類型 |
---|---|---|
龍門石窟 | 北魏 | 石窟寺 |
白馬寺 | 東漢 | 佛教寺廟 |
洛陽博物館 | 現代 | 綜合性博物館 |
漢魏洛陽城遺址 | 漢魏 | 古城遺址 |
天子駕六博物館 | 唐 | 考古博物館 |
關林 | 清 | 名人陵墓 |
除了歷史文化古蹟,洛陽還擁有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如洛陽牡丹、洛陽水席、洛陽皮影戲等,這些都是洛陽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延伸閲讀…
洛陽市_百度百科
【2024】洛陽旅遊攻略,人氣景點,酒店推介,熱門活動及餐廳
總的來説,洛陽是一座歷史悠久、文化燦爛的古都,擁有眾多的歷史文化古蹟和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十三朝古都,洛陽不僅是政治中心,更是文化繁榮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