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現在叫什麼】洛陽現在叫什麼 |長安為何改名為西安 |古代的長安 |

【洛陽現在叫什麼】洛陽現在叫什麼 |長安為何改名為西安 |古代的長安 |

洛陽市(漢語拼音:Luòyáng,郵政式拼音:Loyang)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河南省下轄地級市,河南省及中原城市羣副中心城市,是河洛文化和華夏文明地[2][3]。

有十三個正統朝代[4],和二十多個政權洛陽設為文化、經濟、行政中心,擁有5000多年文明史、4000多年建城史[5][6]和1500多年建都史,是中國歷史上建都朝代多、城市[7]。

洛陽是隋唐大運河中心城市和絲綢之路東方起點。

[2]
洛陽有三項六處世界文化遺產和四項五處5A級景區,是首批中國國務院批准的享有地方權13個市之一,工業城市和旅遊城市,是首批中國創新型試點城市,中原經濟區和中原城市羣副中心城市。

[8]洛陽全境總面積15,230平方公里,全市常住總人口708萬人,居民漢族主,母語中原官話洛嵩片洛陽話[9]。

市人民政府駐洛龍區開元大道228。

洛陽位於洛水之北,水之北謂「陽」,故名洛陽,中華五千年文明朝代官方稱中國、斟鄩、西亳、洛邑、成周、王城、京師、京都、雒陽、東京、帝京、京洛、洛城、神京、南、東都、神、西京、河南、中京。

境內有伊、洛兩水,稱伊洛。

洛陽地處中原,雄踞天下,八關環繞山川縱橫,西依崤山,函谷關通關隴,東臨嵩嶽,北靠太行黃河,南望伏牛、熊耳,有「河山拱戴,形勢甲於天下[10]」説。

洛陽其四面環山、八關邑地理優勢,成為歷代帝王青睞之所;因其承東啟西、連接南北居中位置,成為古往今來水陸交通要地。

洛陽中心河洛地區是中華文明發源地[11]。

洛河兩岸30公里範圍內,分佈着夏都斟鄩[12]、商都西亳、東周王城、漢雒陽城和隋唐洛陽城五大都城遺址,此外周邊有諸如鄭州、開封、商丘、許昌中原古都羣。

而洛陽城北邙山陵墓羣,眾多古代帝王、名人墳塚所在地。

洛陽城自夏朝開始,有十三個正統朝代和二十多個政權設為行政中樞,該城中心河洛地區是華夏文明核心地,華夏、中華、中土、中國、中原、中州稱謂源自於古老洛陽城和河洛文明[13]。

形成於東漢時期,班超、甘英開闢,洛陽起點舉世聞名「絲綢之路」[13],可以直馳地中海東岸,明駝宛馬,絡繹不絕。

《後漢書》有記載:「其王常通使於漢,而安息漢繒彩交市,故遮閡不得自達」。

漢魏洛陽城通達西域延續曹魏、西晉直到北魏,隋唐時期隋唐洛陽城取代,定鼎門是絲綢之路世界文化遺產。

作為隋唐大運河中心樞紐,東都建成,隋煬帝楊廣遷洛陽,實現萬國來朝華夏夢。

《資治通鑑》作者、北宋史學家司馬光曾作 《過故洛陽城》:「煙悉雨嘯黍華生,宮闕簪裳帝京。

若問古今興廢事,請君只看洛陽城[14]。

」 洛陽城設計上影響到了時期海外城市格局,例如日本京都、奈良城市是仿照唐朝洛陽、北魏洛陽都城建立[15],於中世日本造訪京都稱「上洛」[16]。

元代以前,洛陽認為是中國天然法定都城,一統王朝多洛陽或陪都,割據政權進入洛陽作為逐鹿目標和自身正統性象徵,這一時期洛陽歷史承載了中國古代文明。

於流傳著「定鼎嵩洛」、「宅茲中國」説法[17],許多學者名人、考古界和帝王政客公認為是華夏文明正統象徵。

元代後戰亂和政治經濟中心轉移,洛陽地位有所下降,退化為中部地區一個普通縣水平,這一時期洛陽歷史折射了中國各地方農業社會晚期普遍狀況。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以來,洛陽人口數量、城市規模和工商業發展有飛躍,成為重工業製造和歷史文化旅遊聞名城市,這一時期洛陽歷史反映了一個內陸城市現代化建設歷程。

洛陽三面環山,有兩條大河穿過。

洛陽市地處九州腹地,位於中國第二階梯第三階梯交界帶,歐亞大陸橋東段,東經111°8′ – 112°59’、北緯33°35′ – 35°05’之間,東西長約179公里,南北168公里。

橫跨黃河中游南北兩岸,東鄰鄭州,西接三門峽,北跨黃河焦作接壤,南平頂山、南陽。

地勢西高東,境內山川丘陵交錯,地形複雜多,其中山區面積佔45.51%,丘陵面積佔40.73%,平原面積佔13.8%。

[19]
洛陽山脈主要伏牛山、崤山、熊耳山、外方山四大山系構成,周圍山、邙山、青要山、荊紫山、周山、櫻山、龍門山、香山、萬安山、首陽山、嵩山。

這些山大部分位於欒川、嵩縣、洛寧、汝陽境內,新安、宜陽、偃師、伊川、孟津有分佈。

歷代以來無數文人墨客河洛地上揮翰著文,留下了不可勝計華章。

洛陽現在叫什麼 Play

洛陽境內山川縱橫,河渠佈,古代有「四面環山六水併流、八關邑、十省通衢」稱。

生物資源方面,洛陽市森林植物中有高等植物173科、830屬、2308種及198個變種、6個變型,有領椿木、鐵杉、連香、銀杏、山白芍樹種,有華山松、冷杉、樺、油樺林木。

洛陽市野生動物資源,全市有陸棲脊椎動物342種,其中有動物190餘種,主要有獐、貂、水獺、大鯢及多種鳥類。

天然藥物480餘種,有黨參、黃芩、防風、天麻藥材;礦產資源方面,洛陽礦產資源,開發前景。

探明有鉬、鋁、金、銀、鎢、煤、鐵、鋅、水晶、鉛甲類礦產資源26種,這些礦藏儲量大,品位,易於開採利用。

其中鉬礦儲量居全國首位,為世界三大鉬礦之一;水利資源方面,黃河中下游水利樞紐小浪底水利樞紐工程位於洛陽市孟津縣和河南省濟源市交界處黃河幹流主河道上。

洛陽位於温帶南緣向北亞熱帶過渡地帶,光照,屬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春季乾旱,夏多雨,秋季,冬季。

年均氣温14.86℃, 熱量分佈受地貌影響,各地差異。

黃河、洛河、伊河河谷地帶及其附近丘陵和緩坡山地,年氣温12.1 – 14.5°С,其中西南部山區低值區,年氣温12.1 – 16.°C,伊川、宜陽高值區,年氣温14.5°C,其餘各縣13.8度以上。

全市年降水量530 – 1100毫米,山地多雨區,河谷及其附近丘陵區少雨區。

降雨量東南向西北遞減。

洛陽地區年日照2083 – 2246時,日照率47 – 53%。

一年中5 – 8月多,月日照200時以上。

洛陽這種氣候適合牡丹花生長,這是洛陽牡丹名天下原因之一。

遊洛陽最佳季節是秋天,「九月九日登高日」,秋高氣爽,登山賞菊。

4月是選擇,雖然天氣有些乾燥,但可以欣賞無數牡丹爭芳鬥豔奇麗景象。

[20]
1912年,中華民國北洋政府建立後,廢清代河南府,設河洛道,道尹公署駐洛陽,轄洛陽、偃師19縣。

1923年,河南省長公署遷於洛陽,洛陽成為河南省會。

1932年,日軍進攻上海,國民政府定洛陽為行,並一度遷洛辦公。

1939年秋,河南省政府遷洛,洛陽第二次成為河南省會。

1948年,洛陽中國共產黨接管後,洛陽縣城區置市。

洛陽市人民民主政府成立。

1949年12月,洛陽市人民民主政府改稱洛陽市人民政府。

1954年,洛陽市升格為河南省直轄市。

1955年,洛陽縣撤銷,一部分併入洛陽市,其餘部分劃入偃師、孟津縣。

1956年,建成洛陽市老城區、西工區、澗西區和郊區,次年成立瀍河區。

1982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成立吉利區。

1983年,新安縣、孟津縣、偃師市改隸洛陽市。

1986年,洛陽地區撤銷,洛寧縣、宜陽縣、嵩縣、欒川縣、汝陽縣、伊川縣改屬洛陽市。

1993年,偃師縣改為偃師市,1986年臨汝縣(今汝州市)劃入平頂山市。

2000年6月,洛陽郊區更名洛龍區。
洛陽現在叫什麼

2007年3月,伊濱區(伊洛工業園區)管委會成立,2009年元月伊濱區整體代管諸葛、李村兩鎮,統一領導和管理區域內行政、經濟和社會事務,2010年10月代管龐村、佃莊和寇店三鎮。

現管轄5個鎮,106個行政村,總面積280平方公里,總人口25.5萬人。

2021年3月16日,撤銷縣級偃師市,設立洛陽市偃師區,以原偃師市行政區域偃師區行政區域;撤銷孟津縣、洛陽市吉利區,設立洛陽市孟津區,原孟津縣、吉利區行政區域孟津區行政區域[27]。

另外,洛陽市設立以下經濟功能區:中國(河南)貿易試驗區洛陽片區、國家級洛陽技術產業開發區、伊濱區(原伊洛工業園區)、龍門文化旅遊園區、吉利華陽產業集聚區。

1 – 澗西區數字包含洛陽技術產業開發區轄2街道;
2 – 洛龍區數字包含伊濱區(伊洛工業園區)所轄5鎮,面積279.95平方公里;
3 – 欒川縣、嵩縣、宜陽縣全境外國人開放。

[33]
2022年末常住人口707.9萬人[34],上年末增加1.0萬人,其中全市城鎮常住人口470.6萬人。

2020年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全市常住人口7,056,699人[35]。

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6,549,941人相比,十年增加了506,758人,增長7.74%,年增長率為0.75%。

其中,男性人口3,549,442人,佔總人口50.3%;女性人口3,507,257人,佔總人口49.7%。

總人口性別(女性100)101.2。

0-14歲人口1,471,482人,佔總人口20.85%;15-59歲人口4,293,284人,佔總人口60.84%;60歲及以上人口1,291,933人,佔總人口18.31%,其中65歲及以上人口915,231人,佔總人口12.97%。

居住城鎮人口4,585,335人,佔總人口64.98%;居住鄉村人口2,471,364人,佔總人口35.02%。

夏、商、周三代,洛陽是人口集中地區,公元前770年,平王遷都洛邑,人口增。

公元前650年,周襄王時,國都洛陽居住人口達11.7萬人,是世界第二大城市。

秦漢洛陽人口持續發展,東漢形成第一個峯,人口增至51萬,東漢末年人口劇減,曹魏時恢復,到西晉達規模。

晉末兵燹,人口,或死亡,或外遷,數量迅速減少;北魏遷都洛陽,使得人口劇增,形成洛陽歷史上人口發展第二個峯。

北魏後期,政局動盪,人口發展呈下降趨勢;隋唐鼎盛時期,洛陽人口有100餘萬,形成第三次人口發展峯;北宋時期,人口發展速度;靖康,居民大量南遷江浙閩粵地,以至元朝,洛陽人口不足五萬人;明清時期,洛陽人口發展速度維持一個中等縣水平。

洛陽是個移民城市,居民來中國大陸各地。

中華民國初期發生災荒,當時洛陽人口減少,許多人逃往臨近省份(如陝西,山東,湖北),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發起「支援國家建設運動」,大量知識分子,工人東北、上海,江蘇地遷入洛陽,這些人及其後裔洛陽城市人口中比例,佔40%強。

澗西區和西工區外來移民多,原因主要是該地區是洛陽新區和大型國有企業聚集區,這一地區普通話使用率,而老城區瀍河回族區大多原住居民,講洛陽話主。

洛陽是個多民族聚居地方。

全市共有46個民族成份,其中漢族人口佔全市總人口98.8%,其他少數民族佔全市總人口1.2%,其中超過1000人民族有回族、滿族和蒙古族。

少數民族回族主,近6萬人,佔少數民族人口80%以上。

2010年11月,洛陽市常住人口6549486人,其中男性人口佔50.48% ,女性人口佔49.52%。

[36]
2020年全市常住人口中,漢族人口6,987,691人,佔99.02%;各少數民族人口69,008人,佔0.98%。

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漢族人口增加504,276人,增長7.78%,佔總人口比例增加0.04個百分點;各少數民族人口增加2,482人,增長3.73%,佔總人口比例下降0.04個百分點。

中國歷史文獻「河圖洛書」出自洛陽,河洛文化是中華文化源泉,河即黃河,洛即洛水。

洛陽同時是聯合國授予世界文化名城。

現代洛陽擁有龍門石窟、白馬寺、關林歷史名勝,洛陽牡丹、水席、杜康酒傳統文化,以及二里頭遺址、東周王城、漢魏洛陽城和隋唐洛陽城國家古都遺址。

洛陽作為王大邑,成為歷代人墨客彰顯才華地;這裡名勝古跡和風光是河洛文學發展沃土。

歷代以來無數文人墨客河洛地上揮翰著文,留下了不可勝計華章。

河洛文學,以漢、魏、唐、宋為標誌,中國古代文學史上經歷了無比。

所謂:河洛富才強,漢魏文章半洛陽。

先秦時期,《詩經·周南》中大多數作品產生於河洛地區,其中《關雎》幾千年來世人傾訴著河洛人綿綿情思。

作家賈誼是洛陽才子,他既有譽為「西漢鴻文」《過秦論》,大氣磅礡,情采飛揚;有視為代表漢代體賦創作成就《吊屈原賦》和《鵩鳥賦》,情感,哲理。

班彪影響先,班固傾力撰寫,班昭補編後,「三班洛陽著《漢書》」成為千古話;班固寫《兩賦》首揚東,張衡「精思傅會」作《二京賦》成為「長篇之極軌」。

王充正文風,批判;蔡邕擅文章,行文;趙壹作《刺世嫉賦》,詩人怒髮衝冠;蔡文姬寫《詩》和《胡笳十八拍》,才女蘸血淚。

建安時期,曹氏三父子嗜好文學,「建安七子」為代表一大批志高才作家聚其周圍,呈「眾星拱月」勢。

雖然他們多數作品並不是作於洛陽,但是,他們本人洛陽有不解之緣,他們創作洛陽關係密切佳作少數。

如曹操《蒿里行》和《薤露行》是傷悼洛陽被毀;孔融成名於洛陽;譽為「建安」曹植才高八斗,超然,《送應氏》和《贈白馬王彪》兩篇名作產生洛陽有關,他創作《洛神賦》令人銷魂。

正始後,「竹林七賢」和「金谷二十四友」齊聚洛陽,他們各具風采,爭奇鬥艷,使洛陽成了文學藝術薈萃,為河洛大地留下了無數瑰麗華章。

左思閉門宜春裡,構思十年,傑作《三賦》使「洛陽紙」;潘岳揮筆敍哀情,風韻,洛陽城令「擲果盈車」。

從「思蜀」到「司馬昭心,路人皆知」,河洛文學添千古流傳典故傳説;陸機《洛陽記》到楊炫之《洛陽伽藍記》,文學手筆使古洛陽永載史冊。

唐代,詩人李白著有〈春夜洛城聞笛〉,杜甫他20歲以前生活洛陽,河洛文化陶冶了他性情品質;後一次告別洛陽,他沿途寫下了「三吏」、「三」,達到其詩歌創作顛峯。

後來白居易幽居履道裡,他洛陽居住長達18年之久,洛陽大地上處處有他足跡,他詩中處處可見洛陽描寫。

他留下3000多首詩中,謳歌洛陽多達800餘首,為河洛文學留下了眾多璀璨奪目的佳句。

韓愈教學東,廣聚賢,提攜後進,洛陽稱為自己故鄉;杜牧科考東都,溢,文思泉湧,成就功名洛陽開始。

詩鬼李賀作為唐詩百花中一朵奇葩,詩歌創作嘔盡心血,故鄉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其有影響。

另外,像古文運動先驅者獨孤及、詩豪劉禹錫、中唐大才子元稹、詩人盧仝人河洛文學發展作出了貢獻。

北宋之際,西京洛陽文人才子逗留地和許多開國元勳功成身退之所,如歐陽修、司馬光,以及四朝元老呂蒙正、宰相富弼、西京留守文彥博。

這些華人們,詩會友,洛陽寫下了眾多詩詞名篇,對北宋前期文學發展起著推動作用。

牡丹歷來譽為「花中之王」,富麗堂皇,國色天香,有吉祥、昌盛寓意。

洛陽牡丹根植河洛大地始於隋、盛於唐、甲天下於宋,有詩云「洛陽地脈花,牡丹天下奇」。

相傳唐武天寒冬設宴賞花,令百花綻放,唯牡丹,貶洛陽。

豈知牡丹遷洛後吐蕊怒放,武後聞知,命火燒牡丹。

牡丹枝幹燒焦,次年依舊葉榮華髮,且花,色。

洛陽牡丹馳名天下做花魁,洛陽人培育牡丹、觀賞牡丹日盛。

唐代詩人白居易有詩描述花開時節洛陽城。

白居易詩云:
今天,洛陽牡丹栽培作為發展旅遊經濟資源之一,市內和郊區有幾個大型牡丹栽培基地,它們兼有旅遊、研究作用,每個基地有火車站公交車。

1983年起,每年四月上中旬舉辦洛陽牡丹花會,洛陽牡丹花會是中國四大名會之一。

自2011年起,河南省洛陽牡丹花會正式升格中國洛陽牡丹文化節,文化部和河南省人民政府主辦,河南省文化廳和洛陽市人民政府承辦。

王城公園建於古代東周王城遺址上,故名王城公園,是洛陽觀賞牡丹場所。
洛陽現在叫什麼

始建於1956年,栽植牡丹2萬株,有320個牡丹品種,建有牡丹閣、牡丹仙子花壇羣觀賞佳景。

每年4月15日25日牡丹花會期間遊人如織。

西苑公園位於洛陽市澗西區南昌路和九都路交接處,原名植物園,建於隋朝西苑遺址上,故更名西苑公園。

該園建於1958年,種植牡丹近200個品種,共6000餘株。

洛浦公園位於洛河兩岸,是河南省開放式城市帶狀公園,東西綿延長達16公里,總面積近1200萬平方米。

上陽宮、同樂園,華林園,洛神浦和濱河遊園五大園區組成。

牡丹公園是牡丹著稱公園。

位於澗西區西苑中路中段。

建於1956年,牡丹該園主要花木,有牡丹花壇10個,種植牡丹3960株,200多個品種。

中國國家牡丹園建於1985年,栽植牡丹近400個品種,共20萬株。

1992年中國林業部命名國家牡丹基因庫。

該園地處邙山,花期晚於市區。

中國國花園位於隋唐古城遺址上,東起洛陽橋,西牡丹橋,南臨洛宜路,北洛浦公園南堤。

國花園隋唐歷史文化基礎,牡丹文化為主要內容,融歷史文化、牡丹文化和園林景觀一體,堪稱洛陽園林經典。

不食周粟:商末,武王伐紂時會八百諸侯於洛陽孟津,渡河後紂王軍隊交戰於牧野。

紂王奴隸陣前倒戈而敗,後自焚於鹿台,商朝滅亡,周朝建立。

伯夷、叔表達殷商忠心,決定不食周粟,隱居於首陽山採薇而食。

有婦人曰:「子義不食周粟,此周草木。

」二人絕食而死,葬於首陽山。

後人「不食周粟」一詞來表示。

債台高築:出自《漢書·諸侯王表序》。

周赧王56年(前259年),周赧王聯合楚國、魏國,攻打秦國圍困趙國都城邯鄲,當地賈借債。

結果只有楚國和燕國軍隊到達,合縱失敗。

事後當地富人周赧王討債,他躲到宮內一座高台內,此台後來稱為避債台,「債台高築」一詞用來表示負債纍纍。

懸梁刺股:傳説東周時期,洛陽的蘇秦拜鬼谷子師。

幾年後他變賣家產周遊列國,各國國君闡述自己政治主張,希望能施展自己政治抱負,但未能得到賞識。

此時蘇秦變得窮困回到洛陽,但是家人卻看不起他,於是蘇秦苦心攻讀。

頭髮束住吊房樑上,後來獲得合縱六國。

這懸梁刺股「懸梁」由來。

後《三字經》有名句「頭懸梁,錐刺股」。

而洛陽是關中進出中原路,並且背靠函谷關,因此洛陽成為了守護關中屏障。

洛陽現在叫什麼 Play

延伸閱讀…

長安為何改名為西安? | 説到我國的兩大古都,長安和洛陽是 …

洛陽市-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蘇秦回鄉後,他親人一改往日態度,「四拜自跪而謝」,妻子他態度轉變「前倨而後恭」。

蘇秦嘆息:「人生在世,地位財富,不可忽視啊」。

洛陽紙:西晉時文學家左思《三賦》見世後,風行洛陽,世家閥閲爭傳抄,市場上紙價迅速上漲。

「洛陽紙」由此而來。

挑肥揀:漢光武帝劉秀洛陽建立了第一座貴族大學太學。

有位叫甄宇老師學裏供職。

某年臘月三十,劉秀下詔賞賜太學裡老師每人一隻羊。

羊趕到太學大院後,於每隻羊大小不等、一,大家商量未能達成各方能接受分配方案。

這時甄宇説:「我們人師表,不能斤斤計,挑肥揀。

」説罷,他羊羣中挑出一隻羊牽了回去。

甄宇舉動使大家停止了爭論,羊羣大家分完。

後分羊話流傳開來,洛陽城裡人無讚揚甄宇,他起了別號「瘦羊博士」。

《史記·周本紀》認為洛陽盆地為「天下之中,四方入貢道里」。

[37]另外,中國很多地方有洛陽命名鎮或者村,追根溯源,這些地方命名和洛陽市有直接關聯,大部分是古代中原戰亂,洛陽一帶居民遷移到這些地方,表達故土思念而居住地定名洛陽,這些包括了福建泉州市洛陽鎮、韶關市洛陽鎮、隨州市洛陽鎮、河池市洛陽鎮、江西吉安市洛陽村、浙江餘杭仁和鎮洛陽村、獐山鎮洛陽村、廣東省州市洛陽村、湖南省婁底市洛陽灣村、台灣屏東縣鹽埔鄉洛陽村,以及近代取消洛陽鎮,包括陝西延安富縣洛陽鄉、貴州省貴陽市洛陽鎮、重慶市巫山縣洛陽鄉。

江蘇省常州市洛陽鎮也和洛陽市有直接關聯,當地洛陽西街秦觀祠內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碑文和《秦氏宗譜》記載,一秦姓禹夫出任河南洛陽縣尉死於任。

禹夫兒子因其父死於任,即當地改為洛陽。

日本京都別名洛陽[38],京都歷史時代京,到明治維新遷,一千多年來是日本。

京完全仿照唐代京師長安和東都洛陽來設計,不僅設計,連選址是中國風水。

京最初分成東西兩個部分,東側「左京」稱為「洛陽」,西側「右京」稱為「長安」。

雖然是當時風水術選址,但右京長安風水並,地處沼澤,開發工作沒有荒廢了。

京只剩下了左京「洛陽」。

於是,一千多年來京都稱為洛陽。

於稱為洛陽,日本明治維新之前,戰國大名帶兵攻入京都行動被代稱為「上洛」,上洛是諸如武田信玄戰國大名追求目標,中國春秋時期「問鼎中原」(稱霸諸侯)。

,京都附近近畿地區稱為「洛中」。

京都府內可見諸如「洛東」、「洛西」、「洛南」、「洛北」、「洛中」、「洛陽」之類地名。

京都之外,日本另一個城市奈良市古代稱為「平城京」,本打算仿照北魏「平城京」,但北魏遷到了洛陽,所以,奈良仿照漢魏洛陽城建造了奈良「平城京」。

近些年,日本誕生了「洛陽學」,是專門用來研究古都洛陽一門學科。

[39]
洛陽牡丹花會始辦於1983年4月15日,此後每年春季4月5月舉辦。

2011年洛陽牡丹花會升格國家級花會。

[40]牡丹花會「花媒,廣交朋友,宣傳洛陽,發展經濟」到「花會搭台、經貿旅遊唱戲,政府搭台、企業唱戲」, 牡丹花會成為洛陽發展經濟、招商引資、招才引智、招展引會、招團引遊平台和展示城市形象窗口,洛陽走向世界搭建了一座橋梁,成為世界瞭解洛陽名片。

北京、西安、洛陽和南京公認“中國四大古都”。
洛陽現在叫什麼

中國古代歷史長河中,元朝前,西安(長安)和洛陽長期以來是一統王朝或陪都。

從元朝開始,北京成為一統王朝。

而南京是中原經歷內後,南方各割王朝首選。

▲洛陽麗景門,見證過洛陽城四座古都中,北京是中國。

南京和西安目前是省會城市和區域中心城市。

而洛陽是例外,它不是省會,只是一個普通地級市。

東漢洛陽以來,洛陽作為一統王朝、陪都存在。

▲洛陽,絲綢之路東端的起點東漢後魏晉、隋朝和唐朝多個封建王朝洛陽。

夏商到北宋,共有13個王朝洛陽,洛陽因此稱為“十三朝古都”。

但自宋朝開封後,洛陽地位開始一落千丈。

元朝統一中國後設立了行省制度,奠定了今天地方制度。

洛陽所在中原地區被劃分為“河南-江北行省”,省會是開封。

元朝滅亡後,行省制度沿用至今,開封作為河南省會而存在。

1954年,河南省會開封遷往鄭州。

洛陽失去了成省會、提升政治級別機會。

那麼,洛陽什麼四大古都中如此“開低走”,怎樣(陪都)變成現在一個地級市呢?洛陽位於河南西部,它所在位置地處黃河支流洛水北岸(山南水北為“陽”)得名。

▲歷史上洛陽,主城區洛水北面歷史上,洛陽地處中原關中要道而備受統治者重視。

這洛陽多次提供了。

▲洛陽,扼守中原進出關中要道幾千年前,黃河流域氣候温暖濕潤、水源、土壤。

中原地區平原,是理想農耕地。

這人類繁衍發展提供了條件。

因此,中原成為了中華文明發源地。

夏商時期設中原地區。

古代,中原成為了“中國”代名詞。

▲關中平原,多山河谷地帶,利於建都秦朝統一中國後,關中平原鹹陽、長安成為了封建王朝核心。

西漢取代秦朝後,關中長安。

公元前114年,張騫開中國和西方絲綢之路,長安成為了陸上絲綢之路起點。

生產力水平提高,關中地區得到了進一步開發,人口增長迅速。

然而,關中平原面積,生產糧食滿足統治要求。

統治者需要中原地區江南運輸糧食,維繫關中核心統治。

而洛陽是關中進出中原路,並且背靠函谷關,因此洛陽成為了守護關中屏障。

延伸閱讀…

古代的長安,洛陽現在叫什麼?

洛陽- 維基百科,自由嘅百科全書

▲洛陽,進出中原和關中路洛陽地處黃河濱和洛水交匯處。

黃河和洛水水量、水運,洛陽成為了陪都或理想選擇。

公元8年,王莽篡漢,建立新朝。

然而新朝改革沒有解決土地問題引發戰亂。

長安成為了主戰場,基礎設施遭到了破壞。

公元25年,皇室後裔劉秀打敗了軍隊和起義軍,建立東漢。

因為洛陽是進出關中通道,易守難攻。

加上劉秀部隊多來自中原地區。

東漢選擇洛陽。

絲綢之路東端起點長安變成了洛陽。

東漢時期,佛教外來文化進入洛陽。

▲洛陽白馬寺,佛教進入洛陽象徵東漢中後期,王朝腐敗爆發了農民起義。

東漢統治者依靠地方豪紳幫忙鎮壓農民起義。

同起義軍作戰中,一些地方州牧發展,成為了割據一方地方軍閥。

到公元220年之前,劉備、曹操和孫權成為了三個軍閥。

其中,曹操佔中原,劉備佔川蜀,孫權佔江南。

公元220年,曹操兒子曹丕廢黜漢獻帝。

東漢滅亡後,三個地方軍閥稱帝,中國進入三國鼎立時代。

曹氏政權建立魏國定都在洛陽。

曹魏後期,權臣司馬家族掌權。

司馬炎廢曹魏,建立晉朝,洛陽。

此後,晉統一了中國。

洛陽成為了西晉(日後南方割據政權東晉)。

司馬炎去世後,西晉皇室出現內,爆發“八王”。

八王削弱了西晉實力。

公元316年,西晉北方遊牧民族所滅,中國北方遊牧民族所佔。

大批北方漢族南下江南地區建立政權。

,中國陷入南北分離局面。

南下漢人政權定都建康(南京)。

▲每中原內亂,南京是南方割據王朝建都首選北方鮮卑人佔據了中原後,為表示自己正統身份,不僅改説漢語,人姓氏改成漢姓,將遷往洛陽。

經歷了幾代人開發,洛陽和長安成為了北方政權政治中心。

▲北魏洛陽城,復原圖北方少數民族漢化使得北方漢族地主地位得到了提升,他們掌握了中央政權。

公元581年,楊堅奪取了北方政權,建立隋朝,長安。

公元589年,隋朝消滅了南方割據政權陳朝(南京),中國經歷了200多年亂世,實現了統一。

從秦朝到隋朝時期,關中長期以來是政治中心。

隋朝統一後,通過採取了輕徭薄賦政策鼓勵生產。

隋朝人口增長迅速,使得關中平原難堪重負,面積中原成為了經濟中心。

出於加強南北聯繫需要,隋煬帝即位後着力修建貫通南北大通道—大運河。

▲大運河,洛陽地處水運地區洛陽是關中進出中原和江南節點,水運,歷史上是多個王朝點,受到了隋煬帝青睞。

隋煬帝即位後,決定營建東都洛陽。

隋朝形成了長安、洛陽雙並立局面。

隋朝後期因年戰爭、徭役爆發了農民起義。

公元618年,李淵建立唐朝取代隋朝。

李淵部下主要是隴西貴族,離關中近。

因此,唐朝初期長安。

唐朝經歷了貞觀治後,經濟得到了恢復。

唐王朝農業經濟,商業起來。

洛陽是南糧北運節點,商業發達,受到唐朝統治者喜愛,洛陽打造成東都。

洛陽隋末農民大起義中遭受戰火洗禮。

唐太宗李世民下令重修洛陽城,並改名為“洛陽宮”。

李世民在位時期,三次來到洛陽城並居住了兩年之久。

唐太宗去世後,唐高宗李治即位。

唐高宗時期加大了洛陽營造力度。

到武則天統治時期,修建了上陽宮和明堂(萬象神宮),洛陽城進一步發展。

經歷了唐高宗和武則天開發,到唐玄宗時期,洛陽人口記載已有100萬,是於長安第二大城市。

▲明宮,武則天修建(電視劇復原)唐玄宗開元年間,唐朝國力達到鼎盛,經濟。

唐朝是中國開放朝代之一。

二、戰火,失去公元755年,唐朝爆發了安史。

關中和中原成為了主戰場。

大批關中、中原士族逃亡江南。

公元763年,唐王朝戰勝了叛軍。

但這次叛亂後,唐王朝從此盛轉衰。

長安和洛陽地位衰敗。

從秦朝到唐朝1000多年裏,關中平原長期開發,土壤肥力下降,黃河泥沙含量增加。

黃河以及支流洛水、伊河通航能力下降。

洛陽河道淤塞,漕運改走汴梁(開封)。

開封開始崛起,成為了中原經濟中心。

▲北宋時期,開封水運公元907年,唐朝滅亡,長安、洛陽雙模式結束。

唐朝滅亡後,中國進入五代十國時期。

關中平原戰火屠戮,外加其地劣勢,失去了做帝都可能性。

面積中原,成為了經濟和政治中心。

關中地位喪失,地處關中和中原交界處洛陽重要性隨下降,邊緣化。

▲關中衰落,洛陽“兩地樞紐”變成“邊緣地區”開地處中原中心地帶,地處通濟渠和黃河交界處,航運發達,受到了中原王朝青睞。

公元960年,北宋建立後,汴梁(開封)。

北宋時期,洛陽是進出關中,控制西北要道,設立“西京”,是北宋王朝三大陪都之一。

▲北宋三個陪都位置,西京洛陽,北京為大名府(河北大名),南京為河南商丘開封藉着水運成為北宋經濟中心。

然而,開封作為缺點,那地處平原中心,地勢。

黃河之外,無險可守。

古代,這片土地是兵家必爭地,有很多朝代此地建都。

要説起文明歷史都城,過於洛陽了,它是十三朝古都,有105位帝王這裏指點江山,但你知道洛陽古代叫什麼名字嗎?一起來看看吧。

史籍上記載,斟鄩是夏朝都城,從夏朝第三任君主太康開始到夏桀,斟鄩作夏朝都城而存在。

1959年夏天,考古工作者洛陽盆地西南五十八裏處,發現了二里頭遺址,確認,發現這裏夏朝中晚期都城,斟鄩遺址。

商朝時期,洛陽古稱,它位置如今洛陽偃師城西邊二十里處,它西南6公里地方,二里頭遺址,偃師商城遺址商朝時期西亳。

周朝時期,洛陽稱為洛邑,這裏是周武王定鼎地方,是史書中明確記載第一座國家層面詳細規劃建設都城。

這個名稱是西周時期叫法,就是指洛陽、洛京,其中“師”指是京師、、政治和軍事中心意義,漢語中“京師”來源於這裏。

王城位於如今洛陽市王城公園一帶,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東遷,於是定都在這個地方,戰國時期,這裏稱“河南城”。

唐朝唐睿宗和武周王朝時期,洛陽稱為“神”,這裏是武周王朝。

唐睿宗文明元年,武則天臨稱制,洛陽改名為“神”,後來,武則天這裏加尊號“聖母神皇”,後來武則天稱帝,這裏建立了武周王朝,並立神,那時起,神都美名傳遍了天下。

從夏朝開始,洛陽當做都城,因此唐代以前,這個名字存在了,意思是指京城洛陽。

歷史上有三個朝代,洛陽封為中京。

東晉時期西晉,它中京,這個名字沿用到初唐和盛唐時期;到了南朝宋武帝、宋文帝和宋明帝時期,稱洛陽中京;1217年,河南府改為金昌府,並建號中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