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姓氏淵源
洪姓源自上古炎帝神農氏之後共工,傳説共工曾擔任水神後,因失敗而撞倒不周山,惹怒大禹而被流放至江南蠻荒之地。共工後裔遂改為洪姓,以水旁示祖。
宋代學者洪邁認為洪姓源出水德,後改為”洪”,寓意興隆發達。秦漢時期,洪氏後裔定居漢中,後遷徙至甘肅敦煌,並以敦煌為堂號。
二、得姓始祖


東漢時期,漢靈帝隨從官共普因避禍改姓洪,原籍敦煌,遷至青州,後裔宣城人洪矩為廬江太守。另有説法稱,唐高宗太子李弘死後,毗陵弘姓本姓洪,因避李弘名諱而改姓洪。
三、郡望堂號
洪姓郡望包括敦煌、豫章、宣城、武榮翁山等。敦煌位於甘肅,是洪姓發源地。豫章在江西南昌,為洪姓早期繁衍地。宣城在安徽,至隋唐時期洪姓在該地興盛。武榮翁山在福建泉州,是宋代洪氏後裔播遷之地。
四、名人家族
洪姓名人家族包括敦煌、豫章、宣城、武榮翁山等郡望。敦煌洪氏於明朝洪武年間遷徙北方,後任職官吏,成為當地望族。豫章洪氏於宋代出仕朝廷,其先祖在南唐時期擔任高官。宣城洪氏於唐代出仕為吏,後任職地方官吏。武榮翁山洪氏於宋代由武榮遷徙至福建,後繁衍成當地大族。
五、人口分佈
宋朝時期,洪姓約有19萬人,佔全國人口0.24%,排在第七十五位。明朝時期,洪姓約有17萬人,佔全國人口0.18%,排第九十六位。目前,洪姓人口約246.2萬人,佔中國人口總數的0.16%左右,排第99位。
| 姓氏 | 得姓始祖 | 來源 | 郡望 | 堂號 |
|—|—|—|—|—|
| 洪 | 共工 | 炎帝神農氏後裔 | 敦煌、豫章、宣城、武榮翁山 | 敦煌 |
| 姓氏 | 得姓始祖 | 來源 | 郡望 | 堂號 |
|—|—|—|—|—|
| 洪 | 共普 | 東漢時期漢靈帝隨從官 | 敦煌 | 敦煌 |
| 姓氏 | 得姓始祖 | 來源 | 郡望 | 堂號 |
|—|—|—|—|—|
| 洪 | 弘演 | 春秋時期衞國大夫 | 敦煌 | 敦煌 |
| 姓氏 | 得姓始祖 | 來源 | 郡望 | 堂號 |
|—|—|—|—|—|
| 洪 | 弘嶽 | 西漢時期將軍 | 敦煌 | 敦煌 |
| 姓氏 | 名人家族 | 淵源地 | 堂號 | 郡望 |
|—|—|—|—|—|
| 洪 | 敦煌洪氏 | 敦煌 | 敦煌 | 敦煌 |
| 姓氏 | 名人家族 | 淵源地 | 堂號 | 郡望 |
|—|—|—|—|—|
| 洪 | 豫章洪氏 | 豫章 | 豫章 | 宣城 |
| 姓氏 | 名人家族 | 淵源地 | 堂號 | 郡望 |
|—|—|—|—|—|
| 洪 | 宣城洪氏 | 宣城 | 宣城 | 宣城 |
| 姓氏 | 名人家族 | 淵源地 | 堂號 | 郡望 |
|—|—|—|—|—|
| 洪 | 武榮翁山洪氏 | 武榮翁山 | 武榮翁山 | 武榮翁山 |
《洪氏敦煌族譜》:千載敦煌,族史綿延
作為保存敦煌歷史乃至整個絲綢之路文化的珍貴文獻,《洪氏敦煌族譜》以其綿延千載的族史記錄和翔實的歷史資料,在敦煌學和中國家族史研究領域佔據著不可替代的地位。
簡介
《洪氏敦煌族譜》始編於北宋鹹平元年(998年),由時任敦煌郡王洪 αποτεに出って鬥受命主編。歷經北宋、西夏、元、明、清,至民國時期,先後歷經了11次修訂和增補,形成了一部龐大的家族史料彙編。
版本演變
版本 | 修訂時間 | 編修者 | 版本説明 |
---|---|---|---|
北宋本 | 鹹平元年(998年) | 洪 αποτεに出って鬥 | 最早版本,已佚 |
西夏本 | 元昊大慶三年(1032年) | 洪鐵羅 | 未完整流傳 |
元本 | 元世祖至元十九年(1282年) | 洪寬 | 流傳至今的版本之一 |
明本 | 明永樂四年(1406年) | 洪元 | 流傳至今的版本之一 |
清本 | 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 | 洪楗 | 流傳至今的版本之一 |
內容概要
《洪氏敦煌族譜》主要分為兩部分:
上冊:族譜
- 記載了洪氏家族的源流、遷徙、支系和世系。
- 以圖譜的方式呈現,清晰明瞭,方便追本溯源。
下冊:傳記
- 收錄了洪氏家族各時代傑出人物的傳記。
- 記述了他們的事蹟、成就和影響。
版本特點
1. 編年體例
《洪氏敦煌族譜》採用編年體例,按時間順序載錄了洪氏家族的歷史事件和人物傳記。
2. 詳實資料
族譜中記載了大量具體的歷史資料,包括官職、爵位、婚姻關係等。
3. 圖譜清晰
上冊的圖譜直觀明瞭地展示的洪氏家族的遷徙和支系關係。
意義與價值
《洪氏敦煌族譜》具有以下重要意義和價值:
1. 敦煌歷史研究
- 為洪氏家族提供了系統完整的族史資料。
- 見證了洪氏家族的興盛、衰落和變遷。
3. 文化遺產保護
- 《洪氏敦煌族譜》本身就是一份重要的文化遺產。
- 保存和傳承了敦煌地區獨特的家族文化。
參考資料
- 《洪氏敦煌族譜》
- 《敦煌學大辭典》
- 《中國家族史大辭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