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範〉,《尚書》篇名,「洪」是大的意思,「範」是法的意思。用現代語言來説,洪範就是「大法」,近似於「國家憲法」之意。
尚書序説〈洪範〉為箕子向周武王陳述的「天地之大法」。漢朝時人把〈洪範〉當作傳説中的「洛書」。《漢書·五行志》曰:「禹治洪水,賜〈洛書〉,法而陳之,〈洪範〉是也。」認為禹治洪水時,上天就賜以〈洪範〉,幫助他治水。


〈洪範〉説:「肅,時寒若」,「乂,時暘若」,意思是説君主施政態度能影響天氣的變化。漢代董仲舒在〈洪範〉的理論基礎上,提出了「天人感應」之説。
現代漢語的「範疇」一詞翻譯自「κατηγορία」,是由日本學者井上哲次郎在《哲學字彙》(1881年)中借用《尚書》洪範一詞。洪範是古代文化的重要部分,對於理論基礎的演進和社會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
〈洪範〉,《尚書》篇名,「洪」是大的意思,「範」是法的意思。
用現代語言來説,洪範就是「大法」,近似於「國家憲法」之意。
尚書序説〈洪範〉為箕子向周武王陳述的「天地之大法」。
漢朝時人把〈洪範〉當作傳説中的「洛書」,《漢書·五行志》曰:「禹治洪水,賜〈洛書〉,法而陳之,〈洪範〉是也。」認為禹治洪水時,上天就賜以〈洪範〉,幫助他治水。
〈洪範〉説:「肅,時寒若」,「乂,時暘若」,意思是説君主施政態度能影響天氣的變化。漢代董仲舒在〈洪範〉的理論基礎上,提出了「天人感應」之説。
現代漢語的「範疇」一詞翻譯自「κατηγορία」,是由日本學者井上哲次郎在《哲學字彙》(1881年)中借用《尚書‧洪範》中「洪範九疇」一詞作為英文category的譯語而來。
傳説大禹治水時,天賜予〈洪範〉,分為九疇(類),助其治水。
周武王滅殷之後,向殷商遺臣箕子問道,箕子認為「天以是道畀之禹,傳至於我,不可使自我而絕,以武王而不傳,則天下無可傳者矣」,於是為武王陳述了這篇建國君民的大則大法。
洪範圖(1868年8月27日—1943年10月25日)朝鮮半島抗日義兵鬥爭和獨立軍運動將領,大韓獨立軍創始人,鳳梧洞戰役和青山裏戰役的主要領導人之一,獲韓國追授建國勳章。
1868年10月12日(陰曆戊辰8月27日),洪範圖出生於朝鮮王朝平壤的一個貧苦農民家庭,是家中長子。洪範圖出生不久後他的母親就病逝了。9歲的時候,他的父親洪允植也因傷寒去世。此後,他由叔父收養。15歲時,洪範圖虛報年齡參軍。服役三年後,他在黃海道遂安郡的一家造紙廠做苦工三年。因被拖欠7個月工資,他與造紙廠老闆發生衝突後離開。1890年,洪範圖開始在江原道金剛山神溪寺出家一年多。期間,他與附近尼姑庵尼姑李玉女相遇。兩人後私定終身,準備打算投奔女方家鄉鹹鏡道北青郡,但卻在元山生死別離。此後,洪範圖在江原道淮陽郡以打獵為生。[1]:2-7[2]:162-167
1894年,甲午戰爭爆發。1895年,日本人將明成皇后殺死在宮中。此後,朝鮮爆發了義兵運動。同年8月,洪範圖與另一名獵人金秀協一起組建了反日義兵隊伍,以遊擊戰的形式襲擊小規模的日本軍。1896年8月,洪範圖的義兵隊伍在釋王寺與柳麟錫的義兵隊伍匯合,共同抗日。
“`
洪範
洪範一詞在中國文化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它有時代的象徵意義,有溝通天地的媒介,並代表著生機勃勃的力量。洪範猶如一條湧動的大河,無論在哪個 領域都給人以深刻的印象。
洪範最早是指古代中國的水利範圍,包括整個中國的大河及其周圍的地區。洪範從古代便有著神聖的地位,因為人們知道,河流的氾濫給人民帶來豐收和災害。
除了水利,洪範在傳統文化中還被用來形容對社會的管理和秩序。古人相信,一個良好的社會秩序就像一條順暢的河流,為人民提供了安定和繁榮。因此,洪範不僅代表著水的概念,還象徵著祝福和和諧。
在中國哲學中,洪範是一個重要的概念,用來描述宇宙的起源和發展。它指的是一種無處不在的原力,使萬物遵從宇宙的規律,無論是天空中的星辰,還是大地上的草木。
洪範的意義還可以擴展到道德倫理的領域。一個具有洪範精神的人被視為有品德和價值觀的典範。他們在道德上堅持公正和正義,並以自己的行為影響和激勵他人。
洪範,是中國文化的一個重要符號,它在不同的領域和層面都有著深遠的意義。無論是水利、社會秩序、宇宙規律還是道德倫理,洪範都象徵著力量、祝福和和諧。它是中國人民智慧和創造力的結晶,同時也是中國文化的瑰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