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葬好嗎】海葬對死者好嗎 |樹葬真的環保又浪漫嗎 |從事殯葬業多年的他揭真相 |

【海葬好嗎】海葬對死者好嗎 |樹葬真的環保又浪漫嗎 |從事殯葬業多年的他揭真相 |

海葬環保葬中且節省土地資源殯葬方式,活人爭地無需後人掃墓,海葬會亡者火化後骨灰處理(研磨)後可分解環保容器盛裝,置放於「安息盒」中,並於規地點防波堤最外端向外延伸6,000公尺海域進行揮灑骨灰,接著晶品禮儀帶大家來瞭解想以海葬方式處理身後事,須知海葬申請方式、海葬費用、海葬地點以及海葬作業流程説。

海葬環保葬中且節省土地資源殯葬方式,活人爭地無需後人掃墓,海葬會亡者火化後骨灰處理(研磨)後可分解環保容器盛裝,置放於「安息盒」中,骨灰伴隨鮮花及花瓣拋灑於政府劃定海域,於眾人默禱下,伴隨大家祝福回歸,過去進行海葬儀式多臨海國家傳統或海軍,如今多民眾能接受並採用此喪禮儀式。

海葬費用以環保葬來説是節省方式,但政府舉辦聯合海葬與自行籌備海葬費用有所不同:政府鼓勵環保葬,若是參加縣市政府舉辦聯合海葬免費,聯合海葬會政府決定日期場次,追思會結束後統一帶家屬坐船出海,因時間人數限制讓親友能參加,來説無彈性。

若是自行籌備海葬喪儀,家屬需負擔喪儀費用以及包船出海,海葬價格會落兩萬五到五萬,視喪儀規模、船隻大小、參與人數而定。

目前可舉辦海葬縣市有台北市、新北市、桃園市、台中市、台南市、高雄市、宜蘭縣、花蓮縣及台東縣九個縣市,並分為以下三種申請方式:聯合海葬台北市、新北市、台中市、花蓮縣各縣市舉辦,並有「北北桃聯合海葬」與「中部地區聯合海葬」,申請聯合海葬需備妥以下資料:※受限於船舶容量及載客安全性,每一名額限兩位家屬登船參加聯合海葬時間人數有諸多限制,是出海拋灑骨灰人數限2~5人,若時間或人數無法配合建議自行辦理申請海葬,若為自行舉辦或委託葬儀社代辦海葬,附上以下資料並各縣市政府或殯葬管理處提出申請:近10年環保葬件數比率呈上升趨勢,2019年環保葬共計12,788件,2010年1,546件增加7.27倍。

普遍民眾觀念認為比起樹葬、花葬有園區管理,或有花或樹木標的能追,而海葬是骨灰拋灑大海後散去,雖能記下經緯度日後追思,但僅能望著大海,心中少了追思標的,但即便如此民眾「海葬」詢問度並不下於樹葬及花葬。

、向偉人學習踐行生態葬理念,後人添加負擔累贅,這是光輝精神,是參加海葬死者精神追求。

海葬可以減少家屬葬禮支出,減輕家屬辦葬禮負擔。

目前海洋中垃圾有達百分之八十比例來陸地,海葬船雖然選用環保材質,但是需要幾個月才能分解,流入海洋還是有可能帶來負面影響。

海葬好嗎 Play

window.googletag = window.googletag || {cmd: []};
googletag.cmd.push(function() {
googletag.defineSlot(‘/21697024903,166958332/2021_Pansci_All_inread_bottom’, [[336, 280], [510, 352], [300, 250], [1, 1]], ‘div-gpt-ad-1640585639386-0’).setTargeting(‘zi-path’, location.pathname).addService(googletag.pubads());
googletag.pubads().enableSingleRequest();
googletag.enableServices();
});

—–廣告,請繼續往下閲讀—–

googletag.cmd.push(function() { googletag.display(‘div-gpt-ad-1640585639386-0’); });

「時節雨,路上行人欲斷魂……」一千多年前,唐代詩人杜牧寫下這首,描繪時節細雨紛飛,大家趕著祭祖、心繫家人情景。

一千多年後,慎終追遠傳統文化,炎黃子孫美德姿態保留下來。

我們總認為「入土安」逝者才能安息,就算過、生活怎麼,這天要來見見家人墓碑牌位,和他們説説話、彷彿他們離開。

傳統土葬具有多重文化意義,那是生者逝去家人想念,有了這個場所,思念能超越時空和另一個世界人話。

只是台灣地,要找到一年十五萬死亡人次土葬場所。

幾年來,海葬、樹葬、花葬這類環保葬,民眾接受。

看準這個趨勢,台北市殯葬處民國九十二年開始政府力量推動海葬,希望台灣人「入土安」概念轉變「入海安」。

採訪這天,台北市殯葬管理處副處長施淑梨特地準備海葬專用船和棉紙袋,仔説海葬每個流程。

「台灣四面環海,我們希望推廣海葬成為台灣特色。
海葬好嗎

」她這麼説。

認為,海葬將骨灰撒向大海,但其實進行海葬儀式不僅是如此。

火化後骨灰,還要研磨成粉末,磨到2 mm以下粉末環境消化分解。

讓儀式看來,處理完骨灰,會放置到製棉紙袋,放置到海葬製容器中。

有過幾年海葬舉辦經驗第一殯儀館專員林彙庭説,配合家屬需求,今年特地盛裝骨灰袋容器設計成船形狀,象徵過世親人乘著船航向另一個世界。

不讓這些即隨海水紙船,造成環境負擔,「紙船上用來防水保護膜,今年使用」。

負責這次海葬船業者麗捷則説,紙船原料選擇 SGS 認證環保材質製作,遇水能完全分解,船上印刷油墨使用植物性大豆油墨,「於傳統塑料油墨,環境」。

不過海洋大學海洋生物研究所教授程一駿認為,於油墨可能帶來環境危害,他擔心海葬船變成另類「海洋垃圾」。

目前海洋中垃圾有達百分之八十比例來陸地,海葬船雖然選用環保材質,但是需要幾個月才能分解,流入海洋還是有可能帶來負面影響。

記者詢問施淑梨,什麼仿照香港海葬,直接骨灰撒海面上不是環保?她愣了一下,彷彿想過這類問題,「家屬需要一個儀式,讓他們覺得家人走。

」表面上看來,海葬只是殯葬方式轉變,實際上包含多文化意涵。

編:本文主要內容圖片摘錄、翻譯文獻Three-year investigations into sperm whale-fall ecosystems in Japan,期望目擊抹香鯨 7 月,大家分享抹鯨落研究。

生存深海中並非事,於深海裡缺乏陽光有機物質,許多生物是藉著海水表層落入深海有機物質維生。

鯨豚死亡後沉入海底,這段過程、遺體以及過程中形成生態系可稱為「鯨落」。

鯨落可以説是生命延續源,而這些殞落海底鯨豚有如「金山銀山」,不僅能提供大量有機物,同時許多硫化物帶入海底,造福許多海洋生命,因此有一句話説:「鯨落,萬物生」。

這篇文章透過閲讀國外文獻整理,希望大家分享抹鯨死亡後貢獻! 2002 年 1 月,日本西南海岸發生了一起集體擱,發現了 14 隻抹鯨,而其中 12 隻抹鯨綁上水泥塊後,當地政府沉入了 Nomamisaki 岬角周邊深度大約兩、三百公尺海裡,形成了多座人工鯨落。

當時有許多學者於抹鯨落感到,牠們會吸引來哪些生物?而抹鯨遺體會需要花費多時間分解呢?透過這項研究,能讓人們大型齒鯨落分解過程瞭解。

事實上, 2002 年以前,多數鯨落研究出自於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外海,並鬚鯨主要研究對象,而這些鯨落深度落一、兩千公尺,比起這次抹鯨落羣深度了多。
海葬好嗎

而這次大量出現在日本西南海域多座人工鯨落有著種種獨特性,包含了:深度淺、是大型齒鯨鯨落,讓學者們充滿好奇心。

閲讀,知道讀者們是否有一項疑問?兩三百公尺海裡,既缺乏可見光,同時承受著數十倍大氣壓,這樣條件下要如何觀察抹鯨落呢?「ROV——水下探測載具」即是這個研究助手,能夠幫助科學家們突破這些困難,不僅能深海中蒐集影像,可以完成採集工作。

而團隊耗費了 3 年運用水下載具追蹤其中五隻抹鯨後,他們有了些收穫,透過圖四可以看到這段時間抹香鯨外觀變化。

數年追蹤後,研究團隊發現,抹香鯨落歷經分解速度堪稱飛快! 2003 年鯨落研究,學者鯨豚分解過程定義下述四個階段(Smith and Baco 2003),而第一個階段到後階段可能會歷時數年到數十年,鯨豚遺體,可能耗時:鯨落消耗掉部分是身上肉脂肪,而這份文獻研究 5 座抹鯨落,肉脂肪 1 年後消耗殆盡; 1.5 年後,抹鯨落進入化能自養階段,骨骼開始釋放硫化物質;有些大型鯨落化能自養階段轉為骨礁期要歷經數十年,這項研究發現,部分抹鯨落 3 年後能夠進入骨礁期,身上所有有機質消耗殆盡,而這樣進度於過去鬚鯨落研究是!研究人員推測,可能是因為此處水温其他鯨落研究海域,生物分解速度。

這次研究共有發現超過百種生物聚集抹鯨落周邊,包含軟體動物門、多毛綱甲殼綱生物, 1.5 年後,貽貝是抹鯨骨骼上生物類羣(圖五)。

而抹鯨落整體生物多樣性到達 3.5 年時來到峯,紀錄中共有八十多種生物出現。

確認抹香鯨腐化速度之外,研究人員會探測載具每次下海時採集底部泥沙,經分析發現,抹鯨身體下方泥沙中硫化物濃度,隨著鯨落分解時間,濃度會提高,並吸引來大量仰賴硫化物生存生物。

進一步確認周遭環境生物是否抹鯨身上有差異,研究人員抹鯨 10 米以內外生物做了,發現鯨落 10 米以外物種鯨落上生物完全沒有重疊,證明瞭鯨落出現確實吸引來許多生物。

以前女生會頭髮綁得,整理頭髮時需要用水梳頭,但船上缺乏淡水,浸了三宵海水,到後頭髮鬆了,顯狼狽!於過去海上絲路、海盜或渡台悲歌記載,這首詩描述了温馨畫面,而且難得是,這是一名女性海上留下回憶。

海葬好嗎 Play

延伸閱讀…

2024 海葬申請須知:海葬費用、優缺點、地點及作業流程説明

海葬、樹葬真的環保又浪漫嗎?從事殯葬業多年的他揭真相

想瞭解屬於台灣水道故事?跟著陳國棟潛入記憶中海洋吧!你有多久沒有大海了?台灣四面環海,時車程能抵達海邊,但我們説自己是「熟悉海」海洋民族。

過去有一段時間,台灣人來説,有種距離叫「海洋」。

時間回到 1949 1987 年戒時期台灣,政府防範對岸軍民入侵,限制民眾靠近海岸。

當時法律規定進出海岸需申請,讓台灣海岸線成為生人勿近禁地。

直到解嚴後,人們才有多機會大海,探索屬於台灣海洋文化。

令人陷入回憶午後時光,我們前往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拜訪陳國棟研究員,兒時成長於海邊,後研究明清經濟史、東亞海洋史工藝美術史他,我們而談他海洋回憶研究趣事。

現在,一起跟著陳國棟潛入記憶中海洋吧!陳國棟兒時住北海岸公路旁一處叫作「灰磘子」村落,他笑著説,現在人喜歡靠海房子,希望「海景第一排」坐擁無敵美景,但住過海邊人才能體會,靠海而居有多麼!夾帶鹽份海風會侵蝕房屋,海邊走動礁石割傷,很少漁村居民會享受住海邊,只有小孩除外。

「時候我們能自得其樂!」陳國棟海邊植物印象,是台灣海岸黃槿、林投樹,背後藏有許多兒時回憶歷史故事。

1950 年代,國民政府執政初期有許多美軍駐台,小朋友會黃槿花蕊尖端黏在鼻子上,模仿西方人「凸鼻仔」;或是刀片林投葉刺刺邊緣削去,用來編織笛子、風車之類玩具。
海葬好嗎

此外,這些生長海邊植物發揮「抵禦外敵」功用。

1883 年清法戰爭爆發,次年 10 月法軍淡水一帶登陸,穿過滿林投樹和黃槿海岸。

林投樹葉佈尖刺,法軍過時不僅割傷,黃槿樹林打散隊伍,守軍伏擊下戰敗。

清軍靠著台灣「天然屏障」打了少數一場勝仗。

陳國棟雖然十歲後離開海邊村落,他海洋緣分未了,研究明清貿易史關係接觸海洋。

瞭解決研究過程中碰到問題,他開始領域學者鑽研船舶、導航、島嶼海洋知識,蒐集許多古今中外海洋故事。

談話過程中,陳國棟拿出有如魔法袋手提袋,掏出一件件與海洋相關歷史文獻,帶我們回到航海時代及清領時期台灣,訴説一段段海上漂泊故事。

説著説著,陳國棟朗誦起一首收錄《全台詩》中小詩〈理髮〉:這首詩作者名叫謝采蘩,是福建侯官謝金鑾女兒,她乾隆年間隨父遊宦來到台灣,搭船渡海經驗啟發她創作。

以前女生會頭髮綁得,整理頭髮時需要用水梳頭,但船上缺乏淡水,浸了三宵海水,到後頭髮鬆了,顯狼狽!於過去海上絲路、海盜或渡台悲歌記載,這首詩描述了温馨畫面,而且難得是,這是一名女性海上留下回憶。

延伸閱讀…

海葬對死者好嗎?海葬的好處和壞處有哪些?

清明節到了,海葬如何掃墓?|打破傳統葬法的迷思

傳統上,於女性登船、或船上作業有所禁忌,陳國棟表示,問題出在很多傳説來握有話語權文人,禁忌説可能是受儒家思想影響,希望女生拋頭露面,提出海闖蕩。

然而現實生活中,海邊可見到女性掌權或辛勤勞動身影。

例如 19 世紀時,一些西方船隻行台灣,地見到許多女性海上賣力工作。

台灣有一句俗諺「澎湖查某,台灣牛」,形容澎湖女性和牛隻一。

陳國棟聽聞澎湖有座女人島,島上多女性獨立操持家務。

航海技術發達年代,男人出海後能回家,女性到海邊捕撈魚蝦貝類餵養全家。

雖然討海是一件苦差事,但家中生計到程度後,性別不是問題了!一會功夫,陳國棟袋子內掏出多本文獻,乍看圖文並記載,仔細一瞧,上頭字雖然我們熟悉漢字,卻完全看不懂!這些文獻記載是造船方法,師傅帆船部位製作則寫傳統「數簿仔」(siàu-phōo-á;帳本)上,當中包含船舶龍骨的製作、拿捏尺寸和比例方法,但紀錄者選擇自己人才看得懂符號來記載。

這讓歷史學家著實傷透腦筋,需要參考多歷史文獻,或其他造船專家一起合作,才有可能破解這些「有字天書」。

接著,陳國棟拿出另一張故宮典藏〈一號同安梭船圖〉,這是清朝海軍同安船製作戰船設計圖,上頭記載了船身長度、樑頭(寬)度細部尺寸。

看似船圖隱藏著一段歷史疑雲,注意看船隻左船桅上,掛了紅白藍橫條構成荷蘭國旗!這不是清朝時期戰船嗎?怎麼會掛著荷蘭國旗呢?揭曉答案之前,讓我們先回到 16、17 世紀風起雲湧東亞海域。

時叱吒風雲海上強權非荷蘭東印度公司屬,周遭海域國家的船隻避免荷蘭人打劫,想借用荷蘭人聲勢來威嚇手,於是開始船桅上懸掛荷蘭國旗。

是,鄭父親鄭芝龍明朝投降前一年(1627 年),其屬下船舶掛著荷蘭國旗海上行劫。

30 多年後,鄭於 1662 年荷蘭人驅離台灣,但荷蘭國旗並沒有消聲匿跡,到 19 世紀中葉,能見到清朝帆船掛著荷蘭國旗。

事實上,隨著荷蘭海上勢力式微,懸掛荷蘭國旗失去自我保護或倚仗聲勢功能,航海人荷蘭國旗當成裝飾用綵旗,象徵吉祥、勝利標誌。

陳國棟珍視手上亟待破解文獻,於東亞地區多數人受大陸文化影響,生活經驗多陸地相關,對海洋知識一知半解,即便蒐集到航海人留下文獻解讀。

此外,文獻是得來文化寶藏,雖然清領時期常有中國官員、赴京趕考學生知識份子搭船往返兩岸,但記錄海洋文化、航海經驗者是少數。

「很多人可能一上船開始暈船,昏睡中能記得事物多!」陳國棟笑著説。

訴説船舶故事當下,古代海洋記憶彷彿搭上帆船來到 21 世紀談話之間。

陳國棟談話時,一不留神掉入歷史記憶漩渦之中,他著作中寫道:我人生,因此我記憶,歷史。

這禁令我們,歷史學家來説「記憶」有何意義?陳國棟 40 年前進入中研院那刻談起,帶領我們墜入往日記憶之中。

進入歷史語言研究所以前,陳國棟最初是經濟研究所事經濟史研究。

當時有些研究人員是隨國民政府來台外省第一代,生活記憶上台灣本省人有許多之處,他們總喜歡和陳國棟聊聊中國往事。

「他們覺得,我這個歷史學家聊天可以得到多反饋吧!」陳國棟笑著説:「人們年紀,會過去事情產生興趣。

」這段前輩共事經歷讓陳國棟開始思考「記憶」與「回憶」人類意義所在。

「記憶」與「回憶」英文裡可用「memory」表示,不過「回憶」有另一種貼切的説法「recollection」,指是過往記憶存入腦海深處,某時某刻拾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