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 首都】揭秘漢朝首都長安的風華絕代

【漢 首都】揭秘漢朝首都長安的風華絕代

漢高祖於公元前202年定都長安,建立了中華民族的首個統一國家“西漢”,自稱漢王,史稱“前漢”。“漢”字派生自其祖先漢水,最初規劃的國號為“漢”,但漢高祖認為“漢”字過於平庸,於是在建國半年後改國號為“漢”,並宣稱漢朝為“火德王朝”。漢朝經歷了西漢、新朝(9-23年)、東漢,西漢和東漢合稱為“兩漢”。

兩漢時期由於奉行黃老無為的治國理念,使得社會經濟得到迅速發展。景帝時期,經濟達到頂峯。這一時期,提倡儒家思想,使儒家思想成為主流思想,並重視尊師重教,在社會上形成了濃厚的禮樂風氣,使漢朝的思想文化領域呈現出一派繁榮景象。

漢 首都 Play

漢武帝執政時期,漢朝進入了鼎盛時期,史稱“文景之治”。漢武帝重用主父偃,推行“推恩令”,削弱了諸侯藩王的勢力。漢武帝還採用了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使儒家思想從此逐步成為中國歷經二千年的“主流思想”。漢武帝重用軍事將領,如衞青、霍去病等,對匈奴發動多次軍事行動,取得了“漠南無王庭”的輝煌勝利,奠定了漢朝邊疆的穩定,漢朝經濟文化因此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並出現了一批傑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學家。

漢昭帝和漢宣帝在位期間,漢朝繼續秉持黃老無為的治國理念,奉行“無為無不為”的方針,實行輕徭薄賦的與民休息政策,加強了國家在經濟領域中的角色,使得漢朝的經濟文化進一步繁榮。

漢 首都

漢元帝時期,漢朝開始走向衰落。漢元帝“柔仁好儒”,對於社會秩序採取放縱態度,導致盜賊遍地,土地兼併日益嚴重,也致使皇權旁落,外戚和宦官勢力興起。漢成帝時期,外戚王鳳與許平君的堂弟、孝成許皇后的父親許嘉並立為大司馬車騎將軍。後來小許皇后失寵,趙飛燕趙合德姐妹崛起,漢成帝沒有男性後代,外戚王鳳、王莽(田齊後人)逐漸控制了政權,王氏兄弟四人和侄王莽相繼為大司馬大將軍。成帝死後,由定陶王之子哀帝劉欣即位,哀帝有“斷袖之癖”,終日與他寵信的董賢廝混相好,外戚王氏的權力一度受壓抑。

8年,年僅卅一歲的漢章帝突然駕崩,時僅十歲的太子劉肇即位,是為漢和帝。他即位伊始,實際上朝政都由竇皇后操縱,國家政治日益腐敗。竇氏的跋扈引發和帝的不滿,不久年僅14歲的和帝就抓捕外戚竇憲,外戚勢力開始衰弱,和帝信用宦官,從此東漢的政治淪為外戚和宦官兩股勢力的爭鬥。

漢安帝在位早期,宦官勢力膨脹,卻引發社會各界的反彈。陽嘉元年(132年),貴人梁妠立為皇后,從此梁氏外戚勢力開始崛起,梁妠的兄弟梁冀被任命為大將軍。漢順帝執政初期,宦官勢力進一步擴大,出現了“第一次黨錮之禍”。延熹九年(166年),宦官再次發動“第二次黨錮之禍”。而靈帝本人驕奢淫逸,為填補財政公開賣官,朝政腐敗。

數十年的政爭,長時間的羌亂以及天災動搖漢朝的民生,終於在184年爆發由太平道教主張角引發的黃巾之亂,黃巾軍以“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號召數十萬民眾參與,雖然叛亂不久即告平定,但是東漢朝廷經此一役已實力大減。漢靈帝死後,外戚大將軍何進和宦官雙雙火併同時死亡,終於結束戚宦之爭。但董卓掌權後,廢少帝劉辯為弘農王,改立陳留王劉協。此舉引發關東州郡背叛中央,最終演變成東漢末年軍閥割據一方、羣雄逐鹿的局面。董卓為了躲避關東聯軍,焚燬首都雒陽並遷都長安。董卓被呂布誅殺後,經過幾年混戰,出現把持朝廷的曹操、位於河北的袁紹、位於淮南的袁術、位於江東的孫策、位於荊州的劉表、位於益州的劉焉等勢力。其中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架空漢室權力,消滅各路割據勢力,並在官渡之戰中消滅最強大的敵人袁紹軍隊的主力,基本統一北方。

漢獻帝建安十三年(208年),罷三公官,復置丞相,曹操任丞相,獨攬大權。曹操揮軍南征,卻在赤壁之戰中被孫權、劉備聯軍擊敗,曹操被迫回北方,鞏固中原。不久劉備以荊州為根本,進佔益州,曹劉孫三分天下之勢開始形成。而在這段期間,漢獻帝只是一個傀儡皇帝,真正實權掌握在曹操手中。曹操先是晉位為魏公,不久又晉位魏王。建安二十一年(216年),漢獻帝不再頒下詔書,漢皇帝向臣下發佈詔書的權力被剝奪。漢至此已名存實亡。

建安25年(220年)春正月庚子,曹操去世,其世子曹丕繼任漢丞相,襲封魏王。同年漢魏禪代。221年,劉備稱帝。江東孫權雖向魏稱臣,內政外交皆自主,幾年後孫權亦稱帝,國號吳。曹丕代漢後,漢朝宗室遭到曹魏禁錮。這一措施直到西晉泰始二年(266年)才被廢除。

總的來説,漢朝於公元前202年建立,經歷了西漢、新朝、東漢三個階段,傳承400餘年,這是一個多災多難的朝代。漢朝在經歷了長期的動亂和戰爭後,終於在漢武帝時期迎來了國力的鼎盛。在這一時期,漢朝的政治、經濟、文化都達到了極其繁榮的程度,對後世影響深遠。但是漢朝後期卻由於外戚和宦官的干涉,使得國力衰落,最終走向滅亡。

漢朝首都

漢朝是中國歷史上強盛的朝代之一,其首都曾歷經數次遷移。本文將介紹漢朝的歷代首都,並探討其選擇的理由和影響。

首都 位置 統治時期
長安 今陝西西安 前202年 – 公元25年
洛陽 今河南洛陽 公元25年 – 220年

長安

長安位於關中平原,是戰國時期秦國的都城。漢高祖劉邦奪取天下後,定都長安,史稱西漢。長安作為漢朝的首都,具有以下優勢:

  • 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利,連接東西南北。
  • 周圍羣山環繞,易於防禦,地理險要。
  • 關中平原土地肥沃,經濟發達,物產豐富。

在漢朝統治時期,長安發展成為繁華的國際性大都市,吸引了來自各地的商旅和使節。

洛陽

公元25年,漢光武帝劉秀定都洛陽,史稱東漢。洛陽位於中原地區,具有以下優勢:

  • 地處交通要道,連接南北。
  • 洛水和伊水穿城而過,水運便捷。
  • 河南盆地土地肥沃,農業發達,經濟繁榮。

洛陽作為漢朝的後半段首都,延續了長安的輝煌,繼續是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中心。

首都遷移的原因

漢朝首都從長安遷往洛陽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 西漢末期,關中地區戰亂頻發,社會動盪不安。
  • 東漢建立之初,長安曾被王莽和赤眉軍攻佔,破壞嚴重。
  • 洛陽具有地理上的優勢,更有利於控制全國。

首都遷移的影響

首都遷移對漢朝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延伸閲讀…

漢朝-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漢朝_百度百科

  • 加強了對東北方和南方的控制,提高了邊防安全。
  • 促進了中原地區的經濟發展和文化交流。
  • 奠定了洛陽作為中國首都的重要地位,此後歷代王朝均有定都洛陽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