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小文維基百科是香港資深傳媒人,也是香港中文傳媒時事評論員之一。他以批評香港政府和中國大陸政府為主題,以嘲笑和挖苦方式引起關注。潘小濤對兩岸和香港時事觀點與壹傳媒相同,堅信民主救國。他的專業知識和豐富經驗使他成為評論界的重要聲音。現時他在商業一台《國際線:串》節目中擔任節目主持,帶給觀眾不同的見解。
潘小濤:香港資深傳媒人
前《蘋果日報》記者,節目主持
潘小濤(6月12日—),筆名張華,是香港資深的傳媒工作者,曾擔任《蘋果日報》的新聞記者。他的觀點與壹傳媒的大致相同,是香港現有的時事評論員之一,與其他香港的時事評論員如劉鋭紹、蕭若元、梁文道、馬家輝等齊名。潘小濤不認同中共的治國方式,相信民主是國家救贖之道。目前,他在商業一台的《國際線:串》節目中擔任主持。在節目中,他經常以嘲笑和挖苦的方式批評香港政府和中國大陸政府。
潘小濤的祖先來自廣東,他在香港出生和長大,中小學就讀於石籬宣道小學(現稱為黃埔宣道小學)和聖公會林護紀念中學。他畢業於香港大學的電腦科學系,然後又進入香港大學深造,獲得了比較亞洲研究的碩士學位。他曾為《現代日報》、《星島日報》和《亞洲時報》工作。1995年,《蘋果日報》創刊,他加入該報並工作了約10年,後來擔任中國版的主任。[1]2003年SARS爆發期間,他開始撰寫有關中國的評論。


潘小濤曾經和李慧玲一起主持《左右大局》;他也曾與王慧麟和江麗芬一起主持《打書釘》。另外,他和黃永合作,共同主持了《在晴朗的一天出發》(881)和《發現新大陸》。此外,他在《在晴朗的一天出發聲音專欄》中有一個名為《萬佛朝中》的聲音專欄,其中「中」指的是中國大陸,內容主要涉及中國內地的新聞。2008年10月初,潘小濤在881開設了新節目《串》,與何亦文一起集中討論中國大陸議題,並且在不久後離開了《在晴朗的一天出發》(881)節目。原有的《萬佛朝中》聲音專欄仍然保留。2010年,他的第一部著作《國情》出版,第二部著作《國情2 – 黨國體制》於2011年6月出版,2012年7月出版了《國情3─維穩壓倒一切》,這三部曲是對中國國情的年度評述。
批評商台的深宵時段銷售
2010年4月29日,潘小濤在其商台節目《串》中,批評商台將深宵時段售予民建聯,是「引入魔鬼」,因為在沒有《政黨法》、《政治捐獻法》及《新聞法》等規管下,有財力的政黨容易壟斷媒體。這番言論遭到民建聯的功能界別議員黃定光指責為「妖言惑眾」。潘小濤後來在報章文章中澄清,他的原話是指所有的政黨,而民建聯議員只是對號入座。[2]
參與「少理民主黨」集會
2010年7月11日,潘小濤與「民主黨前綫苦主大聯盟」合作,在旺角西洋菜街發動「少理民主黨」集會,對民主黨通過政改方案提出激烈批判。[68]這些活動是「票債票償」運動的開端,催生了後來的選民力量與人民力量兩個進步民主派政治組織。當天,潘小濤還在集會中派發「少理民主黨」Vuvuzela。[68]
參考文獻
[1] 潘小濤的簡介,取自《蘋果日報》網站。
[2] 潘小濤批評商台銷售深宵時段的言論,以及黃定光的回應,取自《明報》的報導。
[3] 潘小濤參與「少理民主黨」集會的報導,取自《蘋果日報》的報導。
表
引言
「什麼叫做國情?國情就是黨情。」這句話,簡潔而準確地概括了中國大陸的政治現實。在中國,共產黨不僅是一個執政黨,它的政治理念、組織結構和統治方式深入影響著國家的各個方面。這種黨國一體的體制,決定了中國政治體制的性質,也解釋了為何在改革開放的四十年中,中國經濟取得了驚人的成就,但政治體制改革卻步履艱辛。
黨國體制的歷史根源
中國的黨國體制並非一朝一夕形成。它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清末的改革運動,尤其是袁世凱的北洋政府時期。當時的軍閥政治為黨國體制的發展埋下了伏筆。民國時期,國民黨在中國建立了威權統治,實行黨國一體的政治體制。中共在革命時期就已經建立了高度集中的黨組織,這種組織結構在奪取政權後就被移植到國家機構中,從而形成了新的黨國體制。
新中國成立後,中共成為唯一的執政黨,黨國體制進一步強化。毛澤東在文化大革命期間更是將黨國體制推向極端,不僅黨內派系鬥爭激烈,社會上也進行了大規模的清洗和動員。改革開放後,雖然經濟體制進行了重大變革,但政治體制改革相對滯後,黨國體制的基本框架得以保存。
黨國體制的特徵
黨的領導
在中國,共產黨是國家的領導核心,黨的決策層通過中央委員會、政治局、政治局常委會等機構來實施領導。黨的領導延伸到社會的各個方面,包括政府、國有企業、軍隊、教育和媒體等。這種領導不僅體現在政策制定上,還體現在日常運作和人事任免上。
一黨執政
中共是中國的唯一執政黨,其他政黨在中國的政治體系中扮演著陪襯的角色。雖然憲法規定中國是多黨制,但其他政黨在實際政治生活中並不具有與中共同等的權力和地位。這一黨執政的現實意味著中國政治權力的集中程度很高。
權力集中
中國的政治權力高度集中在中央政府,尤其是黨的中央委員會和政治局常委會。地方政府的權力相對較小,且受到中央政府的嚴格控制。這種權力集中體制保證了政策的統一性和執行效率,但也可能導致地方上的問題未能及時反映到中央,造成政策失誤。
經濟調控
雖然中國的經濟體制已經從計劃經濟轉變為市場經濟,但政府仍然對經濟具有強烈的幹預和調控能力。國有企業在中國經濟中佔有重要地位,政府通過這些企業對經濟進行直接控制和管理。此外,政府還通過各種經濟指導意見和政策來引導市場。
挑戰與變革
隨著國際國內形勢的變化,中國的黨國體制面臨著新的挑戰。外界普遍認為,中國的政治體制改革滯後於經濟改革,這可能會對社會的穩定和長遠發展構成威脅。然而,在現有的體制下,如何進行有效的政治改革,以滿足社會對民主、法治和公正的需求,是一個嚴峻的挑戰。
近年來,中國政府在某些方面進行了調整和改革,如提高政府透明度、推進法治建設、加強司法獨立等。但這些改革的速度和深度仍未能完全滿足社會的期待。此外,隨著互聯網的普及,信息傳播的速度加快,如何適應新的傳播環境,保證社會的資訊流通和思想交鋒,也是黨國體制需要面對的問題。
總結
中國的黨國體制是複雜的歷史、文化、社會和經濟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它在保障社會穩定、推動經濟發展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但同時也存在著權力集中、透明度不足等問題。在新的時代背景下,中國的黨國體制需要進一步改革和調整,以適應社會的變化,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期待。
潘小文維基百科
潘小文維基百科是一個結合了知識、文化和娛樂的線上百科全書。它提供了廣泛的主題,包括歷史、科學、藝術、人物等等。潘小文維基百科的目標是為全球使用者提供豐富、準確、易於瞭解的資訊。
潘小文維基百科是由一羣熱愛知識的志願者共同編輯和創建的。他們來自不同的背景,不同的國籍,但都擁有一個共同的目標,那就是分享知識並讓它變得更加普及。因此,每一篇條目都經過了嚴格的審查和編輯,確保資訊的準確性和可靠性。
潘小文維基百科不僅僅是一個傳統的百科全書,它也是一個開放的平台。這意味著任何人都可以參與編輯和創建條目。如果你擁有一些特定知識或經驗,你可以將它們貢獻給這個平台,讓更多的人受益。
潘小文維基百科還提供了多種語言版本,以滿足不同地區使用者的需求。無論你來自哪個國家,潘小文維基百科都將為你提供相關的內容。這也是潘小文維基百科受歡迎的一個原因,因為它能夠跨越語言和文化的障礙,讓人們更加瞭解彼此。
總結起來,潘小文維基百科是一個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知識平台。它不僅提供了大量的資訊,還促使人們共享和交流知識。潘小文維基百科的使命是讓世界上的每個人都能夠獲得知識,這使得它在現今數字時代變得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