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濫施刻政】小學生常見的錯別字1000例 |六朝志怪小説選 |自學選文1 |

【濫施刻政】小學生常見的錯別字1000例 |六朝志怪小説選 |自學選文1 |

《諫逐客書》[註 1],是李斯寫秦王嬴政一篇文章,其文體形式上為應用文,而內容上論説文。

這篇文章視為是後來駢文初祖。

秦王嬴政四年(前243年),揭發韓國實施「秦計畫」,即韓國水利工程師鄭國(鄭氏,名國)利用修關中水渠耗費秦國人力、銀錢,和呂不韋和嫪毐之黨徒為亂(他們兩人不是秦人)。

宗室大臣鼓譟下,秦王政下逐客令,驅逐所有六國籍貫客卿[1],驅逐者之一、楚國上蔡李斯因此寫下《諫逐客書》予秦王政過目,內容闡述説君「有容乃大」重要性,如此一來國家才能夠富強[2]。

而統業,「六國」,無力完成,只有秦國才具備這一條件。

濫施刻政 Play

嬴政任命李斯為客卿,並制定了「滅諸侯,成帝業,為天下一統」策略。

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君主統治國家。

[3]
李斯入秦十數年,於鄭國秦修灌渠秦計發覺,秦大臣提議驅逐所有外來客卿,李斯列,所以寫了《諫逐客書》。

李斯《諫逐客書》發生於秦王政十年,即公元前237年。

李斯是秦代人(西元前280年~西元前208年),中國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文字學家和書法家,素有「千古」稱。
濫施刻政

出生於楚國上蔡(今河南省上蔡縣);好學,志向。

25歲時(前256年)楚國任郡小吏職,有「賢不肖自處」歎。

26歲那年,拜荀卿學帝王之術。

學業成後,李斯和其師荀卿分析天下形勢,認為戰國以來諸侯兼併戰爭,業出現統一趨勢。

而統業,「六國」,無力完成,只有秦國才具備這一條件。

於是他決定「西説秦王」。

於34歲那年(前247年),離楚入秦。

呂不韋任李斯為兵部侍郎。

李斯於入秦,秦王嬴政論述秦國統一天下條件和良機,秦王政採用了李斯觀點,並封其長史。
濫施刻政

於李斯多次薦言獻策,秦王拜李斯為客卿。

[4]
當時三晉之一韓國聽説秦國喜興土木,想建渠消耗秦國國力,使秦國無法東用兵,韓國讓「鄭國」,找機會遊説秦國,讓秦國鑿通涇水,從中山以西到瓠口修一條水渠,出北山東流入洛水長三百餘裏,用來灌溉農田[5]。

鄭國渠前246年(秦王政元年)開始建造[6][註 2],位於今日中國陝西省涇陽縣上然村涇出口一帶。

雖然鄭國渠建設本身秦國於弊,但其企圖疲弊秦國意圖,卻引起秦國本土大臣警覺,認為山東六國出身客卿值得信任,韓王計謀暴露,嬴政打算殺掉鄭國。

惠王[註 17]張儀[註 18]計,拔三川[註 19]地,西並巴蜀,北收上郡[註 20],南取漢中
[註 21],包九夷,制鄢[註 22]郢,東據成皋[註 23]之險,割膏腴之壤,散六國[註 24],使西面事秦,功施到今。

濫施刻政 Play

延伸閱讀…

國文1 下【自學選文1】搜神抓鬼趣—六朝志怪小説選

小學生常見的錯別字1000例(二)

鄭國計劃暴露後,秦宗室大臣企圖乘機趕走全部從其它諸侯國前來事秦人,借過去「鄭國事件」,外來人士説成是間諜,「請一切逐客」。

李斯是楚國人,是逐客之一。

途中,李斯秦王政上書〈諫逐客令〉,列舉秦穆公以來任用外來賓客秦國富強作出貢獻大量事實,説「一切逐客」錯誤和危害;勸説秦王「地無四方,民無異國」,任用願意效忠秦國人才,完成統業。

據《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嬴政頒布「逐客令」時間秦王政十年(公元前237年),正值呂不韋嫪毐罷免時間,因此「逐客令」有可能是「養士三千」相邦呂不韋,削弱呂不韋勢力。

呂不韋門客之一,出身楚國上蔡李斯列。
濫施刻政

避免命運,李斯主動嬴政上書,這「諫逐客書」,內容如下[8][9]:
斯乃上曰[註 6]:「臣聞吏議逐客,竊以過矣。

昔穆公[註 7]求士,西取由余[註 8]於戎,東得百里奚[註 9]於宛[註 10],迎蹇叔[註 11]於宋[註 12],求丕豹[註 13]、公孫支於晉;此五子者,不產於秦,而穆公用,並國二十,霸西戎[註 14]。

孝公[註 15]商鞅[註 16]法,移風,民,國富強,百姓樂用,諸侯親服,獲楚、魏之師,舉地千里,治彊。

惠王[註 17]張儀[註 18]計,拔三川[註 19]地,西並巴蜀,北收上郡[註 20],南取漢中
[註 21],包九夷,制鄢[註 22]郢,東據成皋[註 23]之險,割膏腴之壤,散六國[註 24],使西面事秦,功施到今。

延伸閱讀…

조선시대법령자료

立制度論-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昭王得範睢[註 25],廢穰侯[註 26],逐華陽[註 27],彊公室,杜私門,蠶食諸侯,使秦成帝業。

此四君者,客功。

由此觀,客何負於秦哉?向使四君客而內,疏士而不用;是使國無富利之實,而秦無彊名。

今陛下致崑山玉[註 28],有隨和之寶[註 29],垂明月[註 30]珠,服太阿[註 31]劍,乘纖離[註 32]之馬,建翠鳳旗,樹靈鼉[註 33]鼓;此數寶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説[註 34],何?秦國所生然後可;是夜光之璧,不飾朝廷;犀象器,不為玩;鄭魏[註 35]女,不充後宮;而駿良駃騠,不實外廄;江南金錫不為,西蜀丹青不為採。

所以飾後宮,充下陳[註 36],娛心意,説耳目者,出於秦然後可;是宛珠[註 37]簪,傅璣珥[註 38],阿縞[註 39]衣,錦繡飾,進於前,而雅化。

冶,趙女不立於側。

夫擊甕叩缶,彈箏[註 40]搏髀[註 41],而歌呼嗚嗚耳目者,真秦聲;鄭衞[註 42]、桑間[註 43]、《昭虞》[註 44]、《武象》[註 45]者,異國。

今棄擊甕而鄭衞,退彈箏而取《昭虞》,若是者何?當前,而已矣。

今取人不然:問可否,不論曲直,非秦者去,客者。

然則是重者,在乎色樂珠玉,而所輕者在乎人民;此非所以跨海內,制諸侯術!
臣聞地廣者粟多,國大者人眾,兵彊則士勇;是泰山讓土壤,故能成其;河海不擇細流,故能;王者眾庶,故能明其德;是地無四方,民無異國,四時,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無敵。

今乃棄黔首[註 46]資敵國,卻賓客業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謂藉寇兵而齎[註 47]盜糧者。

夫物產於秦,可寶者多;士產於秦,而願忠者眾。

今逐客資敵國,損民益讎,內自虛而外樹怨於諸侯,求國之無危不可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