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葬後,屍體經過火焰的洗禮,化為灰燼,將其安置於容器中,或埋葬於土地,甚至送上太空。」
火葬的介紹
-
火葬,又稱火化、熟葬或焚屍,是常用的屍體處理方式。
-
它源自於印度教和佛教文化,但現今已在全球範圍內受到推廣。
-
相較於土葬,火葬被認為能節省土地資源。
-
中國大陸的火化率約為58.8%,上海等地已達到100%。
-
美國的火化率為56.1%,韓國為74%,日本高達99.85%(2008年)。
-
台灣的火化率為95.65%(2015年),瑞典和丹麥則約為75%。
火葬的實施
-
火葬需要在火葬場進行,火葬場內設有火化室或火化爐。
-
火化爐內的温度可高達870至980°C,確保屍體完全分解。
-
現代火化爐使用瓦斯或柴油為燃料,曾使用煤和焦炭,直至60年代早期。
-
火化爐有電腦控制系統,用於監測火化過程並確保其正確和安全。
-
火化爐的門設計為在火爐達到操作温度後方能開啟,以避免熱量流失。
-
使用升降式手推車能快速將靈柩推進火化爐。
-
部分火葬場允許家屬觀看火化過程,這可能是基於宗教儀式,例如傳統的印度教葬禮。
火化爐的規格與操作
-
火化爐有標準大小,但大城市可能會使用超大型的火化爐,以處理重達200公斤的遺體。
-
對於過重遺體,可能會選擇土葬而非火葬。
-
大型火葬場通常設有小型的火化爐,專門用於火化幼兒或夭折的兒童。
總結
火葬是一種將屍體焚化成灰燼的儀式,其做法和優點在全球多個國家和地區得到廣泛應用。不同文化的宗教信仰可能對火葬的方式有特定要求,而現代火化爐的安全和效率則通過科技得以提升。
火葬後的世界是一個神秘而又美麗的地方。
當靈魂離開肉體,我們進入了一個全新的境界。在這個境界裡,時間和空間不再受限制。
火葬後的第一次旅程,我發現自己願意探索這個未知的實境世界。我像一顆漫遊者星球,在宇宙中自由自在地遊蕩。
火葬後的旅程並不孤獨,我遇到了其他的靈魂。有些靈魂是我曾經認識的人,有些則是陌生的。
我們彼此分享著我們的故事,交換著彼此的經驗和智慧。在這個斗室中,沒有時間的束縛,我們可以永遠的相當著。
火葬後的旅程中,我在一個神奇的花園裡見到了美麗的景色。花朵盛開著,彷彿在為我們歡迎而來。
火葬後的旅程也讓我重新思考生命的意義。我明白了生命的脆弱和寶貴。每一刻都是那麼珍貴,值得我們用心去享受。
火葬後的旅程並不是終點,而是另一個起點。在這個新的開始中,我們可以重新塑造自己,實現我們曾經夢想的事情。
我迷失在火葬後的世界,但我也找到了新的方向。我知道我將不再孤單,因為在這個世界裡,我找到了真正的自己。
火葬後的旅程是一個驚喜的冒險。踏上這個旅程,你將發現自己的力量和無限的可能性。
延伸閲讀…
火葬-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殯儀館的火葬場火化過程/流程為何?親人火化至撿骨時間要 …
無論身在何方,我們都將永遠保持這份連結。我們將永遠記得火葬後的奇妙旅程,它將成為我們心中最珍貴的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