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日常生活中,聽到有人戲稱「事兒媽」。
望文解意,這「事兒媽」「生事兒」——惹是生非意思,其意味中多帶有調侃,要麼是批評這人喜歡傳是非,總愛沒事找事,給自己和他人人為地製造麻煩;要麼埋怨這人招人,到處搞得雞犬不寧。
住我家右邊鄰居王阿姨這樣一位「事兒媽」,叫「包打聽」,誰家出了一點什麼事情,哪裡有了什麼小道消息,她能夠第一個知道,並且不遺餘力地到處宣揚,好像唯恐天下。
此,大家喜歡她。
最近,於我一位定居國外朋友回國接他父母到他那裡定居,而他處理傢俱時,送我兩把當年他祖父用過舊式太師椅。
我和朋友椅子電梯裡抬出時候,王阿姨看到。
她心地過來幫忙椅子抬到我房間,然後開始研究這椅子材質。
數天,我那裡門庭若市,。


後,王阿姨自己研究,得個結論説這兩椅子可能是檀香木做,應該算是古董,而且如果賣話,要幾千元。
我和朋友無所謂地笑笑,沒有接她話,我們眼裡,這只是兩把椅子而已。
王阿姨見我們如此不識貨,心地拿出手機她一個做傢俱生意朋友老丁打了個電話,請他來這兩把椅子做個鑒定。
見她如此認真,我和朋友敷衍了事,於是一起地等了一會兒。
而老丁前來鑒定結果是這椅子不是檀香木,不過其質地,是花梨木,其工藝和目前市場價格走勢,兩把椅子要賣個三千多塊錢。
並表示,如果我們願意,可以賣他。
王阿姨很得意地對我們説:「我説過,這不是椅子,現在你們相信了吧!」我和朋友看了一眼,彼此有些。
我看來,之所以能坦然接受朋友贈與因為當初認為接受是一對椅子,其用途用來坐坐喝茶,可現這椅子成了有價之物,我要麼朋友椅子賣老丁,要麼自己給朋友一些經濟上補償,坦然接受。
而朋友既然椅子送我,拿去賣,但我補償該是多少?所以思忖後勸朋友椅子賣老丁,這樣能賺個機票錢。
不過,朋友是個重情義人,他地一擺手,説:「算了,這椅子我送你了,怎麼能拿去賣呢?你不要多想,不管它值不值錢,我是只送了兩把椅子你。
」王阿姨一邊咂嘴,誇我朋友是個大方人。
等到送走朋友和王阿姨,我對著那兩把價值梨花木太師椅,心裡沒有了接受贈物興奮勁,反而有些起來。
接受這樣贈物我怎麼能心安理得?坐在這椅子上我能喝出茶香來嗎?如此,心裡不免埋怨起那位「事兒媽」王阿姨起來,她若不自作聰明這椅子做鑒定,怎麼會招惹來我心煩意亂呢?此後,周圍鄰居和親戚聽説我得了兩把古董椅子,帶著好奇心過來參觀一番,有的説我撿了個,有勸我賣掉,有的説那椅子不值那些錢。
數天,我那裡門庭若市,。
而我徹底失去了,有事沒事盯著那兩把椅子看,心裡總琢磨如何處理它們,晚上睡覺夢見有人來偷這兩把椅子。
此,我一改往日閑散,每天地椅子搞衞生,而且出門,即使去市場買菜,是快去快回,外面呆得了,心裡開始打小鼓:會會有去偷椅子?看書時候,寫作時候,我眼睛總不由自主地去瞄瞄那椅子,而老丁打電話我慫恿我賣掉那椅子,並且價錢可以追加一千元,我此思想鬥爭得無法安睡……承認,這椅子擾亂了我生活。
後,趁朋友遠行,我決定那兩把椅子還回去。
朋友接了我電話,只説了一句:「兩把椅子嗎?多大點兒事啊,犯得著這樣嗎?」我答:「事兒雖,可讓我心裡啊。
」朋友了一會兒,對我説:「我送你一句禪語——無事是貴人,你它來安心吧。
」掛了電話,我朋友説那句禪語毛筆寫紙上,然後貼牆上。
每椅子時候,去看看那禪語,地心有所悟:所謂世間本無事,庸人自擾。
而我可能那庸人吧,因為不能免俗,所以免不了那患得患失習氣,區區兩把椅子折騰得自己心緒,寢食。
我可以那椅子還是物,坐著看書、喝茶,去計它值多少錢。
那椅子沒變,是我心裡有了事,起了妄想,所以會失去了往昔。
即使後來生活中遇到了其他「事兒」,我去看那禪語,直至心中和地趨於和。
「無事是貴人」這一禪語,來禪宗大德臨濟義玄禪師那句:「無事是貴人,但莫造作,只是。
」是説:只要心中無事天下太平,會有愛恨執著,會有放不下人和事。
只要你心有所求不是無事。


延伸閱讀…
無事是貴人一個人,心中充滿了是非、、念頭,那會區對待,於是會有計和取捨思維,合意高興,合意失望,得意時想盡辦法宣揚,覺得公平到處人臉色,這心中有事,叫作有事人。
有人自怨自艾、自己整自己,明明是火坑,要往下跳,跳喊救命,埋怨有火;忙著造業忙著受報,這是有事人。
所以説有事人是人,他是滿足、是思量、是追求、是貪取。
而沒有事人心中滿足、;即使有錢會,沒錢會自卑喪志,就算做了大官會明正,就算會如顏回那樣「一簞食,一瓢飲,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不改其樂。
」而具有這樣安詳氣質人,無論走到哪裡,無論遇到什麼樣事情,總是能夠不慌亂、不受幹擾地保持著一種淡然、精神狀態。
這樣人,人或者獨處時,會讓他人和自己卷進是非漩渦之中。
如此心地人,貴人。
臨濟義玄禪師「無事是貴人」這一禪髓主旨於讓學人息馳求之心,但馳求並意味著沉溺於一潭死水斷滅空。
無心之境固然,但如果是一種枯木死水狀態,墮入了頑空,而臨濟宗禪人注意斷滅遣除,使休歇無事人,呈顯出作主、觸事而悟者生涯。
我們內心深處,生來有和佛別無二樣佛性,可以成佛資質即佛性。
發現它,使成為自己東西,這禪修行,開悟,成佛。
但現實情況是,我們向外尋求佛性,恍然若失。
因此臨濟義玄禪師一語道破:「求心歇處即無事」。
只要你心有所求不是無事。
延伸閱讀…
無所求才能無事,無事貴人。
臨濟義玄禪師認為,一切事物和佛法是隨心而生,隨心而滅,心變即有,不變即無,即本身是無生、無自性。
説,本質上看是,是空相。
心如幻如化,心顯現萬物猶如魔術師化作,所作並非東西,不過是如夢如幻假相,心本來存在任何事物,存一切佛法,是處處。
眾生若能具有這種見解,懂得萬物和佛法是無生、,「心如幻化」。
可見,心主觀上排除執著萬物和佛法實有觀念。
如果不能做到這點,心,不能獲得解脱了。
説,人們之所以六道中輪迴,受種種,於受世俗情智阻隔而不得解脱。
人們如果停止向外追求而轉向內求,迴光返照,佛、祖沒有區別。
這「一念心上即是佛」,臨濟宗基本命題和思想。
而這種即是要求我們「但莫造作,只是」——平常心,造作,保持狀態,這「無事」。
不管置身於何種境地,如實面所見所聞,這樣人「貴人」。
無事是貴人禪師這裡講「無事」,不是説什麼事做,而是説不要有人為造作事,即不向外追求。
這種沒有外造作,包括向內用功,不求佛,求法。
換句話説,「無事」行為中體悟無事道理,現實生活中保持「平常心」,順隨日常生活,饑來食,困來睡,無住無念,無思無慮,任運。
因為禪師看來,「無事」人本質——本來面目。
而「無事是貴人」命題是「平常心是道」思想進一步發展。
人之所以會有,是因為無事上生事,且不知審視自己。
像有人,總喜歡自己周圍的社會想得異常複雜,人心想像得十分,朋友想成是受利益驅使而來……結果導致人際關係會,與他人交往變得難,後會一個可以説話朋友沒有。
其實,這個社會固然有許多缺陷,但非他想那麼,只要本份做人,貪、嗔、,會發現生活許多可愛、處。